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睿
摘要:為支持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而形成的“四精課堂”包括: “精準”教學目標、“精練”教學過程、“精確”教學反饋與“精細”教學輔導。學校通過創(chuàng)設平臺、技術助力、課題引領、組級研修四條路徑落實“四精課堂”,在研學研教中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教師的專業(yè)化提升和學校的跨越式發(fā)展。
關鍵詞:“四精課堂”;教育信息化;個性化學習
2018年,教育部發(f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強調:應積極推進“互聯(lián)網+教育”,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續(xù)發(fā)展機制,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督逃畔⒒?.0行動計劃》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堅持融合創(chuàng)新,即發(fā)揮技術優(yōu)勢,變革傳統(tǒng)模式,推進新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真正實現從融合應用階段邁入創(chuàng)新發(fā)展階段,不僅實現常態(tài)化應用,更要達成全方位創(chuàng)新。
我校在教育部方針政策的指導下以及信息技術的助力下,基于“尊重生命,建設生態(tài)型綠色學?!钡霓k學理念,育德啟智,喚醒潛能,培養(yǎng)“明理、自信、樂學、健體”的學生群體。我們認為學生是有個性、有差異的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既是學生內在潛質所決定的,也是教育對于學生優(yōu)勢智能的尊重。教學中應該采用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來組織和管理課堂活動,用更科學的教學方式來引發(fā)學生的深度學習。學校堅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在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的引領下,提出了“四精課堂”教學改革主張并推進實踐,不斷加強教師有效的培訓,不斷提高教學管理的品質,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的形式,努力創(chuàng)建遵循育人規(guī)律、堅持以人為本、課堂充滿活力、質量“綠色生態(tài)”、師生共同發(fā)展的優(yōu)質學校。
一、聚焦“四精課堂”,推動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
學校引導教師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領會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推進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有效促進全校教師積極投入教育信息化的實踐并提升教育教學水平。2017年初,基于教學研究改革的實際情況,學校提出“精準教學目標、精練教學過程、精確教學反饋、精細教學輔導”的智慧課堂教學新模式,簡稱為“四精課堂”。這種課堂模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適應學生的不同智能,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優(yōu)化學生的優(yōu)勢智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分層的學習目標指引下,在學習活動中分享智慧,謀求問題解決的途徑,最終獲得成功的體驗,積累成功的經驗。
(一)“精準”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的有效達成,首先取決于教學目標的精準定位。在具體操作中,針對學生的差異,學科組在集體備課時,采取分層制定目標的策略。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作為基本目標,對識記、理解、運用等目標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不同的要求。部分學科借助新技術進行學情前測,通過問卷調查、練習檢測等方式精準統(tǒng)計和分析學情,課堂前測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習需求,從而實現精準地“以學定教”。
(二)“精練”教學過程
學校從增效減負的角度開展智慧教與學方式轉型研究,積極運用大數據支持教學,精心提練教學過程,構建情境化、結構化、問題化、自主性的課堂。教師要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精選問題,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意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相結合。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即使在同一學科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智能發(fā)展狀況也是存在差異的。因此,我們倡導教師精講精練、少講多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有某種智能優(yōu)勢的學生交流智慧,以此來激活、引領其他同學的智慧生成,搭建交流—參與—互動—合作—體驗的學習平臺。
(三)“精確”教學反饋
