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傳統(tǒng)理念下中學戲劇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其弊端,提出了戲劇教學“弱教·強體驗”教學法,結合案例闡述了“弱教·強體驗”戲劇教學流程,并分析了教學效果。研究來源于教學一線,又反哺于教學實踐,既是對戲劇教學法的有益嘗試,也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新理念。
關鍵詞:戲劇教學;弱教·強體驗;學習支架;評價
一、傳統(tǒng)理念下的中學戲劇教學
在長期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下,教師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教”,忽視了教學中的情感問題,忽視了學生自己鉆研、領悟和感受的過程。正如蘇聯(lián)教育家斯卡特金所說:“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性的教學過程,但它給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學生的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阻止他們?nèi)σ愿暗厝W習?!盵1]傳統(tǒng)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戲劇教學中雖然教師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課堂表達也很清楚,但僅僅是從文學角度對戲劇進行解構、分析戲劇沖突、戲劇結構、戲劇中的人物形象,給每個人物形象貼上標簽,恰恰忽略了戲劇作為文學本身的教育功能,忽視了其美學情感對人心靈的震撼作用。
典型的傳統(tǒng)戲劇教學方式,包含以下幾個步驟:導入新課;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疏通文本,解決疑難字詞;教師提出問題后分析戲劇沖突和人物形象;分析戲劇語言,分析“舞臺說明”的作用以及分析標題等。上述環(huán)節(jié)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或許會有前后順序變化,但基本環(huán)節(jié)不變。這樣的教學方式存在明顯的弊端,主要表現(xiàn)為:
第一,重結論,輕過程。傳統(tǒng)戲劇教學,形式上走捷徑,把教學參考書上的形成性結論灌輸給學生,而杜威認為灌輸式教育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這種教學方式更多注重文本的結論,弱化了學生的體驗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過程。
第二,重教輕學。傳統(tǒng)戲劇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忽視學生的主體性。以教師為中心,關注教法,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得認知,得到發(fā)展。
第三,雙向交互缺失。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缺少合作與交流,缺少討論。學生只是在老師提問時被動回答,學生之間幾乎成線性結構,沒有任何聯(lián)接回路。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開展了中學戲劇教學現(xiàn)狀調(diào)研,結果顯示,多數(shù)學生認為目前戲劇教學枯燥乏味,亟需改革。
二、“弱教·強體驗”戲劇教學流程
(一)理論基礎
社會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文化參與的過程,學習者是通過參與到某個共同體的實踐活動中,來建構有關的知識。學習不僅是個體對學習內(nèi)容的主動加工,而且需要學習者進行合作互助?;谠摾碚摚芯吭O計“導引式排練”,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形成戲劇教學共同體,共同參與互相影響,在排練中逐步形成對戲劇的認知體驗。
支架式教學是指教師或其他人與學習者共同完成學習活動,為學習者提供外部支持,幫助他們完成無法獨立完成的任務。隨著活動的進行,逐漸減少外部支持,讓學生獨立活動,直到最后完全撤去支架。“弱教·強體驗”戲劇教學法強調(diào)教師的支架設計,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閱讀材料、視音頻資料等幫助學生理解戲劇相關知識。所謂“弱教·強體驗”是指在豐富教學支架的支持下隨著戲劇教學的深入開展,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干預逐步弱化,由教學伊始的強干預,逐漸變?yōu)槿醺深A,而強化了學生戲劇學習體驗。同時,教師需要詳細設計活動流程,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合作學習路徑,引導學生將戲劇文學轉換為舞臺表演藝術。
陶行知曾說:“教育是依據(jù)生活、為了生活的‘教育,培養(yǎng)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睉騽”旧砭蛠碓从谏?,戲劇教學必然離不開生活,讓學生在教學中體驗戲劇,在戲劇角色中體驗生活。這樣的戲劇教學才是一種觸動學生靈魂的教育,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也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為深謀遠慮的思想家。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
(二)實踐流程
來源于教學實踐的“弱教·強體驗”戲劇教學法,是一種系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從梳理目標和任務開始,直至教學結束,需要經(jīng)歷八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體現(xiàn)著“弱教·強體驗”的設計思路,每次活動都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以教師為主的教學逐步弱化,學生基于戲劇體驗的學習得到強化。
