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揚,李躍忠
20世紀以來,學術界對明清時期著名小說家吳敬梓及其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尤其是其代表作《儒林外史》都已有了較為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1]。其實,吳敬梓還撰有《文木山房集》《金陵景物圖詩》《后新樂府》等大量詩文作品,在詩文領域亦頗有影響。其中《文木山房集》今存四卷,收詩二卷,凡137首,詞一卷、賦一卷,并附刻其子詩詞各一卷。這是他寫的唯一一本詩文集作,其余皆為散作。此外,吳敬梓還有詩文研究方面的著述《文木山房詩說》,總43則,前三則總論《詩經(jīng)》,后40則具體論說詩經(jīng)的篇章。伴隨著吳敬梓詩文資料的不斷發(fā)現(xiàn),與其詩文相關的整理與論文研究工作也逐步展開,本文擬就研究歷史作一梳理。
進入20世紀后,吳敬梓詩文逐漸受到學界重視,相關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工作也得以進行。與其他小說相比,這一時期在胡適等先輩的引領下,從詩文到詩文觀,學界取得的研究成果都是較為可觀的,所有這些都對研究吳敬梓的生平思想起到了良好推動作用?,F(xiàn)按研究者研究吳敬梓詩文的四個主要方面對其詩文文獻情況展開論述:
20世紀,吳敬梓的詩文作品被不斷發(fā)現(xiàn)。這些詩文的發(fā)掘引發(fā)了學界對吳敬梓詩文方面的廣泛關注,同時也讓吳敬梓不再局限于小說家的固定身份,而是呈現(xiàn)出一個飽滿的文人大家形象。為簡明起見,筆者將學術界對吳敬梓詩文作品發(fā)現(xiàn)的情況以列表形式列出,見表1。
隨著吳敬梓詩文作品被不斷發(fā)現(xiàn),部分學者對此進行了整理出版。如李漢秋先后出版了《吳敬梓吳烺詩文合集》《吳敬梓集系年校注》《吳敬梓詩傳》等專著,收集吳敬梓散佚詩集,為后人研究提供了較為完整的資料。其中《吳敬梓吳烺詩文合集》將吳敬梓與其子吳烺的詩文編輯成冊,收錄吳敬梓《文木山房集》四卷、文木山房集外詩文32首及吳烺的《杉亭集》《春華小草》《靚妝詞鈔》等書文[2]?!秴蔷磋骷的晷Wⅰ穭t專注于吳敬梓個人詩文作品,除了對原刻本《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詩說》中的詩、詞、賦進行系年和校注外,還補充了包括《金陵景物圖》在內(nèi)的集外詩文11篇[3]。《吳敬梓詩傳》則在前人資料整理的基礎上增加吳敬梓親朋所作與之相關的詩文作品,此書“將吳敬梓的詩文寫作、經(jīng)學研究、交游行跡、思想變遷、小說創(chuàng)作等融為一體,以‘詩’為經(jīng),以對于小說的觀照為緯,經(jīng)緯縱橫,通過‘詩傳’的形式展現(xiàn)吳敬梓的一生”,以期對吳敬梓有更為全面的了解[4]。
伴隨資料整理工作的展開,有關吳敬梓的詩文研究越來越深入,在詩文主題思想方面的論文著作也逐漸增多。孟醒仁、孟凡經(jīng)的《讀吳敬梓〈金陵景物圖詩〉札記》談及了《金陵景物圖詩》23首組詩的詩歌內(nèi)容與價值[5]103-107。王偉康則將詩文研究范圍縮小至揚州,在《吳敬梓揚州詩詞內(nèi)蘊探析》一文中對吳敬梓所作揚州詩詞的主題進行總結,圍繞贊美揚州與屬邑真州的美景佳物、謳歌親友真摯友誼、抒發(fā)強烈悲秋情感三個主題進行書寫[6]。
在吳敬梓的詩文藝術特色方面,研究者們也不斷提出新的見解。李漢秋指出:“吳敬梓的詩詞自有其獨立的文學價值,他取神韻、性靈、格律派之長而自成面貌;他以學者兼詩人,其詩兼詩人之詩與學人之詩,其詞則兼豪放與婉約之勝?!盵7]?!蹲x吳敬梓〈金陵景物圖詩〉札記》一文指出吳敬梓的散文“簡練平實,繞有六朝韻味;詩語古樸,間露風神”,能夠精于考訂,熟用典故韻語,文章自然生動,耐人尋味[5]。對此,王偉康對吳敬梓揚州詩詞的藝術特色進行剖析,他的《略述吳敬梓揚州詩詞的藝術特色》以吳敬梓在揚州創(chuàng)作的詩詞為研究對象,結合吳敬梓的人生閱歷與心路歷程,總結歸納揚州詩詞的藝術特色:即多種表達方式的有機結合、善用典故,推陳出新、字斟句酌,好用修辭,補充了孟醒仁、孟凡經(jīng)歸納出的藝術特色,進一步反映吳敬梓對揚州生活的眷戀及對爭名逐利世俗思想的不屑[8]。所有經(jīng)歷都成為《儒林外史》的撰寫?zhàn)B分,投射到小說創(chuàng)作中。這些研究也挖掘了吳敬梓揚州詩詞的文學價值,為學界《儒林外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手資料。
