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來 丁藝
摘要:“廢柴”本義是“沒有用的柴火”,比喻無所作為、一無是處的人。作為流行語的“廢柴”是貶詞褒用,多用來專指那種沒有背景,郁郁不得志,但卻堅持夢想并努力打拼,胸懷正能量的年青人,由自嘲式自稱擴展到他稱。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部分青年群體通過這種幽默、自嘲的形式排遣壓力,也是一種鞭策,表現(xiàn)出“廢而不頹,柴而內(nèi)堅,終會成才”的“廢柴精神”?!皬U柴”其實不“廢”,但不宜過度沉迷于“廢柴”自嘲的感覺之中而信以為真。
關(guān)鍵詞:廢柴;隱喻;自嘲
近一段時間“廢柴”一詞成為流行語,多用來專指那種沒有背景,郁郁不得志,但卻堅持夢想并努力打拼,胸懷正能量的年青人?!皬U柴”一詞其實起源于粵語,最初用于貶稱,比喻無所作為、一無是處的人。“廢”表示沒有用的或者失去了原來的作用的,如“廢人、廢物、廢品、廢紙、廢水、廢話、廢墟”等等,“柴”是柴火,“廢柴”的本義是“沒有用的柴火”,用于指人即指“廢人”,沒有用的人,跟“廢材”“草包”“膿包”同義,往往用于罵人,貶義。但隨著熱播劇《廢柴兄弟》的播出,“廢柴”引申出了新的意義,指沒有背景、郁郁不得志,卻堅持夢想努力打拼不斷進步的青年,成為一個自嘲式的正能量褒義詞,主要流行于年輕群體中從而成為流行語。以下是幾類用例:
(1)幼兒園的保育人員也利用舊布給小孩做棉拖鞋、手套、披風(fēng),并利用廢柴、廢紙做了五百多套教具和玩具。(人民日報,1960年1月13日)
例中的“廢柴1”是其本義,表示沒有用的柴火的意思。
(2)如果任何人材威脅到他的權(quán)力,他就當(dāng)是一堆廢柴。——柴是拿來燒的。他自己才是山上惟一的大樹。(溫瑞安《傷心小箭》)
這里的“廢柴2”通過隱喻指稱無所作為、一無是處的人,帶有貶義色彩。
(3)作為一個沒有背景一無所有的廢柴青年,只有不斷努力才能成功?。ㄎ⒉?/p>
(4)突然覺得自己好像挺廢柴的……怎么說,我也是一個肯努力的廢柴啊……這些道理廢柴都知道,所以一開始想做一個改變自己挑戰(zhàn)自己的廢柴。(網(wǎng)絡(luò))
(5)不要裝逼,誠實地面對廢柴的自己。只有接納了自己的廢柴成分,才有可能變成“棟梁之柴”。(網(wǎng)絡(luò))
(6)在北京工作多年的我,無背景,心中有夢,考取了許多證書,想要靠自己在北京安定下來。但革命至今尚未成功,廢柴的我仍需努力?。ǘ拱辏?017年2月7日)
(7)“廢柴”少女,熱血逆襲;伙伴并肩,披荊斬棘?。ㄎ⒉?。
(8)《你好,對方辯友》講述了易小曦、白宇、清北、耿婷婷等人組成的“廢柴”高校辯論隊,一路高歌猛進,奮力成長的故事。(光明網(wǎng),2019年4月16日)
(9)這兩位平凡的廢柴姐妹花敢于擺脫生活中的桎梏,享受屬于自己的“大女主劇情”。最終,她們都變成了更好的自己,堪稱女孩榜樣。(人民網(wǎng),2018年10月17日)
例(3)-(9)中的“廢柴3”則是當(dāng)前的流行用法,其中例(3)-(6)是用“廢柴”進行自嘲,例(4)中“這些道理廢柴都知道”,“廢柴”用作自指。例(7)-(9)則進一步用于敘述性語句中,但都暗含表面上無用或一無所有,但是始終堅持夢想不斷努力,具有潛力,具有褒義色彩。總的來說,例(3)-(9)中的“廢柴”,已不用基本義,也不再是貶義,多表現(xiàn)為中性義,還有褒義的。如例(3)表達雖然是一個沒有背景一無所有的廢柴青年,但只有不斷努力才能成功,要努力做一個成功的“廢柴”;例(4)自稱是一個肯努力的“廢柴”并想做一個改變自己挑戰(zhàn)自己的“廢柴”;例(5)表達承認自己眼前無用如“廢柴”,但終會努力成為“棟梁之柴”;例(6)表達出自己雖無背景,但心中有夢,仍需努力的心境;(7)-(9)則顯示出“廢柴”逆襲,“廢柴”通過努力而成功,“廢柴”不“廢”而成為勵志的典型。
