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靜
我從幾年的個性化作文課題研究教學實踐中深深體會到:在完成九年義務教材小學語文作文系列訓練的同時,教師為學生寫寫例文,找找范文,進行師生共同作文,不失為一種最直觀明了、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師的例文、范文可以清除學生作文過程中的心理、思維、知識障礙,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例文,要抓住四個環(huán)節(jié)和步驟。
一、擬定題目,確立中心
命題作文是最易反映學生水平的常見類型。擬定一個學生“樂于寫、善于寫、便于寫”的題目是作文的關(guān)鍵。為了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情可發(fā),也為了給學生寫好范文,我在命題上做到三個結(jié)合:一是和教材訓練結(jié)合,二是和學生實際結(jié)合,三是和社會生活結(jié)合。命題力求明確具體,忌大忌空,不落俗套,讓學生喜歡。結(jié)合《坎兒井》《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葡萄溝》《小蝦》《翠鳥》等課文的學習,我為學生寫了《家鄉(xiāng)的香梨》《雪白的棉田》等例文。結(jié)合學校校舍修建和創(chuàng)文明班級等活動,我寫了《學校的花壇》《夸夸咱們五(9)班》《復習三部曲》。結(jié)合香港回歸這一歷史主題,我寫了《香港回歸之夜》《回歸的孩子》。結(jié)合家鄉(xiāng)的變化,我寫了《最受我家歡迎的客人》等。在這些作文里,寓思想道德教育于作文中,洋溢著愛學校、愛家鄉(xiāng)、愛祖國這一主旋律。
二、觀察積累,成文在胸
作文是表述客觀生活的,這就需要一個觀察積累、調(diào)查了解的過程。只有寫認真觀察、深入調(diào)查過的內(nèi)容,才是充實的、豐滿的。學生的觀察調(diào)查往往是膚淺的、粗略的,只有經(jīng)過老師引導的觀察才是深刻的、細致的。做好觀察和調(diào)查仍然不能急于下筆,還需一個歸納整理思維的過程,力求做到爛熟于心,成文在胸,非寫不可時再下筆,就勢如破竹,水到渠成,作文自然就是成功的。無論是組織學生寫《家鄉(xiāng)的香梨》《學校的花壇》,還是《夸夸咱們五(9)班》,都經(jīng)過了一個由看到想、由想到寫的過程。
三、學生練筆,教師范文
這里所說的教師范文和通常意義的下水作文是有區(qū)別的。形象地說是指:學生作文于先,教師作文于后,學生作文教師改,教師作文學生看。教師在組織學生觀察調(diào)查時,對所要表現(xiàn)的事物有了整體把握,在批閱學生作文時,又對學生作文表述客觀事物暴露出的技巧問題有了了解,這樣,寫例文就有極強的針對性和糾錯功能。我進行寫作例文,一般是先構(gòu)思打腹稿,然后以黑板為“陣地”,公開進行。在寫例文時,尊重學生,盡量運用學生的素材、構(gòu)思和語言。完稿后又征求學生的意見,修改定稿,再由學生整理抄錄。在整個寫作過程中,發(fā)揮了學生主觀能動性,自始至終使教學處于和諧融洽的氣氛中,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作文的積極性,有效地提高了作文能力。
通過長期的訓練(1-5年級),同學們在國家級作文大賽獲得過(一、二、三等獎)200多次,在報紙雜志上刊登過30余篇作文,從耕耘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四、對比揣摩、反省提高
學生寫了作文,教師寫了例文,這只是一項淺表層次的作文教學活動。要想提高學生的作文素質(zhì),還需一個對比揣摩,反省提高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第一步是讀:即反復研讀學生自己的作文和教師例文;第二步是想:即找出學生與教師思維表達和文字技巧方面的差異。經(jīng)過這一讀一想,應該說學生對作文之法有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作文水平提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萬事萬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必有其利與弊。教師例文也是如此,它最大的欠缺有兩個方面:對學生來說,容易形成作文的雷同化,公式化;對教師來說,突出表現(xiàn)是費時間,費精力。針對上述兩點欠缺,我也做了一些努力,把教師例文放在學生作文之后進行,盡量運用學生的構(gòu)思和語句是其中最主要的措施。而如何高效地組織進行教師例文,是今后作文教學研究的課題之一。
學無定法,教無定法。以上所述只是我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在進行作文教學過程中的偶爾一得。也許這種方法是蹩腳的、不成功的。歸納成文,只是想和同事們切磋交流作文教學之法,并得到同事們誠懇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