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權
[摘 要]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和家長從教師的舉手投足(如:看似極其平常的一句話,不經(jīng)意的一個眼神,很隨意的一個手勢……),都能感受到學生在教師心目中的位置。因此,教師的舉手投足就形成了一種“隱性評價”。不管教師是否承認這一事實,這種評價都在不經(jīng)意間悄悄地進行著的,無時無刻不在顯示著它的威力。如果教師能蹲下來欣賞學生,能和學生進行換位思考,能多從自身尋找原因,那么,不僅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增強學生的自信,而且還可以爭取家長的大力支持,最終讓學生竭盡所能、積極主動地整合知識,發(fā)展能力。
[關鍵詞]隱性評價;魅力;學生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 G62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15-0086-03
一、概念的界定
教師的服務對象是學生。學生在和教師的交往過程中,總能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情感和態(tài)度,以此來確定自己在教師心目中的位置。教師的另一個重要的工作伙伴是家長,家長在和教師溝通時,總要千方百計地想從教師的話語中揣測自己的孩子在班級中的位置。于是,教師就成了學生和家長心目中的權威。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和家長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教師的舉手投足,無形中都成了一種“評價”。這些評價,有一些是顯性的,如批改學生的作業(yè)、試卷,得出相應的等級,更多的一部分則是隱性的,如有教師存在的地方,就有“評價”存在。無論教師是否承認這一事實,評價都在不經(jīng)意間悄悄地進行著,評價都無時無刻不在顯示著它的權威。而且,這種“隱性評價”要比“顯性評價”多得多。如果教師能珍惜這些隱性評價的機會,能恰當?shù)剡\用這些隱性評價,那么,隱性評價就會展示出無窮的魅力,從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
二、隱性評價的魅力
1.隱性評價,保護學生的自尊
下課時,一個學生在教室里拳打腳踢,展示自己非凡的“武功”,一不小心,碰倒了另一個學生,那學生的額頭磕到桌角上,流了不少血。張老師知道了,抱著受傷的學生連忙送到醫(yī)務室,邊給學生包扎傷口邊心疼地自言自語:“怎么會這樣呢?要是傷著眼睛可就麻煩了!”又問受傷的學生:“疼嗎?你真是個勇敢的孩子!”受傷的學生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勇敢的孩子”,變得更加勇敢了,硬是忍著疼痛沒讓含在眼眶里的淚水掉下來。而惹了禍的學生始終站在老師的身邊,惴惴不安地看著老師。教師給受傷的學生包扎好傷口后,就讓圍在身邊的所有學生都回教室去了,沒有批評闖了禍的學生。張老師為什么沒有批評這個學生呢?因為老師在給受傷的學生包扎傷口的時候,也在用余光關注著闖禍的學生,看到他一幅犯了大錯后悔不已的樣子,一句:“怎么會這樣呢?要是傷著眼睛可就麻煩了!”已經(jīng)讓他慚愧地低下了頭,落下了淚,說明這學生已經(jīng)在反省自己,以后不能玩這種危險的游戲了,學生既已知錯,何必再去批評他呢?張老師給學生臺階下,讓學生保持自尊,這難道不比狠狠地訓斥學生,讓學生抬不起頭更能感動學生,教育學生嗎?