第一步:梳理目標和任務
本次教學實踐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閱讀鑒賞第一單元戲劇單元的《竇娥冤》《雷雨》《哈姆雷特》為例。該單元精選了中國古代戲曲、中國現(xiàn)代戲劇和外國戲劇。名著導讀為《莎士比亞戲劇》和《談美》兩篇文章。訓練重點為了解戲劇沖突、鑒賞人物形象和戲劇語言和表現(xiàn)手法。教學時要讓學生明確戲劇學習目標及要求,抓住戲劇可表演特點,以表演形式來展示課文情節(jié),確定出每篇課文的導演,指派組織能力強又有強烈競爭意識的同學擔當導演。這樣做,既鍛煉和培養(yǎng)了學生的策劃能力,也滿足了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符合語文課程標準“在更寬廣的選擇空間發(fā)展各自的語文特長和個性”。[2]
第二步:精設支架
精心設計學習支架,首先給予學生有關于戲劇的相關常識、本單元選篇的安排意圖以及本單元學習的方法倡議和指導,以班級的學習委員和語文課代表為主要負責人,對本單元的篇目進行細致的明確任務分工,實行自愿基礎上的“戲劇表演承包制”,形成每篇由導演、劇組人員和場外服務等人員構成的初步的表演排練體系。
第三步:導引式排練
學生的自主活動是其自主性形成與發(fā)展的要素和源泉。自主排練是情感活動的過程,也是合作交往的過程。[3]學生通過閱讀劇本、選擇劇中人物努力“成為劇中的那一個”,通過反復排練體會劇中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在體驗戲劇情節(jié)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和小組伙伴討論,得出結論。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充分挖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傊?,自主組織排練過程是一個在活動中學,主動地學,創(chuàng)造性學的過程,有利于學生通過審美體驗“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味”。[4]
第四步:形成性評價
在學生排練的過程中,教師不能放任不管,要適時參與其中傾聽孩子們的想法,有時可能是困惑,但這恰恰是教育最好的狀態(tài),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只有做學生的學生,才能做學生的先生。同時,可以對學生的成果進行階段性的檢驗,驗收是否合格,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決定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一步。
當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完成戲劇排練之后,需要教師及時跟進,對學生作品予以驗收與評價,一方面要考慮學生戲劇排演的質(zhì)量問題,另一方面需要從學生作品中分析學生對于戲劇本身的理解與認知。如果作品質(zhì)量不高,學生對戲劇內(nèi)涵理解不到位,均需回到上一環(huán)節(jié),在教師引導下重新排練。
第五步:開放式表演
開放式表演是“弱教·強體驗”教學法的核心,表演擯棄了枯燥的說教和單純的認知學習,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地學習,通過觀看演員投入的表演,每一位“觀眾”都沉浸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中,促使學生演出、觀看雙向感受美的熏陶,提升審美境界。[5]
學生不僅排演了《雷雨》劇本片段,還編演了《雷雨》全劇,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們不僅借來了服裝,而且每個演員都化了妝,還有攝像……《竇娥冤》《哈姆雷特》的演出都有獨到的創(chuàng)新,令人眼前一亮。筆者驚嘆這些設計,學生們是怎么想出來的?有的演出形式讓觀者驚詫:怎么可以這樣表演?再想一想,怎么就不可以呢?……若是教師自己挖空心思,也想不到這些表現(xiàn)手法。只要給學生以恰當?shù)臋C會,蘊藏在學生們心中的那份無法預測的潛力,常常會以驚人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第六步:激情研討
這是“弱教·強體驗”教學法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也是關鍵環(huán)節(jié),合理設計和有序開展激情研討,既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也有助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叭踅獭辈皇遣恢v,也不是少講,而是帶著支架來講,講在關鍵處。教師要根據(jù)戲劇文本設計一些能激起學生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發(fā)表意見。通過分析討論,學生對戲劇中的人物性格、矛盾沖突、臺詞特色等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由表演的具體經(jīng)驗上升到抽象概括的水平。
第七步:練筆反思
經(jīng)過以上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心里有話要說,要抓住契機,喚起靈性,借助練筆,讓學生寫下想寫的、最想說的:可以就劇中人物談認識,可以談情節(jié),可以談作者,可以寫戲劇短論,也可以自我創(chuàng)作……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正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過程。因此,要鼓勵學生自由地、有個性地、富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同時,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