教學反饋是檢測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科備課組在集體備課時,有意識地設計出由基礎題、變式題和綜合題組成的有梯度的訓練集合。教師在進課堂之前,還要根據本班學情對習題進行二次備課調整,提供不同層次和形式的練習,供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有選擇地練習。為提高教學反饋的精確度,教師借助新媒體技術進行在線實時反饋。多次在線反饋的數據可以反映出學生的個體發(fā)展情況、班級的整體變化趨勢等,教師也可以精確了解學生對各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基于大數據的教學反饋可以幫助教師進一步改進教學。
(四)“精細”教學輔導
教師有針對性地發(fā)展學生優(yōu)勢潛能,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定期召開不同層次學生的座談會,激勵激發(fā)學生學習潛能的同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困惑,幫助學生找準定位、明確目標,設置符合學生個性的“目標激勵卡”,為完成后續(xù)的學習任務夯實基礎。課后,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個體差異、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當堂掌握知識的情況等,制作相應的微課、整合相應的練習推送給學生,提高教學輔導的針對性。在課外,教師聘用具備某種智能優(yōu)勢的學生做學科小助手,共同參與到幫扶其他學生的工作中;組建學生之間的學習共同體,讓有不同優(yōu)勢智能的學生相互取長補短,分享智慧,共同成長。
二、全面研學研教,探索“四精課堂”的實施路徑
學校秉承“向課堂要質量、聚內涵求發(fā)展”的教學理念,扎實推進“四精課堂”教與學方式的改革,形成“以學定教、為學而教”的教學智慧,從多渠道、多平臺探索“四精課堂”的實施路徑。
(一)創(chuàng)設平臺,推進校本化實踐
我校通過各種平臺各種形式,組織教師對“四精課堂”進行學習交流,幫助他們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全面樹立“為促進學習而教”的理念。每學年,我們都圍繞“四精課堂”組織多層次的課堂實踐研究,主要有骨干教師展示課、青年教師賽課、復習課等。
1.骨干引領
學校每學年組織區(qū)級及以上的骨干教師開設主題展示課,以學生問題為教學線索,著力增強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使課堂有趣、有情、有理。通過骨干展示課逐步引導全校教師形成少講、精講的課堂教學習慣,將“四精課堂”的教學行為、教學理念傳遞給全體教師。
2.主題賽課
青年教師圍繞“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四精課堂”的主題展開賽課,選手們自選精準教學目標、精煉教學過程、精確教學反饋、精細教學輔導中的某一點進行展示。賽后,各學科教研組組織教師學習“四精課堂”教學評價標準,通過形式多樣的研究、交流和實踐活動,深入開展觀課議課的研討活動并組織評審。
3.復習研討
期末復習期間,各個備課組聚焦復習課的效率,開展了復習課課例專題研究活動。開課教師結合“抓好課堂效率,提升學生學力”的專題講座精神,圍繞復習要求,精心選點,精心設計問題,重點突破;備課組成員聚焦課堂呈現,全視角評析課堂優(yōu)缺點,深入研究,嘗試提練復習課型的要素。
(二)技術助力,支持個性化學習
學校被評為“南京市首批智慧校園示范?!焙?,更加聚焦精準教與學,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和教師個性化發(fā)展,加強教師新媒體技術運用的培訓,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智慧與管理水平。將“以學定教”為教育教學的原點,加強數據精準診斷下的課堂有效支持學習的研究,構建教師少講、精講的學堂。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目標,在課前預習、學法指導上下功夫,充分發(fā)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不斷完善“四精課堂”模式,加強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向課堂教學與教學管理要質量,引領學生高效、智慧地學習。
為了向學生提供定制個性學習,助力學子個性發(fā)展,學校依托智慧校園平臺,圍繞“支持學習”重點開展了四項工作:結合智慧教室運用,開設研究課展示;結合智學網運用,開發(fā)校本資源習題庫;借助智學網數據診斷,組織復習講評課觀摩;針對學生學情,開發(fā)微課資源。各學科、各年級全方位積極推進“借助智學網數據診斷下精準教學和分層輔導”教學實踐,成效顯著。
(三)研教相融,深化課題研究
學校將課題研究工作與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相結合,以科學研究的方法解決教學改革中的各種問題,在實踐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形成教育教學的新思維和新經驗。以學校數學組為例,近五年來,組內依托各級各類課題踐行“四精課堂”教學實踐、深化教學研究。
吳濤老師依托南京市課題“基于互聯(lián)網平臺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目標精準定位的研究”展開具體研究。他與智學網合作,運用互聯(lián)網平臺優(yōu)勢,通過前測發(fā)布精準定位學情,從而精準地設置教學目標;在課堂中借助手機軟件采取5分鐘線上測試,及時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到系統(tǒng)里,實現精準學習反饋的目標,為課后細化教學輔導奠定了基礎。
目前,數學組正在“新媒體支持下初中生個性化作業(yè)設計與評估的實踐研究”的規(guī)劃課題引領下積極推進相關研究。我們在廣泛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多元智能理論的基礎上,試圖通過研究明晰在新媒體支持下個性化作業(yè)的設計與評估的操作模式,并希望在此理念的引領下,讓教師改變現有的作業(yè)模式,探索出適合初中生年齡特征的個性化作業(yè)形式;讓學生完成個性化作業(yè),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全面發(fā)展其學習能力;利用數字信息技術處理作業(yè),用大數據來指導教師實施有效教學和精準教學。比如,數學組依托智學網軟件,針對每位學生的多次作業(yè)進行分析比較,系統(tǒng)梳理薄弱知識點并自組相關練習題、變式題,構成個性化的提升作業(yè)匯編集。還根據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原有的知識水平、當堂掌握知識的情況,在線上布置測試,利用極算軟件收集數據,在大數據的統(tǒng)計下進行點對點精準分析,課后使用作業(yè)盒子軟件和題牛錯題本平臺設計分層作業(yè)。
