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卓玲
摘? ? 要: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啟、有序推進、系統(tǒng)深化和圓滿完成,離不開課前對教材的梳理和對教學的籌劃,尤其是大單元教學的特點決定了必須從大處落筆、謀篇布局。通過對教材的解讀,先理定教學主題、理順教學邏輯、理清主干知識,后實施課堂教學,做到先“理”后“施”,別樣的精彩自然如約而至。
關鍵詞:教材解讀;教學建議;習近平法治思想;大單元教學
統(tǒng)編教材必修3《政治與法治》,全書共分為三個單元。第一、二單元保留了原人教版必修2的部分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這兩個單元的處理應該是比較熟練的。而第三單元“全面依法治國”,選用了原人教版教材選修5“專題一”的部分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更為系統(tǒng)和全面的闡述,這對于沒有接觸過這些內容的教師來說,就是知識的全新呈現(xiàn)。能否準確地把握這部分內容,對教學的開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筆者通過對教材的全面分析,發(fā)現(xiàn)第三單元的知識呈現(xiàn)有著非常強的條理性,教師只要理定教學主題,理清其內在邏輯,理出主干知識的脈絡,從宏觀上把握,便可有序地開展教學。本文正是以第三單元為例,對文本進行解讀,并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一、尋根溯源定主題
本單元的編寫,是依據(jù)習近平法治思想來展開的。因此,實施本單元的教學,就不得不仔細研讀習近平法治思想,從根上把握全面依法治國的本質,理定單元的教學主題。
習近平法治思想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鮮明的人民性,他指出:“公平正義是我們黨追求的一個非常崇高的價值,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宗旨決定了我們必須追求公平正義,保護人民利益、伸張正義。依法治國,必須緊緊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來進行?!笨梢姡h領導法治工作,一以貫之主張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維護公平正義。
而對于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對此,需要從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走法治道路。所謂法治道路,強調的是法治,而非人治,亦非權治。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的行為往往受主觀意識的左右,情緒,或個人喜好等,都會影響人們對事物的客觀評判。因此,“人治”絕對不能作為現(xiàn)代民主國家的治理模式。當然,也不能采用“權治”的模式。這種模式容易出現(xiàn)“權大于法”的現(xiàn)象,滋生特權思想,不利于人民民主的實現(xiàn)。從我國古代社會歷史來看,“人治”往往是手握重權的人在治,“人治”實質上也就是“權治”。走法治道路,需要“開放共治”,既要破除“等級特權”等觀念,也要增強社會組織和全體公民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擔當意識。
(二)走中國道路。所謂中國道路,主要強調我國的國情?!盀閲玻^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在法治建設上,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地強調要從中國國情出發(fā)。他說,走什么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么樣的法治體系,是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現(xiàn)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法治道路。
(三)走社會主義道路。我國的法治建設堅持的是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資本主義道路,其核心要義是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和根本要求,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確保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正確方向。因此,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黨領導依法治國的能力和水平;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zhí)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
(四)走傳承、借鑒發(fā)展道路。中國的法治建設,不但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要從源遠流長的中華法系中汲取有益成分,還要借鑒國外豐富的法制智慧和法理資源,擇善而用,而非“全盤接受”“照搬照抄”。習近平法治思想正是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堅持與時俱進,推進法治建設中國化的深入發(fā)展。
結合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面系統(tǒng)地研讀第三單元的教材內容,對教材進行概括,理定本單元的教學主題為:以人民為中心,維護公平正義;堅定中國特色,推進法治建設。主題是靈魂,它決定了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和品質定位。
二、上聯(lián)下啟理邏輯
