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傳傳
摘 要: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機構的構建有助于學生積極人格特質(zhì)的發(fā)展和積極主觀體驗的獲得。教師應通過家訪進行家庭教育指導,架起親子間溝通的橋梁,消除親子間的隔閡與障礙,構建積極的家庭機構。教師在家訪過程中,要主動反饋學生在校生活,引導家長換位思考,讓家長學會溝通和陪伴,以促進親子溝通,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家訪;班主任;親子溝通;家庭教育指導;德育
中圖分類號:G63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4-0025-02
當前,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積極心理學專家彼得森認為,“積極機構可以促進積極特質(zhì)的發(fā)展和體現(xiàn),進而促進積極主觀體驗的產(chǎn)生”。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的家庭教育指導。教師要幫助家長與孩子架起溝通的橋梁,消除親子間的隔閡與障礙,構建積極的家庭機構。家訪是促進親子溝通的有效途徑,是進行個別家庭教育指導的一種有效方式,有助于解決個別學生的家庭教育問題,也能從多角度幫助學生獲得積極的主觀體驗,實現(xiàn)積極品質(zhì)的發(fā)展?,F(xiàn)結(jié)合教育案例,對家訪的意義及技巧進行探討。
一、回溯案例,認識家訪的意義
一天,教師對班級中的一位高中男生進行家訪。在傾聽了家長長達20分鐘對孩子叛逆的種種苦惱后,教師感到此次家訪的目的需要改變,因為該男生在學校的表現(xiàn)與他在父母眼中的表現(xiàn)完全不同。在兩年的高中生活中,該男生尊重師長,與同學關系融洽,有禮貌,性格較開朗。任課教師都反映他上課認真聽講,作業(yè)及時完成。在班級,該男生經(jīng)常研究問題或做作業(yè),比較踏實刻苦,只是成績不太理想。對于該男生,教師既要進行學法指導,又要通過家訪了解其家庭環(huán)境,并對其家長進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導,通過家校合力調(diào)動其更強的學習動力,提高其學習效率。
教師通過交流發(fā)現(xiàn),不少家長會抱怨,說自己的孩子脾氣差、學習懶散、不聽話,與自己存在隔閡。事實上,教師與家長對學生評價的不一致具有普遍性。這反映出一個問題,就是家長對孩子的認知并不全面,對孩子的理解并不深入。因此,教師有必要家訪,與家長溝通,向家長反饋學生的在校積極表現(xiàn),并引導家長關注孩子在家庭中的積極表現(xiàn),捕捉細節(jié),全面客觀地評價孩子,學會欣賞和悅納,以積極的態(tài)度評價孩子,激發(fā)孩子的潛能。同時,要引導家長從學生的立場理解他們,感受他們,并適時恰當?shù)亟o予引導和幫助。
二、拾級而上,“案說”家訪的技巧
1.主動反饋,尋求理解
教師應利用家訪這一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的表現(xiàn),介紹他們每門功課的學習情況,提出對學生的目標要求及需要付出的努力等,讓家長更真切地了解孩子。學生每天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度過,家長能看到的只是學生晚上做作業(yè)到幾點鐘,所以教師有必要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學習的強度。教師可以給家長講述一下關于午休的事情。剛開學時,教師要求學生午休,但多數(shù)學生不習慣,他們自覺精力充沛,不需要午休,背誦的背誦,做題的做題,一個個斗志昂揚??梢粋€月后,當午休鈴聲響起后,全班同學都趴到桌子上睡覺,這是因為他們很疲勞,真的感到累了。再者,可以向家長介紹,一段時間下來,每個學生都會攢下猶如手腕粗的一捆空筆芯。聽到這些,家長就會體會到學生付出的辛苦和承擔的壓力。可見,教師的反饋,能為家長打開一扇了解孩子學習生活和體驗孩子心路歷程的窗戶,讓家長認識到自己對孩子的片面認識,這是消除學生與家長之間隔閡的第一步。
2.換位思考,共情同理
緊張的學習生活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焦慮情緒,但有些家長忽視了這一點。因此,在家訪中,教師可以先讓家長談談自己下班后釋放工作壓力的方法。接著,教師可以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與孩子在處理壓力上最大的區(qū)別就是:自己有較充足的時間做一些事情來釋放壓力,而孩子難得有這樣的時間。學生的壓力如果一直聚積,得不到緩解,慢慢地,就會像不斷膨脹的氣球隨時都會爆裂。這樣的后果,是教師和家長都不愿意看到的。當家長換位思考,感受到孩子的壓力時,自然就能與孩子共情,產(chǎn)生同理心。接著,教師可以因勢利導讓家長思考學生每天回家后能釋放壓力的時間點,家長發(fā)現(xiàn)只有吃飯和洗漱時間了。于是,教師引導家長換位思考:如果吃飯時家長不停地問孩子關于學習的問題,甚至說一些有責備色彩的話語,那么學生的心情會怎樣?學生的壓力能否得到緩解?會不會在家長面前更顯叛逆或者沉默不語呢?當家長有了這種推己及人的換位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親子隔閡的原因。
3.溝通陪伴,以身作則
有學者認為,家長要多用賞識教育,尊重孩子,平等溝通,注重培養(yǎng)孩子面對挫折的積極心態(tài)。那么,家長應如何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溝通呢?上面談到吃飯時間是可以利用的,既可以幫助孩子釋放壓力,又可以與孩子有效溝通。為此,教師要讓家長認識到創(chuàng)設談話氛圍的重要性,并學會找合適的話題與孩子溝通。家長要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從他喜歡的話題入手,盡量讓他提出話題。初始階段,可以不用聊很多,家長只需一兩句點評或贊同就行,讓孩子逐漸感受到家長的理解與關心。在多次溝通、進展較好以后,家長就可以多說一些自己的想法,給孩子以鼓勵和建議。
陪伴是家庭教育中的重點。教師家訪時應提醒家長:孩子在內(nèi)心深處都希望家長能夠陪伴自己,但是,高質(zhì)量的陪伴不是指時時刻刻陪在他身邊,督促他學習,而是在他失落時給予溫暖與鼓勵,在他驕傲時給予提醒與建議,在他迷茫時給予引導與信心。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需要多一些理解、寬容和鼓勵,而不是站在高處批評和指責孩子。這樣,親子溝通就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此外,“言傳不如身教”。一個真正尊重孩子并能給孩子以健康的愛的家長,不需要向孩子講過多道理。給孩子做出表率,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教師應讓家長認識到,不要覺得孩子讀高中,自己無法幫他在學業(yè)上答疑解惑,就什么也教不了他。家長擁有的是經(jīng)驗、閱歷和素養(yǎng),可以給孩子在很多方面做出表率,如為人處世中與人為善,遇到困難時百折不撓,擁有終身學習的精神,等等。
三、結(jié)束語
總之,家訪是促進親子溝通的一種有效途徑。教師不僅要通過家訪幫助家長消除與孩子之間的隔閡,還要在家訪后與學生進行交流,教給他們與家長溝通的技巧。教師在家訪中,要主動反饋學生的在校生活,引導家長換位思考,產(chǎn)生同理心,讓家長學會溝通和陪伴,以身作則。這樣,就能營造和諧、溫馨、積極的家庭氛圍,讓家長與孩子有話可說、有惑可解、彼此可依,以良好的親子關系構建積極的家庭機構,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人格特質(zhì)的發(fā)展和主觀幸福感的獲得。
參考文獻:
[1]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積極心理學[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陶新華.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梁爽.家校溝通方式對中學生德育效果的影響[D].遼寧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