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玲
摘要:音樂與美學間有著古老的淵源,兩者關系密切,在美學藝術中音樂占據其靈魂的重要地位,美學與音樂的完美結合才能給人以視聽全方位的藝術體驗。而大提琴被公認為是一種與人的聲音最接近的樂器,因此從美感意識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角度來看,大提琴教學中只注重基本功和技巧的訓練,忽略了美感意識在演奏表現(xiàn)中的重要性,就會讓大提琴的演奏表演成為一種空洞的音樂??v觀前輩們對美學與音樂的聯(lián)系之研究,對大提琴音樂專項研究者有,而對美感意識與大提琴演奏的關系研究者少,然而大提琴表演中美感意識與音樂發(fā)生本就是一個事物的不同敘述角度,沒有一物與他物之分,美感意識培養(yǎng)和音樂素質教育早已成為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本文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意識提出總結建議。
關鍵詞:音樂美學? ?美感意識? ?大提琴演奏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1-0065-03
音樂美感是當今大提琴音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作為大提琴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大提琴音樂教學組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在大提琴教學中,許多課程都需要美感意識來促進完成,因為美感意識能培養(yǎng)學生的律動和樂感。在大提琴音樂教學中學生潛移默化的就學會了情感的表達,繼而將情感運用到作品中,用作品表演將其展現(xiàn)出來,因此美感意識直接影響到大提琴的教學。以下通過經驗分析總結講述大提琴聯(lián)系演奏中美感意識培養(yǎng)的方法建議,試圖對大提琴藝術教育提供新的見解。
一、形成動靜和諧的審美意境
正如情感輸出與大提琴表演主題相符合是一樣的,它已不是生活的原生態(tài)。在大提琴表演活動中,大提琴演奏者與欣賞者是共處在同一審美活動中,大提琴表演中大提琴演奏者的情感表達是一種無聲語言,這種語言表達秉從真善美的精神要義,通過具有豐富情感的音符語言向欣賞者營造一種音樂作品氛圍的審美環(huán)境,表達作品的真實境界。以大提琴演奏者演奏時候的情感輸出為例,它作為藝術語言,在演奏作品中的節(jié)奏、力度和速度的搭配、表演情緒和表情等方面都富有人文內容,對拓展和深化審美意識具有輔助功用,可成為繼表演技巧的審美欣賞后,大提琴表演美學分析的又一重點。
二、節(jié)奏、力度、音色和速度的把握
大提琴是一種技藝性很高的樂器,大提琴演奏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意識首先要掌握技術問題。如果一個學生的練琴方法不對,或者有錯誤沒有及時指出糾正,即便曲子練出了“油”也學不到真正的東西,而且還影響了學習的效率和進度。因此在大提琴演奏中將節(jié)奏、力度、音色和速度這些技巧巧妙配合需要下一番工夫學習,并且要有形成良好的美感意識和演奏習慣。
(一)節(jié)奏的把握
在大提琴的演奏練習中節(jié)奏的把握至關重要,如果節(jié)奏把握不準確,時間長了便會形成習慣,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很難糾正,就像整首作品的骨架散了很難立起來一樣,如三連音的節(jié)奏很多時候會被錯誤地用作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附點音符,雖然類似但完全是不同的節(jié)奏,這也會使得大提琴演奏中學生對作品的美感意識產生誤解,不利于作品的完整解讀和順利演奏。
(二)力度的把握
力度在大提琴演奏中扮演重要角色,首先從開始學習大提琴的時候握弓的力度就很有講究,看似輕松實則有力,演奏出來的聲音的強弱和或緊張或輕松的程度是力度把握的重要標記,學生在掌握力度的時候也要像剛開始練習握弓要循序漸進鍛煉手指的肌肉,去鍛煉弓與琴弦接觸時每個音因為力度的變化而發(fā)出的微妙變化,在一部作品中,哪個音是最符合此時此刻的情緒情景,情緒有高潮低潮平緩舒展各種層次立體的時候,音樂也需要層次鮮明的演繹,這就需要演奏者在平常的練習中不斷琢磨和嘗試,尋找到最美的感覺才是對力度的最好把握,比如德沃夏克的b小調大提琴協(xié)奏曲中,在練習第一樂章副部主題的時候,很多學生會重抒情重旋律忘記作者對力度強弱和層次的變化要求。所以在練習作品時候不但要注重力度對音樂作品層次的把握,還要重視重音,比如在貝多芬的第三大提琴奏鳴曲中第一樂章5個連續(xù)的重音不斷充分體現(xiàn)作者的個性特點也使得音樂熱情高潮,只有清楚的知道在一部作品中恰到好處的用力,才能奏出有美感的音樂。
(三)音色的把握
