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 要: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對于學生的成長發(fā)展來說是非常關鍵的,有助于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性格和心理。而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要把握住教材內容的重點,將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聯(lián)系起來,讓道德教育滲透學生的生活,并被應用于學生的生活。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學會尊重 為人處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60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浸潤了小學新課程的觀念,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健康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道德觀。同時,這又是一套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實踐的課程,以生動有趣的內容和圖文并茂的形式,贏得了學生的喜愛,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教書育人為職責的教師,要在加深對教材內容的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利用好這套教材,充分發(fā)揮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優(yōu)點,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學生的教育和培養(yǎng)。本文即是立足于加強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效果和策略,分析在《學會尊重》這一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如何在完成本節(jié)課固有的教學目標的同時,教會學生如何為人處世。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策略
1.生活化教學
在《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教學之中,把握住課程本身的特點是很重要的,道德與法治在很多課程的安排上都是很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心理狀態(tài)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抓住和利用好這個特點,開展生活化教學。首先,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就要貼近生活,做到教育目標生活化,也就是說要把書本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結合社會現實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來確定教學目標。把教材上的知識點轉化為生動鮮活的生活內容,同時,也能自然地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勤加思考,善于反思自己。另外,要做到生活化教學,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也要多加注意,教師在生活中可以收集一些可以用在課堂上的素材,在上課時作為開始教材內容之前的導入,或者是當作教學過程中補充論證的案例,讓學生借助這些生活中常見的事例,對課程內容有更深的理解。
2.情景化教學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授課過程中,可以適當地運用情境營造的教學方式,給課堂教學設定一個情境,讓學生融入這個情境之中,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演繹和討論,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助于實現較好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對教材里提及的場景和人物感同身受,從而深化對教材的理解。采用情景化教學的方式,其實也是在對學生可能會遇見的生活場景的預演,有助于教會學生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實際情況,發(fā)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獨特優(yōu)勢,把教材內容滲透和深化于學生的實際生活之中。
3.引導式教學
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實踐中,教師要利用好教材中已經設計好的引導式的提問和對話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和對教材中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在課堂互動和討論中對教材中涉及的知識點進行理解和學習,這樣的引導式的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鼓勵轉變舊有的學生在課堂上比較被動和機械的狀態(tài),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成為課堂的主體。另外,在《道德與法治》這樣涉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和塑造的課程中,只有學生主動去接受學習內容,課程和教材內容才能夠真正地深入到學生的內心,觸及學生的心靈世界,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故而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實踐中,引導式教學鼓勵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是非常關鍵的,是實現預期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學會尊重》與為人處世
1.尊重他人是基礎
在《學會尊重》這節(jié)課的內容中,首先提到的就是要學會尊重他人,不論一個人的外表如何、職業(yè)是什么,都要尊重對方。教師可以在課堂實踐中,鼓勵學生進行討論和大膽發(fā)言,說出自己最尊重的人是誰。小學階段的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經常會是他們身邊的人,比如師長、親人,也有許多學生會提出自己最尊重的人是一些偉人、名人。教師要采用引導式教學的方法,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提高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度的同時,鍛煉學生在公共場合發(fā)言的勇氣,同時這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在進行完“我最尊重的人”的討論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討論進行總結,并且向學生提出問題,詢問學生們,要不要尊重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人,比如說經常見到的校工,或者是學校附近的商店店主,又或者是環(huán)衛(wèi)工人之類的,引導學生認識到,尊重他人是不因職業(yè)和身份而受到影響的,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靠自己的勞動生活,每個人都必須應該被尊重。通過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讓學生明白尊重他人的重要性,這是學生接觸他人、待人處事的第一步,學會尊重別人,是為人處世的基礎。
2.尊重自己是核心
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發(fā)展的奠基期,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性格和習慣,有很多學生會容易在集體中顯得自卑,不敢去表達自己,這樣的同學缺乏自信,而很多時候,缺乏自信的原因就是,不能夠悅納自己,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優(yōu)秀。《學會尊重》這節(jié)課的另一個重點,就是教會學生尊重自己,不是說以自我為中心就叫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包涵的含義是比較廣泛的,尊重自己,要求學生自尊自愛,保持羞恥心和自尊心,同時又要用積極的心態(tài)接受自己,悅納自己,認清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然后勇敢地接受和擁抱自己。教師可以通過列舉一些生活化的真實案例,來引導學生懂得尊重自己的內涵,以及意識到尊重自己的重要性,還可以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故事,讓學生敞開心扉,互相幫助和肯定。讓學生意識到,為人處世之道,最核心的一點是尊重自己,只有尊重自己,才能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復雜的現實生活,才能在生活中保持不被困難打倒的韌性。
3.學會尊重他人的隱私與缺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間,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點,尊重私人空間和他人的缺點是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監(jiān)視他人的私人生活是一種沒有教養(yǎng)的行為。在活動中,學會不侵犯他人的領域,以免干擾他人。每個人對人和事都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但他必須學會試著寬容或接納不喜歡的人或事。如果你經常對別人輕易發(fā)表批評,你會引起別人的厭惡和敵意。所有人都是生來平等的,沒有人天生就應受到侮辱而臭名昭著,無論是對殘疾人還是對其他人。因此,我們必須教導學生尊重他人的隱私和缺點,并給予他們必要的尊嚴,以獲得同樣的尊重。當我上一節(jié)新課的時候,我發(fā)現班上有一個特殊的孩子。室友們報告說在課堂上,不管老師問什么問題,不管她問不問,她總是第一個舉手的。同伴們總是輕蔑地笑著,私下里和他說話。在了解到這種情況后,我利用班級會議的時間,給大家做了一個關于“相互尊重、團結互助”的班級會議。在會議期間,我提出:同學之間,不得未經另一方同意,強迫對方采納自己的意見,以減少不必要的矛盾。《世界人權宣言》第1條規(guī)定,“所有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方面一律平等”。他們有豐富的理智和良知,必須本著兄弟情誼的精神對待他們。這是尊重的價值基礎。這種價值基礎在吳飛教授的作文評價建議中是顯而易見的。在評估學生的作文時,你必須閱讀他們的作文,而老師需要問:“我能讀你的作文嗎?”“你的作文很有趣,你想和全班同學分享嗎?”在人類生活中,存在著文化差異和許多蔑視。如果在教育中不發(fā)揮積極的指導作用,就很難在兒童中培養(yǎng)尊重的文化;如果不教學生各種規(guī)則,就很難保持尊重的行為。尊重教育是積極的教育。作為教師,我們首先必須是能尊重他人,是未成年人的榜樣,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尊重他人的意識和習慣。簡而言之,尊重是一門科學,一種心理需求。學會尊重別人就是學會尊重自己。父母和老師總是提醒他們的孩子要學會尊重自己,事實上,尊重來自尊重。尊重是相互的,就像情感法則一樣,情感必然需要回報,而沒有回報的情感最終會以沒有回應而告終。因此,只有一個真正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能平等地對待事業(yè)上的所有強者和弱者,以及生活中所有的幸福和不幸。教育不能尊重一切,但它可以教人們尊重,教人們尊重這是教育人性化的基本需要,這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重點在于培育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教師要通過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實踐,把課本內容內化于學生的心靈和行為之中,真正地對學生的為人處世和成長發(fā)展起到助益作用。
參考文獻:
[1] 鄒德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淺談》,《才智》2017年第22期。
[2] 王麗《淺談〈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文存閱刊》 2019年第6期。
[3] 王杰《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西部素質教育》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