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辰
摘要: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滲透,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無法適應現(xiàn)代的教學需求。語文作為小學階段的主修學科,對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人生的發(fā)展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應該明確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倡導自主合作與探究的教學模式,不斷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形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發(fā)散邏輯思維、盡力發(fā)揮自己語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并且還應該注重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借助非語言的交流模式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本文立足于實際情況,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非言語教學進行了簡要說明,并就其提升策略進行了有關(guān)探究。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非言語交流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非言語交流的意義
非言語交流涵蓋了所有關(guān)于非言語的形式,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的教姿教態(tài)、面部表情、語言動作以及輔助性的語言等方面。就研究發(fā)現(xiàn),非言語交流對師生之間的交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非言語交流的質(zhì)量關(guān)系到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師生之間的距離以及班級的凝聚力,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刺激興奮,引導小學生集中注意力
非言語行為有著十分明顯的特征和神態(tài),教師可以借助非言語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小學生集中注意力,明確教師講授的內(nèi)容知識。比如,教鞭作為當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必備工具之一,教師一般借助非言語的行為和言語的表達,引導學生注意到教學的重難點,進而更好地展開學習。在教師進行某一課本知識點的講解時,會采用起伏的語調(diào)、變換的動作去刺激學生的興奮意識,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就相關(guān)研究表明,小學語文教師巧妙地借助非言語交流輔助,可以幫助學生豐富視覺與聽覺方面的知識,進而全神貫注地參與語文知識的學習中。并且,非言語交流這種模式可以避免學生因為長時間聽教師的語言表述而產(chǎn)生厭煩情緒,更加容易被學生接受與學習。
(二)完善言語,擴充學生的知識面
眾所周知,一個人所在的環(huán)境可以影響到他的行為、面部以及表情等方面,但這些方面都離不開言語作為支撐。非言語交流的形式創(chuàng)新了交流渠道,更加直觀,與言語交流共同幫助學生開闊眼界,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比如,語文教師在講解某一知識時,可以聯(lián)系自身的生活實際,采取非言語的表演模式,幫助學生更加生動形象地掌握知識重點,加深學生的印象。在一些特殊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中,非言語的交流可以完全摒棄言語交流,比如在授課過程中,小學生容易出現(xiàn)走神、不注意聽講等情況,教師可以借助非言語的形式,輕輕拍下學生的課桌或是給學生一個眼神暗示,可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參與語文課堂的學習中來。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非言語交流的應用
語文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調(diào)整教學過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思想活躍的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僅靠教師照本宣科的語言教學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自信與興趣,教學成效甚微。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合理借助非言語交流輔助,可以縮小師生之間的交流,使語文學習環(huán)境變得生動活潑。
(一)借助手勢輔助語文非言語交流
手勢是輔助人們交流最早也是最為廣泛的工具之一,沒有手勢輔助語文教學,語文課堂學習將會變得刻板生硬,而手勢又涵蓋了象形性、會意性、象征性以及評價性等功能。舉個例子,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加生動地展示“耶”的意義,可以用中指與食指做出一個動作,幫助小學生體會到“耶”的含義。巧妙地使用傳統(tǒng)意義上的手勢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默契度,比如教師一般在學生回答完問題時,會采用手心向下的動作,學生領(lǐng)會教師的意思,在看到這個動作時會主動坐下。當然,有些語文知識是較為抽象的,借助象征性手勢,可以使語文學習更加生動形象,進而幫助學生更加快速地掌握。評價性的手勢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師用來表揚學生的常見方式,對于學生中肯的回答,教師可以豎起大拇指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肯定,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提升師生之間的默契程度。
教師合理借助手勢輔助語文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與表達能力。但是教師應該明確自身的責任與義務,結(ji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手勢非言語交流的輔助,不能為了非言語交流而進行非言語交流。手勢的交流應該是輔助言語交流,并非為了替代言語交流,教師應該注意手勢非言語交流的度,切忌過多的手勢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下。
(二)借助表情輔助語文非言語交流
表情是最為微妙的非言語交流的方式,也是拉近師生之間溝通的渠道。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意識到表情對學生學習的積極作用。樂觀向上的表情,不僅可以增加教師的親和力,還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自信,引導學生自主展示自己的能力。與此不同的是,如果教師表現(xiàn)出自身的不耐煩,加上教師對學生有著很強的榜樣意識,容易挫傷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導致學生出現(xiàn)厭學情緒。并且,教師的表情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應該根據(jù)班級學生的年齡以及課本知識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母淖?。比如,在進行《落花生》文章的講解中,教師自己要明確這篇文章的重點在于第四部分,應該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做人,學習落花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教師可以在講解這部分內(nèi)容的時候,采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提出問題“我們應該怎么樣做人,學習落花生的什么品格呢?”并且,用期待和鼓勵的眼光環(huán)視班級學生,并點名學生回答,針對學生的回答,應該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善于用微笑肯定學生,調(diào)動語文課堂的學習氣氛,提升學習質(zhì)量。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非言語交流的合理使用,不僅符合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理念,而且可以調(diào)動班級學習氛圍,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教學觀念,意識到非言語交流的意義,巧妙地使用非言語拉近師生之間的交流,做語文教學中非言語交流的設計者與開發(fā)者,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為以后向社會輸送建設性語文人才奠定基礎(chǔ)。
(責編 翁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