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剛
摘 要:美國華裔漢學家夏志清認為《儒林外史》是從儒家思想出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出色地運用了喜劇性的諷刺方式;但有的諷刺與上下文相矛盾,有的諷刺帶有太多的個人感情色彩。他以為《儒林外史》有一個結構;它沒有像很多中國傳統(tǒng)小說那樣采用說書人的話語模式,而是讓讀者自己去評判;它的語言風格在傳統(tǒng)小說中獨樹一幟。夏志清對《儒林外史》的研究既有洞見,也有不見和偏見,需要我們根基于中國文學傳統(tǒng)對之加以分析。
關鍵詞:夏志清;《儒林外史》;吳敬梓;諷刺;結構
美國著名華裔漢學家夏志清(C.T.Hsia,1921-2013)的英文代表作《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1961年初版)和《中國古典小說導論》(1968年初版),對中國小說重新進行梳理、闡釋與評價,以其貫通中西的學識、獨特的批評視角、開創(chuàng)性的見解,受到西方漢學界的推崇,也對中國學術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吨袊诺湫≌f導論》是英語世界較早的涉及研究《儒林外史》的學術專著,是東方研究會“亞洲研究指南系列叢書”之一。該書對《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金瓶梅》《儒林外史》和《紅樓夢》這六部古典小說做了深入的探討和闡釋。夏志清認為這幾部小說為中國小說開拓了新的境界,對后來中國小說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書中的第六章集中呈現(xiàn)了夏志清對《儒林外史》的研究。他為在美國出版的《儒林外史》楊憲益夫婦英譯本寫了序言,給予它高度評價,將其列入中國古典小說史中的六大名著之列。在他看來,《儒林外史》在許多方面的革新具有革命性意義,對中國小說的發(fā)展影響深遠。
一、對《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探討
《儒林外史》歷來被認為是中國最偉大的諷刺小說,吳敬梓是中國最偉大的諷刺小說家。魯迅指出《儒林外史》將中國諷刺小說發(fā)展到新的境界,他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寫道:“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諧,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乃有足稱諷刺之書?!盵1]他又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寫道:“諷刺小說從《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謂之絕響?!盵2]自此以后,將《儒林外史》視為“諷刺小說”幾乎成為定論。胡適提出吳敬梓受了“顏習齋、李剛主、程綿莊一派的思想的影響,故他的諷刺能成為有見解的社會批評?!盵3]這里的“顏習齋、李剛主、程綿莊一派”指的是顏李學派。張?zhí)煲硪灾S刺小說家的眼光對《儒林外史》文本作了詳盡的分析,他的諷刺小說創(chuàng)作受到了《儒林外史》很大的影響。吳組緗認為,《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立足于嚴肅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態(tài)度,采用了“口無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貶”的史家筆法[4]。
夏志清指出,“《儒林外史》是第一部諷刺現(xiàn)實主義作品,它同人們的宗教信仰幾乎完全背離?!盵5]吳敬梓將小說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不再局限于因果報應的說教需要,而是憑借他對社會各階層人們的廣泛接觸和認識,“用敏銳的目光和機智的諷刺的筆觸現(xiàn)實地刻畫人物形象”[6]《儒林外史》對儒家社會的諷刺與對儒家道德規(guī)范的渴望難舍難分。“五四”學者強調(diào)小說對精英社會的諷刺剖析,認為《儒林外史》對儒家世界、士人階層、科舉制度進行了廣泛的抨擊。夏志清認為,《儒林外史》是第一部有意識地從儒家思想出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諷刺小說,但是,由于對統(tǒng)治者的不滿和社會改革的失望,“它的儒家思想蒙上了一層淡淡的憂郁色彩,與歷史小說所贊賞的儒家英雄主義不同,它的儒家夾雜著一絲對政府行為或社會改革之徒勞無益的沮喪?!盵7]在他看來,吳敬梓對科舉制度及其犧牲品的諷刺與他對追求精神自由的隱士的贊揚一樣,都表現(xiàn)出自傳的色彩。
