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如正 吳莉娟
【摘要】畢業(yè)未升學學生、退役軍人、退役運動員、下崗職工、返鄉(xiāng)農民工等生源多元化促使高職院校進行教學改革,本文基于現(xiàn)狀分析了多元生源的個體差異,并指出相對應的教學對策。
【關鍵詞】多元生源;差異;教學對策
【作者簡介】裴如正(1983.07-),江蘇徐州人,銅仁職業(yè)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語語言學、英語語用學等;吳莉娟(1987.07-),江蘇徐州人,銅仁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藝術與體育教育學院,助教,本科,研究方向:語言教學、課程論等。
2019年《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fā)〔2019〕4號在關于提高中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水平中提到,積極招收初高中畢業(yè)未升學學生、退役軍人、退役運動員、下崗職工、返鄉(xiāng)農民工等接受中等職業(yè)教育。這對于高職院校進行日常教學提出了要求,對于多元生源如何進行教學以及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成為教師需要主要考慮的內容。了解這些生源的差異對更好地教學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個體差異
1.學習動機。處于不同學習環(huán)境的多元生源,對于學習的目標和目的是不同的。學習動機會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果。Biggas(Biggas,1993)認為動機只有當對于成功期待高時才會變高,同時學生對于成功的價值也會期待得高。如果其中的某個期待值低,那么動機也會受到影響,如果學生的動機始終保持強烈,那么學生就會認為付出的至少等同于回報。
2.專業(yè)領域。處于整體學習環(huán)境中的初高中畢業(yè)未升學學生、退役軍人、退役運動員、下崗職工、返鄉(xiāng)農民工等多元學生已具備學習方式,并且這種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得到體現(xiàn)。這種學習方式多為他們日常學習中形成的(Biggas,1993)。在饒振輝(饒正輝,2007)研究中表明,學生學習英語的方式來自他們對社會科學的研究,并且給他們學習英語帶來很大的幫助。學習社會科學相關專業(yè)的學生使用元認知和補償策略進行學習。
3.性別。研究表明,女性學生在學習方法上要優(yōu)于男性學生(Ehrman &Oxford,1989; Goh &Kwah,1997)。性別差異對英語學習也存在著一定的影響,學習方法使用頻率的高低直接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
4.學習環(huán)境。學生所接受的英語教學水平存在差異,教師的英語教學水平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學習策略的使用。
二、教學策略
針對多元生源在學習動機、專業(yè)領域、性別、教學模式、學習環(huán)境等方面存在的個體差異,制定出符合多元生源的教學手段勢在必行。
1.教學內容。多元生源的教學內容應根據(jù)生源的教育背景制定相適應的教材,教材的內容應通過三個階段進行完善,首先,對新進入的多元生源進行測試,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找出他們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將他們基礎薄弱的地方重點納入教材中。其次,通過課堂觀察和課后問卷析取學生的學習方法。最后,針對學生的學習方法調整能夠適應多數(shù)人的教學內容。
2.教學方法。由于職業(yè)或學習環(huán)境的變更,多元生源的英語基礎相對薄弱,針對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理解教師所講授的內容顯得至關重要,使用TRP全身反應法進行教學較為適合。全身反應法指的是,教師事先將教學內容設計成帶有指令型的語言,隨后讓學生做出身體動作。這種教學法讓學生直接參與語言活動,對于學生理解語言材料提供了幫助。
此外,還可以使用語塊教學法,語塊是一串預制的連續(xù)或非連續(xù)的詞或其他意義單位,他是以整體形式存儲在記憶中的,使用時直接提取,無須語法生成和分析(Wray &Perkins,2000),語塊能夠使語言輸出的流利性提高,也能降低語言輸出的負荷。
三、總結
高職院校生源多元化已成趨勢,教師要基于對不同個體進行差異分析,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提高不同類別個體的英語水平,真正使他們吸收教學內容。要根據(jù)學生差異選擇不同的教學法以適應學生需求。
參考文獻:
[1]Biggas, J. B. & Moore, P. J. The Process of Learning[M]. Sydney: Prentice Hall, 1993.
[2]Biggas, J. B. What do inventories of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really measure? A theoretical review and clarification[J]. Brita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3(63):3-19.
[3]Ehrman, M & Oxford, R. L. Effect of sex differences, career choice, and logical type on adults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J]. Modern Language, 1989(73):1-13.
[4]Goh, C &Kwah, P. Chinese ESL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A look at frequency, proficiency and gender[J]. Hongkong: Applied Linguistics, 1997(2):39-53.
[5]Wray, A. & R. Perkins. The function of formulaic language: An integrated model[J].Language & Communication, 2000(20):1-28.
[6]饒振輝.英語學習策略中的個體差異與文化因素[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7]孫秋艷,秦學鋒.近十年國內語塊研究綜述[J].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14(4):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