從“廢柴1”到“廢柴2”,就認知上看屬于隱喻。一般認為隱喻是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抽象的意象圖式為基礎(chǔ)的映射,從一個比較熟悉的、具體的、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個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較難理解的目標(biāo)域。通過映射,人們在源域和目標(biāo)域兩概念領(lǐng)域間創(chuàng)立關(guān)聯(lián),以達到認知的目的?!皬U柴”從“沒有用的柴火”映射到“無所作為、一無是處的人”,就是在兩概念領(lǐng)域間建立了聯(lián)系。而從“廢柴2”到“廢柴3”則屬于貶詞中性用或褒用,即變其義而用之,或者說凸顯了“廢柴”中“柴”的某種內(nèi)涵義——柴:柴干而內(nèi)堅,柴干而能燃燒發(fā)光發(fā)熱。隨著《廢柴兄弟》的熱播,逐漸成為了一個多用于自嘲的“趣義”詞甚至褒義詞,“廢柴”的消極意義慢慢消解,引申為一種“頹而不廢”的生活態(tài)度,進一步助推其在社會大眾中流行,并從自嘲式自稱變成可以用在一般敘述語境中的他稱。隨著“廢柴”一詞的流行,“廢柴”逆襲作為一種表達技巧在網(wǎng)絡(luò)小說、網(wǎng)絡(luò)影視作品、動漫作品中也逐步流行。
從“廢柴1”到“廢柴3”,最初都是名詞性的,隨著“廢柴3”的流行,出現(xiàn)“挺廢柴、很廢柴、最廢柴、真廢柴、絕對廢柴”以及“英語廢柴”(自稱英語學(xué)不好的人)、“體育廢柴”(自稱體育方面不好的人)、“廢柴媽媽”(自稱不是一個好媽媽)、“廢柴老板”(自稱不是一個好老板)等用法,這些用法進一步凸顯了“廢柴”的內(nèi)涵義。
現(xiàn)如今,許多年輕人熱衷于用“廢柴”自嘲,表示自己看似很廢很頹,但始終不放棄、堅持夢想。該詞流行的背后隱含著“喪文化”的社會心態(tài),這與近年來流行的“葛優(yōu)躺”“佛系”“人間不值得”一樣,是“喪文化”流行的產(chǎn)物?!皢饰幕弊鳛橐环N亞文化是流行于當(dāng)代青年人之中的語言、文字或者圖片蘊含著悲觀、頹喪等色彩的一種現(xiàn)象,“廢柴”的流行本質(zhì)上就是“喪文化”的一種發(fā)展擴散。但與“喪文化”不同的是,“廢柴”并不是真正的喪,而是表面的喪,當(dāng)代青年群體通過這種幽默、自嘲的形式排遣壓力,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廢柴”表現(xiàn)出一種“廢而不頹,柴而內(nèi)堅,終會成才”的“廢柴精神”。
不過,以“廢柴”自居的青年在以“假喪”為宣泄方式的同時,也要切忌將“假喪”當(dāng)“真喪”,不宜過度沉迷于“廢柴”自嘲的感覺之中而信以為真。在面對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和挫折時,不能以“廢柴”為借口,避免以“喪文化”為精神勝利法,而應(yīng)保持內(nèi)心的充實和堅定,正視壓力和失敗,做新時代昂揚與奮斗的青春代言人,從“我是一個廢柴”變成“我不再是廢柴”!
(作者:陳昌來,上海師范大學(xué)對外漢語學(xué)院教授,博導(dǎo);丁藝,上海師范大學(xué)對外漢語學(xué)院研究生)
[責(zé)編崔達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