第八步:激勵升華
這是“弱教·強體驗”戲劇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為了鼓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教學活動進行總結,為進一步開展教學做好鋪墊??偨Y評選出各種獎項: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服裝、最佳道具、最佳旁白、最佳創(chuàng)作等,以此來激勵學生的參與和創(chuàng)作熱情,升華學生的戲劇情感,達到戲劇教學的育人功效,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三、“弱教、強體驗”戲劇教學法應用效果
“評價主體多元化”是當前語文教學評價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語文課程評價倡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開展自我批評和促進反思。學生們戲劇排演中面臨許多問題和困惑、挫折,但這卻是學習、生存、發(fā)展、創(chuàng)造所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排演中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是值得的,當學生們克服諸多困難,呈現(xiàn)出一個個精彩的舞臺劇時,老師和同學們的掌聲就是最好的褒獎?!叭踅獭婓w驗”戲劇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如下:
(一)組織策劃,張揚個性
學生在組織表演策劃中,可以發(fā)揮特長,張揚個性。導演、演員、攝影、服裝設計等等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愛好和特長來合理安排人選?!叭踅獭婓w驗””戲劇教學驗證了學校能夠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適合其智能特點的職業(yè)和業(yè)余愛好,符合當前評價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即“評價主體多元化”。[6]
(二)提高理解與鑒賞能力
每一個參加表演的同學,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都有深刻的理解,他們深入角色的心理,使他們能夠成為劇中的“那一個”。戲劇作為真、善、美的載體散發(fā)出獨特的藝術魅力,通過劇本表演可以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欲和探究欲,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良好的品質(zhì),尤其在表演活動中提高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變課本知識為演出實踐。
(三)培養(yǎng)合作和交際能力
每個課本劇的表演都是集體勞動的結晶,是一群學生團結合作與集體智慧的展示。更為重要的是,這中間的過程可以讓學生體驗合作和分享成果的快樂,學會社交,鍛煉團隊合作能力。學生需要運用語言表達自己在學習中的經(jīng)歷和感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對搜集到的信息做出自己的解釋。整個戲劇教學活動,從排練到演出,從演出到討論,都是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有效訓練。
(四)體驗快樂,激發(fā)創(chuàng)作欲望
蘇霍姆林基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學習?!边@種鑒賞活動注重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給學生帶來愉悅,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上的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創(chuàng)新的信心。創(chuàng)造性是對現(xiàn)實的超越,是主體性的最高表現(xiàn)。學生在活動中能積極思考、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自覺能動的分析和解決問題。“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盵7]學生將創(chuàng)造性很好地應用于寫作過程之中,開出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創(chuàng)意之花。
四、結語
“弱教”并不代表不教或少教,而是指隨著戲劇教學的深入開展,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干預逐步弱化;“強體驗”是指學生在體驗式學習中強化學習?!叭踅獭婓w驗”戲劇教學法使得教學中少了灌輸,多了設計;學生學習中少了枯燥的背誦,多了高效的主動學習;學習過程中少了機械的識記,多了激動人心的創(chuàng)意。本項研究來源于教學一線,又反哺于教學實踐,是對戲劇教學方法變革的有益嘗試,也將為同類研究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2][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3]李建平:《聚焦新課程》,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4]傅道春:《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5]倪鴻燕:《雙演示戲劇教學模式簡介》,《語文教學通訊》2004年第3期。
[6]吳先熊:《淺談開放的、動態(tài)的語文個性化教學》,《語文教學通訊》2004年第12期。
(作者:任新英,安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級教師)
[責編張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