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莉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游戲是兒童的生命?!庇螒蚴莾和赜械囊环N學習方式,也是幼兒的主要活動。
角色游戲是幼兒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地反映個人生活經歷的一種游戲。它是最適合幼兒身心發(fā)展需要的游戲之一,對幼兒的發(fā)展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促進作用,能很好地體現(xiàn)游戲對幼兒發(fā)展的價值。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边@就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改善指導方法,掌握指導藝術,讓幼兒在游戲中真正獲得發(fā)展,成為游戲真正的主人。那么,在角色游戲中教師該如何把握好“自主度”,掌握好指導的藝術呢?我試以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通過一階段的研究,有了以下幾點體會。
教師應該盡可能多地為幼兒提供開展角色游戲的機會,并在允許的條件下為角色游戲的自然開展創(chuàng)設條件。
可在戶外場地開展角色游戲,因為戶外場地面積大,游戲時,幼兒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選擇最熟悉、最感興趣的內容作為游戲主題,與同伴共同商量,大膽游戲,不必受場地的限制。幼兒可以將自己的社會經驗與游戲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游戲中表現(xiàn)出來,無拘無束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幼兒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單獨游戲。如我班的小宇,他最愛玩獨自開車的游戲。一次戶外游戲時,他一會兒在操場上把“車”(廢舊紙箱)開得飛快,一會兒又繞著一棵棵小樹練起拐彎,玩得非常開心。過了一會兒,我看見他把“車”停下來了,就輕輕問他:“小司機,你的車怎么了?”他調皮地說:“我技術不行,車壞了,我要趕緊去修車廠修車了?!闭f完,他很費勁地把“車”推到一棵樹下的“修車廠”,請“修車師傅”修“車”。
廣闊的戶外游戲場地為幼兒自由地開展游戲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應因地制宜地帶領幼兒開展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積極地動手、動腦,盡情地豐富游戲主題、內容和情節(jié)。
角色游戲離不開玩具和材料。在角色游戲中,僅使用成品玩具是不夠的,因為角色游戲實質上是一種象征性的活動,需要幼兒借助想象,以物代物。所以,教師要根據幼兒的知識經驗和游戲需要,為他們準備豐富的低結構游戲材料。
如準備大型積木、插塑等幼兒喜歡的建筑材料,可以用于搭建各種房子、門窗、小床、椅子等;提供一些廢舊物品,如冰棒棍、小木片、火柴盒、牙膏盒、易拉罐等;提供一些半成品,如羽毛、膠泥、橡皮泥、面團等。如在玩“飯店”游戲時,幼兒可以用面團做成饅頭、包子、水餃、甜點等。這些成人眼里的“廢品”,對幼兒來說都是無價之寶,他們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無拘無束地翱翔他們想象中的世界。
游戲中,需要教師指導的情形是多種多樣的,如游戲中我們經常發(fā)現(xiàn)幼兒無所事事,或是爭搶角色,或是無法進行游戲,或是需要教師扮演特殊角色等。教師適時地介入與指導,既可為幼兒的游戲增添樂趣,又能增進師幼感情,便于游戲情節(jié)的深入發(fā)展。
幼兒玩角色游戲時最為關心的是自己可以扮演什么角色,并以扮演角色、模仿角色的活動而獲得滿足。但在剛剛開始玩角色游戲時,幼兒只是熱衷于模仿某一角色的動作或行為,并不明確自己角色的任務,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啟發(fā),引導幼兒自己選區(qū),自愿結伴,自己分配角色。我們知道,幼兒學習分配和選擇角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游戲開始時,教師可以觀察幼兒選擇游戲的情況,引導幼兒學習如何分配角色。如“小醫(yī)院”只需要兩名“大夫”,卻有許多小朋友都想當,怎么辦呢?教師引導幼兒:“我們可以通過什么方法來解決呢?”有的幼兒說猜拳,有的說輪流擔任。經過討論后,他們決定先猜拳定出兩名“大夫”,再由其他幼兒輪流擔任,很快大家就愉快地開始游戲了。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說:“教師必須培養(yǎng)自己觀察兒童的愿望和能力,從而了解他們,教育他們。”通過觀察幼兒,教師將學會怎樣讓自己成為一名理想的教育者。教師對幼兒的觀察,還包括傾聽、詢問、思考等,通過觀察綜合了解幼兒在游戲中身心各方面的發(fā)展,認識其個性特點,理解在具體游戲情境中幼兒行為的意義。
