寧洪麗
[摘 要]用問題引領學生學習數學,是當下數學教學的重要舉措之一。因此,教師要善于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設計問題,教學中精準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探究處、考點處、評價處獲得啟迪,從而快速掃清學習上的障礙,使數學學習不斷向縱深漫溯。
[關鍵詞]問題;引領;深入;數學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15-0037-02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數學課堂中,教師應善于利用問題開啟學生的學習之旅,引導他們在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中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學會合作,從而獲得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最終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助推學生思考的深入,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
一、準確設計探究處的問題
探究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數學課堂中,教師要關注學生探究學習的實效性,精心設計學生探究活動中的所有問題,使學生通過問題獲得思維啟迪。特別是探究規(guī)律的問題設計,既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有一定的指導性,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產生、發(fā)展與形成的過程,使問題最終得到解決,獲得新知。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時,教師除了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外,還要掌握學生動手操作的情況,為學生探究新知提供保障。首先,引發(fā)學生猜想。教師讓學生觀察準備好的三角形紙片(已標明底和高),并說說自己對三角形的認識。然后教師提問:“你認為這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想怎么證明自己的猜想?”通過問題引發(fā)學生猜想,使學生探究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更有自主性。其次,交流猜想結果。在學生說出不同的猜想后,教師追問:“你這樣猜想是不是隨意的?主要依據是什么?”這樣提問,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從而豐富學生的感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有的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數出三角形的面積;有的學生把三角形紙片剪成一塊塊后拼組;還有的學生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長方形或正方形,通過計算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積,得出三角形的面積。這里,通過猜想和交流討論,既為學生的思考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又為學生后續(xù)探究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提供了經驗支持。再次,組織操作實踐。教師引導學生按照剛才交流的方法,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去拼一拼,并讓學生根據以下的問題去觀察、分析和思考:(1)你拼成的是什么熟悉的圖形?三角形與拼成的圖形之間有關系嗎?是怎樣的關系?(2)拼成的圖形與原來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3)拼成的圖形的面積,你會計算嗎?怎么算?(4)為什么在三角形的面積計算中,最后要除以2……
上述教學,通過問題引領,使學生的操作實踐有方向,思考有軌跡。同時,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反思拼組圖形的過程,使學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拼組圖形與三角形之間的關系,有效地掃除學習中的障礙,而且能為學生進行自我提問提供范例,幫助學生積累常見幾何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經驗。
二、靈動設計考點處的問題
數學教學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使他們在實際生活中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因此,教師要重視考點的解讀,并以此設計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思考,靈活運用已有經驗去分析,最終在考點處取得新的突破,獲得理想的效果。
例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時,教師根據教學難、重點,把握相應的考查點,有的放矢地予以指導和設計練習,使學生的數學學習不斷向縱深推進。首先,設計問題,引導反思,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教師提出問題:“在5/7-2/9中,你發(fā)現這兩個分數為什么不能直接相減?”學生思考分析后,明白分母的分數單位不同,所以這兩個分數不能直接相減。其次,利用問題,引導學生明白算理?!?/6-2/7的分數單位不同,那么計算中的第一步是什么呢?”通過問題,使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自然想到:計算異分母分數減法的第一步是通分,即將異分母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這樣分數單位相同了,才能直接相減。教師追問:“用什么作為公分母去通分呢?”學生會理性地回答:“應該用這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為公分母去通分?!碑攲W生經歷這樣的學習反思后,他們會忘記這個學習過程嗎?會忘記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的基本原理嗎?答案是明顯的。
上述教學,教師抓住學生學習中的易錯點和考查點精準發(fā)問,這些針對性強的問題能引導學生更自覺地進行學習反思、學習梳理,幫助學生建構有效的學習認知。
三、恰當設計評價處的問題
表揚、激勵是孩子成長的陽光。同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激勵性評價給學生一片陽光,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快樂,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使數學課堂生機盎然。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計算》一課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給予恰當評價,助推他們學習的深入,使學生更加喜歡數學。首先,給予學生賞識。圓的面積是小學階段較為復雜的數學教學內容之一,所以當學生在課堂上有良好的表現時,教師要給予賞識性評價,給他們以信任,給他們以力量,助推學生快樂學習的開展。如當教師提出問題“你能想辦法求出這個圓的面積嗎”時,學生能想到數方格的方法,迅速地數出圓的大約面積。面對這樣的回答,教師不能責備,而應該給予鼓勵、肯定。同時,教師可用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你們有沒有注意到數方格的答案不一樣,而老師卻都說同學們數的不錯,比較接近答案了,這是為什么呢?”問題誘發(fā)思考,促使學生合作探究。當學生在肯定性的評價中進行反思時,就會自然地觀察到圓的邊是彎曲的,它不像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圖形的邊都是直的,從而明白圓弧的那部分面積不能用“不滿一格算半格”的方法解決。這樣教學更好地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欲望,使他們的學習更具主動性、活力。其次,給學生以啟迪。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啟迪,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充分發(fā)揮它的作用,使之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如教師在活動之后提問:“圓的面積到底與什么有關呢?書中給大家介紹一種在圓內畫小正方形的方法,這是怎么畫的呢?有什么特征……”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解讀教材,學習圓中畫正方形的方法,并通過比較、分析等途徑,使學生明確圓的面積與半徑的平方有關。
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教師的教學評價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激勵性評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下快樂探索、快樂合作、快樂分享,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反思能力的發(fā)展。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問題,靈活地提出問題,使之成為學生有效學習的助推劑。當然,教師還應重視問題設計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實用性,使問題起啟發(fā)、幫助、激勵和人文關懷等作用,有利于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