音色在大提琴演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首先可以塑造人物形象,人類在通過語言交流的過程中,通過音色上的不同與人類自身的情感相匹配,所傳遞出來的聲音也在無形中賦予了別樣的色彩。人類在表現(xiàn)情感的過程中,許多情緒上的共通使得聽者在遇到熟悉的音色時,能夠辨認出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狀態(tài)。因此音樂創(chuàng)作者在認識到這一點的基礎上,賦予了作品演奏過程中音色的更多可能性,演奏者會通過自身的經歷,將音樂內容進行揣摩,從而發(fā)現(xiàn)其中的含義。這對于聽眾來說也是同樣的感知模式,當聽到與自身的生活經驗相符的語音音色時,會同樣感知到其中的情感狀態(tài),如此一來,演奏者和聽眾就完成了音樂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其次提升審美價值,當我們習慣了某人的音色之后,哪怕只是在路上耳朵匆匆聽到一段音樂,我們也能說出演奏者的名字。這就是說,在長期的演奏過程中,作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聽者也接受了它以這個音色的方式存在著?!稛o伴奏奏鳴曲》是匈牙利作曲家利蓋提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對大提琴的高低音域的練習和判斷有很強的辨別特短,大提琴的每一根弦發(fā)出聲音不同,作品演奏中有時高亢有時低沉,中間還有過渡音,音域的幻化寬度這就是它的音色。在《無伴奏奏鳴曲》中年輕人需要配朝氣蓬勃的音色需要大提琴的高音,而大提琴的低音適合老人的成熟穩(wěn)重,所以不同的音色審美習慣造就出不同的音樂藝術作品,但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是無國界,能夠被大眾認可和傳承的,我們應該看到當下大提琴演奏中人們對音色的審美特征是建立在對聲音藝術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價值上,我們更應該在提升音色表現(xiàn)的同時重視人們審美觀念的傾向。
(四)速度的把握
快慢即速度,既有均勻的速度如:慢板、急板、柔板、快板等等,又有變化的速度,如:漸快、漸慢、突快、突慢、自由等等,演奏者必須通過艱苦的訓練得到明確的速度感。慢練與快練相結合,對一些速度快的樂段,應該用不同的速度表演。建議先用中速帶著情感進行表演,不必很長時間,真正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接著再用慢速逐個將這些問題解決掉,熟練后再回到中速檢查,再反復之后恢復原速。在學習新的音樂作品時候慢練與原來的速度相互結合在一起練習,直到用正常的原版速度順利演奏,才能真正理解音樂的樂曲,找到真正的需要快慢速度的地方。
三、結語
大提琴演奏中能夠影響審美意識教學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無論是在日常練習還是欣賞作品中,都能夠影響到演奏者情感的傳遞、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作品風格的演繹,因此在演奏過程中,大提琴演奏者首先應該對自身的審美意識有科學性有意識的培養(yǎng)定位,進而了解到審美意識對演奏作品角色、情感、風格等方面的影響。不同的作品的美學藝術不同,大提琴演奏者應該了解到作品的思想,不要一味的使用單一的技巧去表現(xiàn)作品內容,這樣只會使得作品藝術變得乏味,沒有感染力。因此,大提琴演奏者需要在提升自身大提琴演奏技巧的同時,把握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在大提琴演奏中的作用。具有個性化作品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結果,大提琴演奏者需要通過長期訓練,找到適合作品的定位,找到適宜的演奏方式,從而促進大提琴演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孫小松.德沃夏克器樂作品中大提琴音樂語言的特點[J].當代音樂,2019,(01).
[2]曹琳.勃拉姆斯《e小調第一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創(chuàng)作和演奏分析[J].當代音樂,2019,(02).
[3]蔡菁婧.中國當代大提琴作品的民族元素與現(xiàn)代演繹[J].音樂創(chuàng)作,2019,(01).
[4]孫昕陽.中國大提琴作品的演奏及教學研究[J].黃河之聲,2019,(06).
[5]彭志敏.巴托克“夜的音樂”及其簡約變奏[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9,(02).
[6]仲秋.大提琴課程教學體系建設探究[J].藝術科技,2019,(10).
[7]王雪巖,王旭青.肖斯塔科維奇《d小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40)第一樂章音樂材料分析[J].美育學刊,2019,(04).
[8]夏捷.中國大提琴作品風格及演奏體會[J].北方音樂,2019,(13).
[9]楊筠,魏揚.柴可夫斯基弦樂四重奏《如歌的行板》配器研究[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9,(02).
[10]段新惠.探究民族樂隊中對大提琴音樂表現(xiàn)力的作用[J].黃河之聲,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