教材的編寫都有一個整體的邏輯,開展本單元的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一隅,而應該從教材的整體進行宏觀思考,聯(lián)系一、二單元的內容,將前后的邏輯串起來,教學的開展才有條理性。本模塊第一單元“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是法治建設的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第二單元“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第三單元“全面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tǒng)一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因此,本模塊的教學大主線可以概括為: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充分發(fā)揮并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學生通過對整本書的學習,最終得出結論: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第一、二單元闡述的是“制度建設”,第三單元闡述的是“法治建設”,制度建設是依法治國的基礎,第三單元則是在前兩個單元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同時法治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保障,確保一、二單元“制度”的鞏固和完善。由此又可以看出,第三單元的有關法治教育,正是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
把模塊主線定下來之后,就可以開始整理本單元的教學主線。本單元共設有三課,第七課“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對法治建設的總述;第八課“法治中國建設”,是對法治建設的布局、路徑進行闡述;第九課“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法治建設新方針(也稱新“十六字方針”)的闡述。通過這番分析,就像打通了本單元的“任督二脈”,單元的教學主線也就明晰了,那就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
三、條分縷析架梁柱
(一)內部統(tǒng)籌,逐課剖析
邏輯順,則梁柱正。主干知識猶如單元知識的脊梁和支柱,教學邏輯理順了,教學主線確定了,主干知識的構建就有了可依循的方向。要構建出單元的主干知識,首先要分析各課的地位及作用。
第七課“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法治建設的總述,分為兩個框題。第一框題闡述“法治建設的歷程”,介紹了古今中外法治發(fā)展的歷史、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法治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理解依法治國的歷史必然性,堅定推進依法治國的信心。第二框題是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與原則”的概述,為我國的法治建設指明了方向。
第八課“法治中國建設”,從“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個方面,闡述系統(tǒng)推進法治建設的戰(zhàn)略布局與實施路徑。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各有側重、相輔相成。法治國家是法治建設的目標,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國家的主體,法治社會是法治國家和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基礎和基本前提。建設法治中國,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簡稱“三位一體”。
第九課“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從“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個方面進行闡述。這十六個字,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講話中多次強調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新方針(也稱新“十六字方針”)。新“十六字方針”的提出,表明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了新階段。新“十六字方針”,確立了我國依法治國新階段的四大目標,是貫徹落實全面依法治國全局部署的務實戰(zhàn)略舉措,是穩(wěn)步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總方針和依法治國建設的重要衡量標準。這十六個字,分別從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四個不同的角度進行闡述。
(1)“科學立法”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其實施主體是我國的立法機關,主要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科學立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即要制定出內容合理、體系完備、規(guī)范系統(tǒng)、類別齊全、協(xié)調統(tǒng)一的良法。只有不斷完善立法機制,提高立法質量,才能實現(xiàn)國家治理有法可依。
(2)“嚴格執(zhí)法”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其實施主體是我國的各級行政機關,即各級政府部門?!胺?,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是保證法律的嚴格實施。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只有推進嚴格執(zhí)法,理順執(zhí)法體制,完善行政執(zhí)法程序,全面落實行政執(zhí)法責任制,才能真正實現(xiàn)執(zhí)法為民,切實保障人民的合法權利。