2.隱性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每天,教師瑪麗婭給學生們上完課,總要和幾個學生耳語一番。學生們在瑪利婭的耳語之后,總是顯得很高興。班上有一個沉默寡言的肢殘兒童,從來沒奢望過能得到這樣的榮耀。然而不久的一天后,瑪麗婭竟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把她拉到自己的身邊,蹲下身子,伏在她耳邊深情地說:“我多么希望你是我的女兒呀!”這個學生聽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原來老師不但不嫌棄我是殘疾兒童,還希望我是她的女兒!一句“我多么希望你是我的女兒呀”,使學生明白了自己在老師的心目中的地位如此重要,由此激起了生活的所有的熱情,增強了學習和生活的自信。從此,這個學生的性格逐漸開朗起來了,微笑也經(jīng)常掛在她的臉龐。教師一句看似極其平常、極其簡單的話,在學生眼里卻成了至高無上的褒獎,幫學生找回了自信,給孩子帶來無盡的希望。
3.隱性評價,征得家長的大力支持
家長和教師一樣,其一言一行對教育孩子都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但是,家長接觸的同齡孩子畢竟是少數(shù),往往愛拿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進行橫向比較,要么覺得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好,要么覺得自己孩子什么都不好。教師在和家長接觸的過程中,如果能恰當?shù)乩煤秒[性評價,就會改變家長對孩子某些錯誤的或是消極的認識,引導家長客觀準確地認識自己的孩子。能得到家長的支持,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記得一個學期剛開始,就有一位家長朋友含著淚告訴張老師,她的孩子是個弱智兒童,學什么都不會。張老師連忙勸阻她:“千萬別這么想,我看這孩子蠻機靈的?!钡谝还?jié)課,張老師教同學們學習拼音字母ā ō ē,全班只有這個學生沒學會。于是,張老師又花了整整一節(jié)課的時間給她單獨補課,誰知,她仍舊學不會,老師指著ā,她一會兒念成ō,一會兒又念成ē,這不禁讓老師也暗想,這學生也許真是弱智吧,但見到家長的那一刻,老師突然想到積極的一面,微笑地對家長說:“ā ō ē的讀音都能記住,說明這孩子絕對不弱智。多讀一讀,就知道哪個是ā,哪個是ō了?!奔议L聽了,激動地說:“孩子不弱智?孩子不弱智!”接下來,教師和家長一起為孩子制定了詳細的“家校聯(lián)合輔導方案”。只要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上取得一點點的進步,張老師就在全班大力表揚她,就和家長表揚她。她們一同攜手,引領孩子在求知的道路上艱難而努力地前行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學生一年級上學期考了23分,到下學期期末,竟然考了76分的成績!試想,如果當初承認了她是一個弱智兒童,那么,她的家長還會這么積極努力嗎?她的成長歷程又會改寫成什么樣子呢?
三、使用隱性評價應注意的問題
教師要想讓自己的隱性評價顯示出無窮的魅力,為教育教學提供很大的幫助,就要做到真正“以學生為本”,事事處處為學生著想。簡而言之,應做到以下幾點:
1.要會蹲下來欣賞學生
許多教師總是把學生理想化:希望講過的知識他就應該會,要求他做到的就必須做到,哪怕他有一個字不會寫,上課做了一個小動作都不行,否則,就會不厭其煩地和他談心,讓他明白這是一件多么令老師傷心的事,不能讓老師容忍的事,在談話中,常常恩威并重、軟硬兼施,直到認為他確實知錯了想改了方可罷休??墒牵處焸兒雎粤艘稽c,他還只是個孩子,孩子掌握了所學的知識值得表揚;孩子努力進步了,也應該提出表揚。但孩子犯錯誤是正常的,不犯錯誤卻是不正常的。蹲下來,用欣賞的眼光看每一個孩子,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挺努力的。都想成為“很棒的”一個,都想成為“好孩子”。如果這時教師發(fā)現(xiàn)了,及時鼓勵孩子一句,那么,孩子就會在老師欣賞中情緒高漲,不斷進步。
記得學生剛剛學讀課文時,總是唱讀。這時,張老師硬是逼迫自己靜下心來,找他們的優(yōu)點,夸獎他們說:“你們真不簡單,讀書竟然能把每個字音讀得那么準!”學生很高興,老師又接著說:“老師也想讀一讀。”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得到了學生熱烈而又持久的掌聲。老師問:“誰愿意再來讀一讀?”這時,她故意找讀書能力稍強一點的孩子讀,發(fā)現(xiàn)他唱讀的痕跡已經(jīng)少了一些,連忙夸贊道:“想不到,你們剛才還這樣讀書(這時,張老師學他們唱讀的樣子讀一句話),才聽老師讀一遍,就能像平時說話一樣讀書了,你們這么會學習,太讓老師吃驚了!”讀書的孩子高高興興地坐下了,其他孩子的讀書積極性也被激發(fā)起來,他們個個讀書都很用心。