在探討吳敬梓詩文作品與小說《儒林外史》的關聯(lián)方面,學者常將其詩文與小說相聯(lián)系,以小說為研究中心,詩文為佐證材料,運用詩文透露的思想觀念闡釋小說內(nèi)涵,論證中心思想,從而進一步證明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的民族觀、經(jīng)學觀。這也是今人在吳敬梓文學研究方面的一個小熱點。一方面,學界常將《文木山房詩說》與《儒林外史》對比,并相互作為論據(jù)論證論點。周興陸評價道:“《詩說》的意義,主要在于它為我們研究吳敬梓和《儒林外史》提供了直接而重要的資料,其在《詩經(jīng)》學史上的地位,是次要的”[9]8。他撰寫的《從〈文木山房詩說〉考察〈儒林外史〉主旨》將《文木山房詩說》與《儒林外史》的核心思想相互對照,論證吳敬梓對儒家禮樂文化之重視,以及摒棄功名富貴、重視文行出處的人生態(tài)度[10]。《從〈詩說〉看〈儒林外史〉的若干問題》則對原有研究角度進行增補,論文將吳敬梓的民族意識、“無道則隱”的人生態(tài)度納進了與小說的對比范圍,從世變感、人生出處觀、對待儒家思想的態(tài)度三方面考察《文木山房詩說》與《儒林外史》的關系[9]26,以助更好理解《儒林外史》的主題內(nèi)涵。李漢秋《新發(fā)現(xiàn)的吳敬梓〈詩說〉芻議》站在清代程朱理學與八股取士對人性思想的桎梏中考察《詩說》的產(chǎn)生背景,贊揚吳敬梓“努力沖破以體悟人倫‘天理’為目的的理學治學途徑,轉向以知性主體精神和具有實證特點的治學方法來治經(jīng),這是他追求人格獨立、精神自由的一個組成部分”[11],這與《儒林外史》中體現(xiàn)的治經(jīng)態(tài)度相得益彰。顧鳴塘的《吳敬梓〈詩說〉與〈儒林外史〉》不再僅專注于文本研究,而是從文獻考據(jù)角度出發(fā),把吳敬梓《詩說》中的思想觀念與《儒林外史》中的思想內(nèi)涵一一對應,以期證明上海圖書館的《文木山房詩說》藏本確為吳敬梓所作[12]。
另一方面,學界還常將吳敬梓的創(chuàng)作詩文與小說相聯(lián)系。孟醒仁、孟凡經(jīng)的《讀吳敬梓〈金陵景物圖詩〉札記》將詩歌創(chuàng)作順序、寫作時間、主題思想與《儒林外史》中的相關內(nèi)容進行對照,推測《金陵景物圖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及肯定吳敬梓對歷史人物的評點[5]。鄭志良的《新見吳敬梓〈后新樂府〉探析》撰寫了新發(fā)現(xiàn)的在清人嚴長明《八表停云錄》中收錄的六首由吳敬梓創(chuàng)作的樂府,并關聯(lián)六首樂府與《儒林外史》的中心思想,得出“在《后新樂府》與《儒林外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同樣的主題、同樣的事件,吳敬梓既用詩歌去表達,也用小說去描寫。吳敬梓以詩言志,亦以稗言志,以 “美刺”為紐帶,吳敬梓在詩與小說之間建立起一種聯(lián)系”的論斷[13]。
吳敬梓的詩文創(chuàng)作觀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類文本里,學界對其均有相應研究:
一是在創(chuàng)作的詩詞賦中,包括《文木山房集》《金陵景物圖詩》《后新樂府》等。這些作品吳敬梓雖未直接表達自己的詩文見解,但研究者們通過研讀文本剖析他的詩文觀念,追溯詩文思想的形成原因。朱萬曙的《詩人吳敬梓》從“新樂府”精神延續(xù)的視角,重點分析吳敬梓的《后新樂府》六首,得出他的詩文注重對現(xiàn)實的關注,具有美刺的特點[14]。在對吳敬梓詩文創(chuàng)作的研究上,王旭璐作《吳敬梓的詩學思想解析》,認為他的詩作自成一派,并將神韻、格律、性靈各派所長與自己進行雜糅,以此窺探出吳敬梓的內(nèi)心世界,借機研究他的詩學見解、人品學問[15]。胡寧的《司馬遷詩經(jīng)學思想對吳敬梓的影響》從著書動機、經(jīng)學思想、詩經(jīng)學主要特點三方面尋找吳敬梓對司馬遷經(jīng)學思想的傳承,對吳敬梓詩文觀的研究和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學與史學的傳承研究提供新的認知[16]。