夏志清稱贊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出色地運用了兩種喜劇性的諷刺方式,一種根基于對社會現(xiàn)實的實際認識之上,另一種則有意夸張地進行諷刺以取得強烈的喜劇效果,吳敬梓穿梭于這兩種喜劇方式之中,“使人們慣常將那種荒謬可笑的諷刺場面也認作現(xiàn)實?!盵8]但他對吳敬梓插入一些笑話和軼事傳聞給小說帶來了一種插科打諢的、滑稽的口吻持批評態(tài)度,認為“這與顯見于小說中對于社會風俗的大量嚴肅的喜劇性描繪是不相宜的?!盵9]夏的這一見解是獨到的。在肯定了吳敬梓對周進與王惠相遇和周進貢院撞號板兩個夸張的喜劇場面的描繪后,夏以嚴監(jiān)生之死這個素為人稱道的場景為例,批評吳敬梓“忽略了他的諷刺主旨,以致于有時插進的一個笑話幾乎無助于我們對一個特定的個性的了解?!盵10]“有時他僅僅由于它們的獨立的喜劇價值而將它們插入其中,而不顧它們的諷刺的貼切性和故事正文是否有聯(lián)系,結果小說受到妨害?!盵11]嚴監(jiān)生臨死之時,伸著兩個指頭,總不肯斷氣。家人中只有他的妾知道他的心事,他是為那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當她挑掉一莖時,嚴監(jiān)生登時就沒了氣。這個經(jīng)典的場景歷來被認為是對守財奴的絕妙的描寫,但夏提出質(zhì)疑,“對一個小說家來說,他在寫這個精彩的篇章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它是否合適?”[12]夏志清聯(lián)系小說前文作了細致的分析。嚴監(jiān)生為了哥哥的案子花了十幾兩銀子,為妻子的喪事花了四五千兩銀子,為籠絡王德、王仁兄弟也花了幾大筆錢,一個真正的吝嗇鬼是不可能如此花錢的,也不可能那樣不經(jīng)心以致讓兩個舅奶奶把金銀、首飾、衣服無恥地偷了去。但最后作者卻安排他作為一個極端的守財奴而死,就與小說前文相矛盾,讓我們覺得作者此處考慮欠周。夏志清指出,吳敬梓為嚴監(jiān)生安排的兩根燈芯的故事,也許是作者虛構,或是在一本笑話書中讀到的,“這個故事太妙了,以致難以割愛,這樣,嚴監(jiān)生就作為一個極端的吝嗇鬼而死去,盡管這與前面章節(jié)給人的印象相矛盾?!盵13]夏質(zhì)疑這個細節(jié)的恰當性,體現(xiàn)了他敏銳的眼光和敢于打破定論的學術勇氣和魄力。
在有關五河的一些故事(第四十四至四十七回)里,夏志清批評吳敬梓的諷刺藝術帶有太多的個人感情色彩:他直截了當?shù)亟衣段搴尤说挠顾缀臀ɡ菆D,對以彭鄉(xiāng)紳為代表的暴發(fā)戶的諷刺批判里充滿仇恨,對接受賄賂的余家兄弟卻大加贊賞。在這一部分的諷刺篇章中,我們明顯感覺到吳敬梓的諷刺與別處不同,將他個人的好惡帶進了諷刺中。在第四十四回中他寫道:“余家兄弟兩個,品行文章是從古沒有的?!盵14]這樣的過分夸張之辭是讓我們難以相信、難以接受的。夏的批評讓我們信服,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文學審美的敏銳的感受力和深刻的洞察力。
二、對《儒林外史》結構的解讀
在19世紀,還沒有人對《儒林外史》的結構提出質(zhì)疑。大約在“五四”前后,由于受到西方小說觀念的影響,一些研究者開始對《儒林外史》的結構提出批評,這以后關于其結構優(yōu)劣的論爭一直沒有停止。魯迅對《儒林外史》敘事結構的認識,或許受到西方小說結構觀念的影響。他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寫道:“惟全書無主桿,僅驅(qū)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雖云長篇,實同短制”[15],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也說它“是斷片的敘述,沒有線索?!盵16]蔣瑞藻以為《儒林外史》有枝無桿:“《儒林外史》之布局,不免松懈。蓋作者初未決定寫至幾何人幾何事而止也。故其該書處處可住,亦處處不可住。處處可住者,事因人起,人隨事滅故也。處處不可住者,滅之不盡,起之無端故也。此其弊在有枝而無桿,何以明其然也?將謂其以事為干耶,則杜少卿一人,不能綰束全書人物;將謂其以事為干耶,則‘勢利二字,亦不足以賅括全篇事情。則無惑乎篇自為篇,段自為段矣?!盵17]胡適認為:“《儒林外史》沒有布局,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連綴起來的;拆開來,每段自成一篇;斗攏來,可長至無窮。這個體裁最容易學,又最方便。因此,這種一段一段沒有總構的小說體就成了近代諷刺小說的普通法式?!盵18]