我們要蹲下來用欣賞的眼光看每一個孩子,必要時,可以把他的優(yōu)點放大幾倍甚至幾十倍。有一位教師教學生寫字時,看到學生寫得好,就會情不自禁地寫上一句話:“你的字太漂亮了,我忍不住看了一遍又一遍!”“你真是一個寫字小能手……再練練,你的字定會比老師的還要好!”學生寫得不好,也強迫自己去欣賞他。一次,她改了一份很糟糕的作業(yè),觀察了好久,發(fā)現(xiàn)學生寫的一個“太”字寫得還能看,就寫上這樣一句話:“你這個‘太字寫得挺好的,我真想把它剪下來,留給自己看!”從那以后,這學生的字也有了迅猛的進步。
2.要會和學生進行換位思考
在一堂英語課上,王老師讓學生給課本上的阿姨涂上顏色。這時,聽到兩個小孩的爭論。小女孩自言自語地說:“我要把阿姨的頭發(fā)染成黃色。”旁邊的小男孩聽見了,馬上反駁說:“不對,頭發(fā)應該是黑色的?!薄罢l說呀!大街上就有好多阿姨的頭發(fā)是黃色的?!苯又麄冇衷谡J真地做著各自的事,爭論就像沒有發(fā)生過一樣。
一堂美術課上,張老師布置學生用橡皮泥捏小動物。教室里一片嗡嗡聲,仔細聽一聽,是學生邊做邊自言自語:“這是小魚眼睛?!薄拔乙墙o它加上一個漂亮的尾巴。”仔細觀察一下,學生都在專心致志地做著,沒有人在做和學習無關的事情,說和學習無關的話。
這兩位老師為什么沒有在課堂上批評學生呢?因為她們會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其中的一個學生,看見別人把阿姨的頭發(fā)染成黃顏色,我可能也會和她爭辯;如果我在做手工,做到興奮處,也會情不自禁地說出聲的。說話的孩子沒有因為說話影響課堂,也沒有影響自己的學習,那么,何必非要在課堂上批評他們,讓他們知道上課講話不好,必須馬上閉嘴呢?老師沒有因為這樣的學生而在課堂上有一句評價。其實,這不就是一種最好的評價嗎?
教師經(jīng)常換位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所謂學生“犯錯”,大多是作為一個老師強加于學生的。原本,學生就沒有“錯”。
3.要會從自身尋找原因
教師不能一味地埋怨學生,說學生怎么不行,怎么不好,要學會不斷地反思,從自身尋找工作不力的原因,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工作思路。
學生剛實行小組坐時,不會合作學習,互相講話現(xiàn)象很嚴重,課堂幾乎處于失控狀態(tài),這讓王老師感覺自己特無能,特想沖學生發(fā)火,甚至產(chǎn)生了恢復傳統(tǒng)的插秧式坐法的念頭。猛然間,她想起了自己在百鳥園游玩時看到鸚鵡表演的情景:
訓練員朝眾多鸚鵡中的一只伸出手臂,那只鸚鵡就立刻飛到他的手臂上,又從手臂飛到表演臺上,表演做算術、拉小車、識圖形等精彩的節(jié)目。其中,有一只還能認出大小錢幣呢!當游客舉起手中的兩張面值不同的紙幣時,它就會飛去叼過大面額的紙幣,送到訓練員手里。仔細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妙。當鸚鵡飛到小面額的紙幣旁,訓練員就會沖它搖搖頭,提醒說:“你再好好想一想,你再好好想一想?!边@時,鸚鵡就會叼起另一張紙幣飛回去;如果鸚鵡叼的是大面額的紙幣,訓練員就會豎起大拇指說:“你真聰明!”每只鸚鵡表演節(jié)目完畢,都會得到一粒糧食的獎賞。有一只鸚鵡在表演前,急于得到那粒糧食,但訓練員硬是等到它表演完節(jié)目后才給它吃。王老師想:鸚鵡能表演節(jié)目,不就因為訓練員在長期訓練它的過程中,和它建立起類似于“點頭、搖頭、豎大拇指、獎糧食吃”等的一些默契嗎?和人類相比較,鸚鵡沒有很高的智商,沒有很好的思維能力,竟能出色的表演節(jié)目。學生呢?個個都很聰明,可是卻不會上課,這當然只能歸咎于學生和老師之間沒有形成很好的約定。于是,王老師和學生一起約定:“只要我走上講臺,就是有話要對大家說,大家要學會傾聽;當我笑瞇瞇地望著他,就是在用無聲的語言告訴夸獎他真行;當我用期待的眼神望著他,就是在說‘他肯定能行;當我向他豎起大拇指,就是夸獎他真了不起……”有了這些約定,班上的紀律果真大有長進。有家長問老師:“孩子回家告訴我,他又受到王老師無聲語言的表揚了,這無聲的語言是怎么回事呀?”教師說得少了,可傳達給學生的內容更豐富了,這種感覺真好!
總之,如果教師重視“隱性評價”的效力,用“無錯原則”對待每一個學生,用賞識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都是那么可愛、那么優(yōu)秀,你對他的評價也就會變成一種激勵,從而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對生活的熱愛,對成功的自信,促進他們積極健康地發(fā)展!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