(3)“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國的防線,其實施主體是我國的各級司法機關,包括各級法院與檢察院。公正司法表現(xiàn)為: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堅持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和實現(xiàn)司法的公正和權威。一方面要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另一方面要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制度?!肮痉ā笔蔷S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它要求程序公正、結果公正。司法人員要堅守“公正司法”這一底線,依法公正對待群眾訴求,做到剛直不阿、勇于擔當,以公開促公正,以公開樹公信。這是對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基本要求。公平正義,始終是社會主義國家一切司法活動的靈魂和法治建設的生命線。它充分反映了我們黨領導法治工作的一貫主張和最終目的,就是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維護公平正義。
(4)“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國的基礎,其實施主體是我國所有社會成員。從國家的角度來看,要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把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兩大基礎性工作,引導全體公民把遵法守法作為一種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從公民的角度來看,任何個人或組織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都要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權利、履行義務。這是對全社會、全體公民的基本要求。
(二)縱覽全局,向外延伸
從單元來看,每一課之間都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從模塊來看,每一單元之間不可能絕對孤立。因此,在構建單元主干知識的大網(wǎng)絡時,有必要從整體出發(fā),以本單元的知識為主,適當?shù)叵蛲庋由?,特別是本單元作為模塊的最后一個內容,更有必要上下聯(lián)系、前后串聯(lián)。因此,筆者結合第一、二單元的關鍵點及其邏輯關系,構建出如圖1的系統(tǒng)性的知識簡圖。
四、大處著眼施教學
從新教材的編寫特點來看,采用大單元教學有著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由于本單元的知識呈現(xiàn)具有很強的條理性、邏輯性,只要確定了教學主題和主線,按照教材邏輯順序展開即可。根據(jù)本單元的具體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來進行:
(一)設計任務清單,要求做好預習
學生對教材基本知識的先行感知,能夠為后續(xù)各項學習任務的完成和學習活動的推進奠定扎實的基礎。為此,教師可設計學習任務清單,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并完成清單上的學習任務。
1.整理并初步感知基礎概念
概念是基礎知識的核心,正確理解概念是掌握教材知識的前提。根據(jù)本單元的教材內容,筆者提供了“中華法系、社會法規(guī)、法的政治職能、法的社會職能、法治國家、法律體系、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12個基礎概念,要求學生閱讀教材,整理出這些概念,并初步理解,這項任務要求學生自主完成。
2.列表比較或整合相似、易混知識
對于一些相近、相似和易混的概念,比如法治與人治、權治的區(qū)別,法治和德治的區(qū)別,這些概念要求學生制作表格從概念、基礎、特點、原則等方面進行比較;而諸如法治國家、法治政府與法治社會,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與全民守法等知識,則要求從內涵、基本要求(或具體表現(xiàn))、措施與意義等方面進行整合。這項任務學生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采用合作的方式完成,目的在于讓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基礎知識。
(二)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設置教學議題
結合新冠肺炎疫情的實際情況,要求學生了解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黨、人大、政府、司法機關以及公民,為此分別做了哪些工作,按不同的主體分類收集典型事例,并做記錄整理。課堂上,教師據(jù)此設計教學議題“舉國抗疫,各有所為”。學生按不同主體,分類展示,在“議中學”、在“學中議”。最后,要求學生現(xiàn)場設計兩條勸說居民做好個人防護工作的宣傳標語。這有利于學生結合實例,更好地理解黨領導一切、人大科學立法、政府嚴格執(zhí)法、“兩院”公正司法、公民遵法守法等知識。
(三)構建知識網(wǎng)絡,明確單元邏輯
對基礎知識的整理和感知,都只是停留在知識的表層上,而且是一種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識,而教學的重點在于使其系統(tǒng)化、序列化和結構化。所以教師應該帶領學生一起構建單元知識網(wǎng)絡,可以先構建出主干知識的網(wǎng)絡(參考圖1),知識的細化構建則由學生自行完成。然后,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尋找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明確單元的整體邏輯。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開展與教師先行解讀教材的順序相反——先建構知識,再理順邏輯。這是由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jīng)Q定的,必須遵循從感性知識到理性思維的發(fā)展規(guī)律。
(四)組織觀摩活動,鼓勵積極互動
學生學習了課本知識以后,可以自行選擇觀摩本校法學社開展的活動,比如模擬法庭、法律知識競賽、制作法治微電影、排演宣傳法律常識的小品劇等。通過觀摩活動,學生可以感受到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勵學生在觀摩過程中積極參與互動,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會法治建設的重要性。
“欲戴皇冠,必先承重。”沒有課前的厲兵秣馬,何來課堂上的舉重若輕?課前的準備越是充分,課堂上就越能應付自如。新教材、新知識、新挑戰(zhàn),如何把教材用好、把課上好?沒有捷徑,唯有踏踏實實在“學中做”,在“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