(四)組級研修,凝練團隊智慧
以年級組、教研組為單位的研修活動是落實“四精課堂”教學實踐與反思的主要渠道。學?;凇八木n堂”提出“組織深度備課,構建智慧課堂”的目標,從增效減負入手,開展智慧教與學方式轉型研究。各教研組、備課組實施深度備課,運用大數據支持教與學,積極構建探究性、反思性的課堂文化。
為更好地落實、交流精準教學反饋和精細教學輔導的相關做法,教務處組織各學科組長召開了“作業(yè)分層設計”沙龍活動。沙龍圍繞三個問題展開:“做作業(yè)”等于“寫習題”嗎?分層設計如何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小煩惱怎么辦?教師在交流中凝練智慧、達成共識:作業(yè)的布置均需要遵從教學目標,需要分層設計;評價也需要分層考慮。
各年級定期召開不同層次學生座談會,激發(fā)學生學習潛能的同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困惑,幫助學生找準定位、明確目標,設置符合學生個性的“目標激勵卡”,讓學生品嘗到“跳一跳能夠到”的成功喜悅,為完成后續(xù)的學習任務夯實基礎。
三、“四精課堂”教學實踐的成效
(一)創(chuàng)設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平臺
學校積極推進支持學習的“四精課堂”建設,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搭建了新平臺。形成了智慧課堂背景下的學習模式:收集前測數據精準定位教學目標、沉浸課堂活動促進合作探究、借助智慧教學手段實現及時反饋、依據學情分析推送分層作業(yè)。教師能夠準確了解學生在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成效,達成了以學定教、提升學力的目標。
學生在此過程中,了解個體差異,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掌握在線學習資源的整合方法,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意識。學生運用新技術了解自己的學習強項和弱勢,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錯題歸納和專項訓練,實現了課前自主、課后拓展的個性化學習。
(二)促進了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提高
在進行“四精課堂”的實踐推進過程中,教師在理論學習、實踐操作、課堂展示、評課交流、論文撰寫等活動中提升了專業(yè)水平。依托南京市智慧校園平臺,教師圍繞“支持學習”在以下方面有所作為:運用希沃等信息技術,開設研究課展示;結合智學網數據診斷,開發(fā)校本資源習題庫;針對學生學情,開發(fā)微課資源。各學科、各年級全方位積極推進“精準教學和分層輔導”教學實踐,教師逐步掌握了信息化教學技術,具備了在線課程資源的建設、獲取和應用能力。
近年來,學校骨干教師、名優(yōu)教師比重不斷擴大,專任教師中區(qū)級以上骨干共40人,占33.6%,骨干教師中市級以上共9人,占22.5%。一名教師被授予“江蘇省五一創(chuàng)新能手”“江蘇省技術能手”,兩名老師獲得省級教學競賽一等獎,一名教師被評為“南京市學科帶頭人”,兩名老師被評為“南京市優(yōu)秀青年教師”,另有數十位老師獲得市級及以上競賽一等獎。
(三)成就了學校發(fā)展的機遇
學校不斷完善支持學習的“四精課堂”,開展精準教與學方式的轉型研究,以“支持學習”為原點,以“提升學力”為目標,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和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學校注重更新教育觀念,改善辦學條件,加強信息技術的運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在研學研教中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
學校是江蘇省示范初中、江蘇省教育裝備現代化建設實驗學校、江蘇省教師發(fā)展研究基地、江蘇省STEM教育項目試點學校、江蘇省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項目學校、南京市素質教育示范校、南京市數字化校園示范校、南京市首批智慧校園示范校。目前,學校憑借優(yōu)秀的辦學質量和良好的辦學聲譽,對區(qū)域的輻射度不斷擴大,獲得了教育主管部門的充分認可和肯定。
未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既共生共長,又互為前提和基礎?;诖?,學校將持續(xù)加強課程與教學改革,在教育科學理念的引領下,借助大數據和信息技術,加強精準教學,深化“四精課堂”教學實踐,持續(xù)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提高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水平,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學校辦學品質,推動學校持續(xù)卓越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佐藤學.課程與教師[M].鐘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M].易東平,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約翰·D·布蘭斯福特,等.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擴展版)[M].程可拉,孫亞玲,王旭卿,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胡姣,張文蘭.面向個性化學習的網絡課程資源構建路徑探索[J].教學與管理,2019(33).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