二是在體現(xiàn)在他的古詩文研究即《文木山房詩說》之中?!段哪旧椒吭娬f》是吳敬梓對《詩經(jīng)》的點評,今人以其為研究對象,探討吳敬梓的詩文觀。項東升、劉亞敏在《文史知識》上發(fā)表了《不在宋儒下盤旋》。文章挑選了《文木山房詩說》中的《申女》《七子之母》《雞鳴》《子衿》四則進行解讀[17],以此展現(xiàn)吳敬梓詩文評述中體現(xiàn)的思想內(nèi)涵。周延良也同樣致力于《文木山房詩說》的研究,他的《文木山房詩說箋證》站在文獻學角度,從《詩經(jīng)》學史上引用大段材料追溯吳敬梓說《詩》的源流[18]。其《〈文木山房詩說〉對“七子之母”的倫理解說》則經(jīng)過系列推論,證明“書中關于‘七子之母’的論述亦然,明顯受到前人季本、何楷的影響”[19]。《吳敬梓〈簡兮〉詩說的思想內(nèi)涵》則評點吳敬梓對《詩經(jīng)·邶風·簡兮》的理解,得出“吳敬梓在感慨‘伶官’耿耿于‘翟’之役后又引述卞和獻玉的故事以自慰……由此可以隱約感到吳敬梓懷才不遇的深沉苦悶”[20]的結論。周興陸也寫有《吳敬梓〈詩說〉研究》一書,解讀吳敬梓的《文木山房詩說》。書中聯(lián)系吳敬梓“治經(jīng)重視‘義理’,不固守漢、宋諸儒的缺漏”的態(tài)度,總結歸納吳敬梓說《詩》的基本特點為:“斟酌漢、宋,兼取三家;重視孝道,以禮說詩;文學說詩,又忌怪誕不經(jīng);重視考據(jù),但并無實績”。以期對其詩學思想進行研究[9]26。
三是在《儒林外史》中,借小說人物之口表達自己的詩文觀點。書中人物觀念往往反映作者的思想觀念,透過人物對話我們可以一覽吳敬梓的詩文觀。筆者的《從〈儒林外史〉看吳敬梓的詩文觀》立足小說文本,對吳敬梓詩文觀深入挖掘,認為吳敬梓在小說中“強調(diào)文章才氣的重要性;行文者須品行端正,有文如其人的認識;讀書不該一味追求功名等。這些反映了吳敬梓對文學觀念的思考和對個人人性解放的關注”[21]。筆者還對其詩文觀的形成原因進行分析。在《吳敬梓詩文觀的形成原因——以〈儒林外史〉為考察中心》中談到吳敬梓詩文觀的形成受到了科舉失敗經(jīng)歷、各家學派思想、明清八股之風的影響[22]。這些論文都站在詩文觀角度,以《儒林外史》為依據(jù),為吳敬梓的詩文觀研究提供了一條較新的思路。
綜上所論,可見學界在吳敬梓的詩文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就。與同時期詩歌流派代表作家相比,雖不如他們那般具有系統(tǒng)性,但經(jīng)過數(shù)代研究者的不斷努力,吳敬梓詩文文獻資料逐漸充盈,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到他的詩文研究行列中,而不僅僅著眼于小說家的身份。即使仍有許多學者持有吳敬梓詩文應為《儒林外史》研究服務的觀點,但無形中還是將其詩文放在了越發(fā)重要的位置上。
綜合來看,吳敬梓作為清代著名文人,學界對其研究已取得了不菲成就。美中不足的是,雖然小說《儒林外史》引起了學界對吳敬梓的高度重視,但其已發(fā)掘的《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詩說》《金陵景物圖詩》《后新樂府》等詩文卻尚未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此原因一方面是部分作品的佚失增加了研究難度,以至于無法對吳敬梓的詩文觀念進行全方位剖析;另一方面,明清時期眾多詩文流派、大家的涌現(xiàn)讓吳敬梓的詩文顯得較為暗淡,對其詩文研究的目的更多偏靠于為《儒林外史》的思想解讀提供證明依據(jù)。由于吳敬梓詩文作品的不受重視,導致他詩文作品的傳播度低、影響力小,特別是他的海外詩文傳播研究更是少有問津。為推動其詩文研究發(fā)展,未來在吳敬梓詩文研究領域,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加強吳敬梓詩文作品的再發(fā)掘。