如微微和軍軍一起玩“美發(fā)廳”的游戲,微微說:“我先給你理,過一會兒你再給我理。”軍軍同意了,理完發(fā)后,軍軍要給微微吹頭發(fā),軍軍拿起電吹風假裝吹,微微說:“你的吹風機還沒通電呢?!避娷娬f:“沒有插座,怎么辦?”微微看了看,就將電吹風的“插頭”往裝有小梳子的小筐上一插,“插頭”被固定了,就像真的“通”上了電。兩人又高興地玩了起來。
這一游戲情節(jié)反映了微微在生活中能進行仔細觀察,同時也說明他能開動腦筋解決在游戲中遇到的困難,他們在游戲中不僅模仿了成人的社會生活,還創(chuàng)造了新的游戲情節(jié)。游戲結束后,我給全班幼兒講了微微和軍軍玩游戲的過程,并表揚了微微。教師在游戲中的觀察,不僅能發(fā)現(xiàn)游戲材料使用的情況,還能了解幼兒的游戲水平和在游戲中的創(chuàng)造力,同時也能發(fā)現(xiàn)幼兒每天細微的變化。
幼兒愉快地在游戲中扮演“爸爸”“媽媽”“售貨員”“司機”“郵遞員”等角色,如果教師以直接指導的方式要求他們按照教師的意圖去做,會打消幼兒游戲的積極性。而如果教師也在游戲中扮演一種角色,用角色互動的辦法來引導幼兒,那么這種間接指導既能充實游戲內容,又能讓幼兒自覺自愿地接受教師的指導。
如明明和亮亮在玩“照相館”的游戲時,我發(fā)現(xiàn)小“攝影師”給所有照相的人擺的都是一種造型,讓人抱著娃娃坐在椅子上,“咔嚓” 一下就拍好了。于是,我也去開了張“票”來照相,我主動提出要求:“小師傅,我想照個全身的,行嗎?”“攝影師”立刻說:“可以?!彼B忙為我搬走椅子,又是對鏡頭,又是調焦距,忙了好一陣子,也沒能成功拍出全身照。我鼓勵他再試試看,建議他把照相機往后拉拉,他叫我往后站,經過多次試驗,終于成功了。他忙得滿頭大汗,為鼓勵和表揚他不厭其煩的服務態(tài)度,我主動與他握握手,非常真誠地說:“謝謝你了,你的服務態(tài)度真好。”他也很客氣地與我“道別”。
整個“拍照”過程中,僅僅幾分鐘,他便掌握了簡單的攝影知識,并體驗了怎樣待人處事,游戲內容也因此豐富了起來。這樣既保持了幼兒游戲活動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又保持了幼兒體驗的真實性和對游戲順利開展的信心。
教師只有學會對角色游戲進行正確的分析與評價,才能科學地、有目的地指導游戲,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
角色游戲最大的特點是有角色,可以培養(yǎng)每個幼兒按自己的意愿選擇角色、扮演角色,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與其他角色的關系,將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所扮演的角色表現(xiàn)出來,為扮演好角色努力去克服自己遇到的問題。這種意識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要經過教師的引導,逐步培養(yǎng)而成,因此,幼兒角色意識的強弱是反映游戲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方面。
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面直接影響著游戲的發(fā)展。生活經驗越豐富,游戲就越能繼續(xù)下去,玩得越逼真。因此,必須經常分析,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進行相應的指導,使他們的游戲水平得到提高。
在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可以讓角色游戲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如說話要有禮貌,遵守游戲規(guī)則,做事有始有終,學會愛護玩具和整理物品等。這些良好品德與行為的形成不能靠教師單純地說教,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與學要以“做”為中心,“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實踐告訴我們,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行為實踐環(huán)境,提供良好的行為實踐的機會,通過角色游戲這一陣地,讓幼兒進行良好的行為實踐。
通過嘗試,我深切地體會到:教師在指導角色游戲時,應樹立尊重幼兒、信任幼兒的思想,充分給予幼兒自由的空間,鼓勵幼兒在大膽的嘗試中勇于創(chuàng)新和實踐。注意觀察幼兒的差異性和不同特點,適時適當地提供不同的活動材料,并掌握好幫助幼兒的時機、程度和方法,讓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中主動學習、探索和發(fā)現(xiàn),在角色游戲中實現(xiàn)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