美國漢學界對《儒林外史》敘事結構的討論,既有大體肯定的,也有大體否定的,總體而言,肯定的居多。海陶瑋認為《儒林外史》沒有情節(jié)和結構,全書由不斷變換的人物所帶動的事件勉強聯(lián)系在一起的[19]。韋爾斯對《儒林外史》結構松散的觀點提出質(zhì)疑。在他看來,小說中人物的出場與退場、地理環(huán)境都表現(xiàn)出一定的邏輯性,首尾兩回有著明顯的呼應[20]。吳德安認為,《儒林外史》的內(nèi)部形式是集體紀傳體,人物、事件以相互交織、相互聯(lián)系的方式沿著相同的方向移動發(fā)展,構成了小說完整的統(tǒng)一結構[21]。高友工指出,吳敬梓并沒有按照史的寫作習慣關注時間,而是將注意力放在人物和事件之中。第三十七回中的泰伯祭禮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情節(jié)線索高潮,而是象征意義自然呈現(xiàn)出來的高潮[22]。
夏志清對《儒林外史》的結構持肯定態(tài)度:“《儒林外史》雖然由一系列彼此聯(lián)系脆弱的故事組成,但還是有一個清晰可辨的結構?!盵23]他將整個小說分為三個部分,外加一個楔子和一個尾聲(第五十五回)(由此可見,夏采用的版本是五十五回本)。第一部分(第二回至第三十回)敘述了不同類型的人追逐功名富貴的故事,諷刺的對象除了追求名利地位的文人和假文人外,還包括許多類型;第二部分(第三十一回至第三十七回)構成整部小說的道德支柱,講述主要角色杜少卿和南京的一些文人賢士的故事,集中于為泰伯祠祭祀的準備工作中;第三部分(第三十七回至第五十四回)由一組形形色色的故事混雜而成,沒有明確的構思,只是斷斷續(xù)續(xù)的諷刺,其中不少關于孝子、貞婦、俠士和武官異乎尋常的儒家行為,有傳統(tǒng)的浪漫傳奇的色彩。
《儒林外史》沒有中心人物貫穿全書,沒有連貫的故事,人物和故事倏來倏去、隨起隨滅。夏志清肯定《儒林外史》有一個結構,但并未明確是什么將小說一系列互不關聯(lián)的故事連接起來,這是他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的地方。《儒林外史》是一部思想性較強的作品,在中國古典小說中以思想見長。吳敬梓是一個具有思想家氣質(zhì)的小說家,他關心的是知識分子的整體命運,尤為關注知識階層的精神獨立性。他借助小說來完成對文人命運的歷史反思,意在表現(xiàn)整個社會的灰暗現(xiàn)實,解構道德理想主義和情感理想主義。因此,吳敬梓的注意力不在講故事,這樣他筆下人物的個人的命運就被充分淡化了。在吳敬梓看來,周進后來怎么樣了,范進后來怎么樣了,這并不重要,沒有必要明確交代一個個人物的命運。這種敘事方式是非常獨特的,是在向多數(shù)人的閱讀習慣挑戰(zhàn)。
三、對《儒林外史》語言藝術的討論
在夏志清看來,《儒林外史》不像很多中國章回小說沿用說書人的言辭,雖然作者仍最低限度地采用話本小說的某些形式:每一回都以對仗的兩句為題,每一回都以“話說”開篇,結尾用韻文伴隨“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套話,但已避免運用詩詞和駢文進行公式化的雕琢描寫。他贊成錢玄同的觀點,即《儒林外史》運用民族的白話寫作,是白話文學的典范。夏志清以為,沒有哪一部古典小說的敘述文體像《儒林外史》這樣純凈和富于表現(xiàn)力,晚清和民國初年的小說家競相模仿《儒林外史》的語言風格,在現(xiàn)代的散文作家中,這一風格仍然具有積極的影響;吳敬梓是一個文風簡樸的作家,簡潔而精確地描寫了所觀察到的各種現(xiàn)象,他筆下的美麗景致充滿了田園詩般的清新情懷,體現(xiàn)了古典的景物描寫方式與白話散文的融合。例如第一回里的一段描寫:
那日,正是黃梅時候天氣煩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綠草地上坐著。須臾,濃云密布,一陣大雨過了。那黑云邊上鑲著白云,漸漸散去,透出一派日光來,照耀得滿湖通紅。湖邊山上,青一塊,紫一塊,綠一塊。樹枝上都像水洗過一番的,尤其綠得可愛。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24]。