從文本搜尋角度來看,原文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吳敬梓的詩文觀有著基礎性的重要作用。金和在《儒林外史跋》中曾道吳敬梓著有《文木山房文集》五卷、《詩集》七卷[23]。雖然《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詩說》《金陵景物圖詩》《后新樂府》等較多詩文作品已被發(fā)掘,但仍有八卷詩文篇章散失,因此尋找完整的詩文作品對研究其思想內(nèi)涵至關重要。故此,未來可以此為依據(jù),搜集吳敬梓出生地安徽全椒及居住地南京地區(qū)的地方縣志和碑銘,查閱其親友程廷祚、吳培源、袁枚等人的著籍詩文,對補充、推進吳敬梓詩文研究有著巨大作用。
其次,查找吳敬梓小說中的詩文觀念,分析其與詩文作品間的關系。雖然《儒林外史》主要圍繞上百名儒林眾生的生活進行敘寫,但吳敬梓也用詼諧幽默的文筆表現(xiàn)出自己不同于世、獨到超前的文章詩賦觀。通過分析小說《儒林外史》中的片段描寫與人物對話,整理出文中作者的詩文態(tài)度及詩文觀念,站在詩文角度對小說進行文本分析,得出吳敬梓詩文并重、才不可疏、情由心生等獨特的詩文審美追求與價值觀念。同時,小說中詩文觀點的提出都基于明清兩朝高度集中的文化思想專制與文人樂于追求功名利祿的社會現(xiàn)狀,因此可將吳敬梓的詩文觀點放到社會大背景后,與經(jīng)世致用的明清思潮相關聯(lián),既有利于了解明清時期資本萌芽產(chǎn)生、講求實用、追求實干的社會現(xiàn)象,同時對研究《儒林外史》也具有一定意義和價值。
再次,專注吳敬梓詩文的時代特色研究。作為明清社會的一員,吳敬梓的詩文觀必然會留下時代的烙印,受到明清時期經(jīng)學思潮的影響。社會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歷史現(xiàn)狀都將對其詩文觀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將吳敬梓的詩文觀放在詩文史中,與乾嘉學派、顏李之風相比較,注重共時與歷時性,運用對比法發(fā)現(xiàn)吳敬梓的詩文特色,尋找他不與世同的思想觀念。而在比較對象時,應從優(yōu)考慮吳敬梓詩文思想的影響者與被影響者,從社會環(huán)境、個人經(jīng)歷、家族背景等方面入手,從而得出吳敬梓詩文與他們詩作間的異同之處,以便深入理解吳敬梓的思想內(nèi)涵,發(fā)掘出吳敬梓詩文融合漢宋,醇正可傳的特點。同時在此基礎上分析作者間的交游往來,借此剖析吳敬梓詩文主旨、詩文特色及觀念的形成原因,由此拓寬研究廣度,增加研究厚度,助于全面了解吳敬梓的詩文思想。
最后,吳敬梓詩文的傳播研究。就傳播角度而言,目前《儒林外史》作為一部舉世矚目的中國古典小說,其傳播范圍與影響力已遠及海外。許多國內(nèi)翻譯家將《儒林外史》譯成各國語言,以期將中華優(yōu)秀文化深遠傳播。同時,也有香坂順一[24]、塚本照和[25]等國外學者加入到《儒林外史》的研究行列,為《儒林外史》提供不同的研究視角。盡管吳敬梓的名聲已揚及海外,卻鮮少有人對吳敬梓的詩文作品進行海外傳播研究,不管是在翻譯研究領域還是傳播研究領域都幾近空白。故可以此為基礎,對吳敬梓詩文作品的海外傳播資料進行搜集與分析,可從翻譯學角度對吳敬梓詩文的翻譯策略、翻譯特點、文本再現(xiàn)程度等角度進行研究,也可從傳播學角度研究吳敬梓詩文的傳播時間、傳播原因、影響范圍、影響力等。
20世紀以來學界關于吳敬梓的詩文研究在資料整理、思想探究、與小說關系、觀念發(fā)掘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值得一提的是,縱然吳敬梓詩文已引起學界一定關注,但仍附著于小說《儒林外史》,其地位并未得到完全獨立。研究者們也常將其與小說聯(lián)系,立足點仍在小說。正因如此,未來對其詩文方面的研究應多從詩文角度思考,從詩文藝術特色、時代特色、傳播研究等方面入手,擴大吳敬梓詩文影響力,豐富其個人形象,將吳敬梓以文學大家的身份傳播。同時也讓他的詩文擺脫小說光環(huán),在明清詩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