夏志清以為,對于用傳統(tǒng)方式寫作的吳敬梓來說,他沒有借助于古典小說中慣常使用的詩詞駢賦的語匯,卻能夠如此精確而生動地進行景物描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夏志清對吳敬梓在人物性格描寫上簡樸、自然的描寫語言十分贊賞。在他看來,在引出小說人物時,吳敬梓不像中國早期的小說作者那樣生硬地指示給讀者,而是通過人物的言語和活動將人物形象自然生動地呈現(xiàn)出來。夏志清詳細分析了第二回開頭部分。他認為吳敬梓用精煉、簡潔的白話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對觀音庵的簡練的交代為人物的出場作了很好的鋪墊。夏志清指出,作者沒有說首先出場的申祥甫如何有威望,讀者可以通過他對眾人的發(fā)號施令,對和尚的大聲叱責推測他的地位。申祥甫對和尚的呵斥自然地引出了荀老爹這一人物形象,也揭露了申祥甫的勢利。在申祥甫與荀老爹的交談中,巧妙地通過申祥甫的一句“等我親家來一同商議”自然引入他的親家夏總甲出場,使讀者意識到這個夏總甲才是薛家集真正的當家人,也道出了申祥甫是依仗親家的權勢來耍威風的。讓讀者自己通過人物之間簡短的對話去評判,這體現(xiàn)了古典小說中極為罕見的深刻的現(xiàn)實主義直覺把握。在夏志清看來,這種間接的戲劇性的表現(xiàn)的優(yōu)點是明顯的,并斷定吳敬梓是中國小說史上第一個自覺的一貫運用這種表現(xiàn)方法的作家。夏志清指出,吳敬梓利用申祥甫的語言來揭穿夏總甲的謊言,而夏總甲卻不慌不忙,厚著臉皮編造了一個借口圓了過去,使讀者對夏總甲的自吹自擂、虛偽勢利有所認識。吳敬梓通過簡樸、自然的口語化的語言戲劇性地描寫了人物性格,使讀者認識到在這樣一個社會環(huán)境中,幾乎人人都是勢利小人。
四、啟示意義
以上從三個層面對夏志清的《儒林外史》研究作了初步的嘗試性的分析,需要指出的是,這三個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有交叉,很難割裂,這樣劃分只是為了行文的方便,便于討論。除了這幾個方面以外,夏志清對《儒林外史》的研究還涉及其它層面,這里限于篇幅不便展開,留待以后另外撰文闡述。
夏志清對《儒林外史》的研究雖有洞見,但也有闕失。吳敬梓將《儒林外史》的歷史背景假托在明代而不是他自己所處的清代,與許多中國學者的觀點不同,夏志清認為這是出于吳敬梓個人對明代歷史的興趣,他的觀點固然新穎,但可以看出明顯受到西方個人主義影響,沒有從宏觀的社會背景來考慮。《儒林外史》表現(xiàn)了“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的儒家思想。夏志清由此認定吳敬梓是萬事求全的人,直接把社會的“無道”歸因于個人而非社會,這顯然是對吳敬梓創(chuàng)作意圖的誤讀。這些或許都是由于夏志清受到西方個人主義思想的影響所致。夏志清雖然肯定《儒林外史》有一個結構,但認為小說沒有明確構思、情節(jié)之間缺乏聯(lián)系,這是受西方小說觀念影響,以西方現(xiàn)代小說美學的標準來考量中國古典小說的利弊得失,是西方中心主義的體現(xiàn)。中國古典小說研究還是應該立足于中國文學、文化的傳統(tǒng)本身,盲目照搬西方理論、以西律中容易在對小說文本的理解上產(chǎn)生隔膜。
我們可以將這一課題置于美國明清小說研究的脈絡之中,注意其學術上的傳承和演變。從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角度研究《儒林外史》,將小說本身視為當時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內(nèi)在的組成部分,是美國《儒林外史》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那么,夏志清的研究與此有何關聯(lián)?這是本課題今后進一步的研究需要回答的。我們要特別關注夏志清作為西方漢學界重量級批評家在《儒林外史》研究中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又應注意他從西方文學立場觀察中國文學所形成的隔膜。與在西方影響下發(fā)展起來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不同,獨立發(fā)展的中國古典文學有其自身的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考察中國古典小說應將其置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語境中,這是我們研究這一課題及類似課題時應該加以考慮的。
國內(nèi)的《儒林外史》研究,從19世紀的評點開始已取得大量成果,但近年來已經(jīng)走向了瓶頸期,很多研究成果是對前人學者的重復,缺乏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國內(nèi)的研究已趨近飽和,考據(jù)、文體、語言、校注、文化、美學等各方面都有涉及,但研究方法還比較傳統(tǒng),因此,吸收海外漢學界獨到的研究視角和方法,有助于突破當前的研究困境,有助于國內(nèi)學界進行自我反思和審視。夏志清的《儒林外史》研究給國內(nèi)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考,帶給我們有益的啟示,有助于深化國內(nèi)的《儒林外史》研究及中國古典小說研究。通過梳理和剖析夏志清的《儒林外史》研究,我們可以從中窺見美國明清小說研究的內(nèi)在理路和方法,看到國內(nèi)外學者方法和問題意識的不同路徑。國外漢學界的《儒林外史》研究,為國內(nèi)研究提供了“他者”的視角、參照和洞見,對國內(nèi)的古典小說研究有參考意義和啟發(fā)作用,正如德國漢學家顧彬所言:“我們應該以新的眼光來看待我們自己,不能局限于某一個對象的一種形象,不能局限于我們自己的觀點,當我們覺得在發(fā)現(xiàn)許多觀點都可能的時候,自身也就豐富了?!盵25]研究中國問題需要海外學者的參與,這樣內(nèi)在視角與外在視角互補組合,互為參照,互為鏡鑒,才能構成更全面、準確、深入的認識和深度對話。還需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讓國內(nèi)外的研究形成對接,并為國內(nèi)研究提供有效的參照,這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
參考文獻:
〔1〕〔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中華書局,2014.195,303.
〔3〕胡適.胡適文集(第4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436.
〔4〕吳組緗.儒林外史的思想與藝術[J].新華月報,1954,(09):225-233.
〔5〕〔6〕〔8〕〔9〕〔10〕〔11〕〔12〕〔13〕〔23〕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M].胡益民等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228,229,242,243,245,231,245,246,248.
〔7〕C.T.Hsia, 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8,p.209.
〔14〕〔24〕吳敬梓.清涼布褐批評儒林外史[M].陳美林批評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519,3.
〔15〕〔16〕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中華書局,2014.196,302,
〔17〕蔣瑞藻.小說考證[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561.
〔18〕胡適.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M].臺北:遠流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86.123.
〔19〕[美]海陶瑋.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 Outline and Bibliographies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p.104.
〔20〕[美]韋爾斯.An Essay on the Ju-lin Wai-shih[J]. Tamkang Review, 2.1(1971), pp.143-152.
〔21〕[美]吳德安.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Novel Form, Ph.D. diss..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0, pp. 99-117.
〔22〕[美]高友工:“Lyric Vision in Chinese Narrative Tradition: A Reading of Hung-lou meng and Ju-lin wai-shih.” In Andrew H. Plaks ed. Chinese Narrative: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 232-243.
〔25〕[德]沃爾夫?qū)ゎ櫛?誤讀的正面意義[J].文史哲,2005,(01):5-12.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