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瑞
摘 要:意境結構是一種生命的形式,它具有運動美、節(jié)奏美和審美張力等藝術特征,表現對象與主體經驗產生的力,是意境結構生命力的表現?!皻狻必灤┳髌返母鱾€方面,是所有生命的根本,也是意境結構生命力的元質。
關鍵詞:中國畫;意境;審美;動態(tài)
由于藝術家主觀意志和情感的參與,中國畫除了線條的流動轉折,墨色的濃淡干濕來表現物象,還追求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由此造成了中國繪畫理論中一個特殊的審美范疇,即意境。它是畫家所描繪的景象和主觀的思想感情的相互交融,達到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是物與我、情與景的交融。下面從三個方面探討意境審美的動態(tài)特征。
一、天懷意境之合——意境的由來與存在
“意”作為中國畫的治學導論,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論述,源遠流長。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評論顧愷之的藝術:“格體精微,筆無妄下;但跡不逮意,聲過其實。”這是古典畫論里,最早出現的“意”字。在這段文字中,他把“意”作為“跡”的對立面提出來,對二者的內涵已有了較明確的界限。所謂“跡”,在這里無疑是指作品的形貌,既包括體格,也包括筆法。那么,所謂“意”自然應指作品的具體內容了。唐代張彥遠指出“意在筆先”、“意氣而成”、“筆不周而意周”,在當時就被作為繪畫的操作規(guī)范。清代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中說,“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又強調“意”在創(chuàng)作中的統帥之所在,生命之所在。隨著繪畫藝術的繁榮,唐代的繪畫理論也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是中國第一部較完備的繪畫通史,是一部科學的、系統的重要文獻。他在評論山水畫家之際,已感受到了創(chuàng)造意境問題。他在論述宗偃藝術時就指出“境與性會”。在這里,境是景象,性是作者的性情,說“境與性會”已大有“情與景合”、“情景交融”的意味。以后,五代、宋、元的歷代畫論不斷總結“立意”包括“意境”創(chuàng)作的經驗,直至清代笪重光正式提出了“意境”一詞。我們可以看出,他在《畫鑒》中強調的“天懷意境之合”,實際上與張彥遠的“境與性會”是一脈相承的。
二、生命的形式——意境的運動節(jié)奏和審美張力
意境結構是一個充滿了人的宇宙意識和生命節(jié)奏的空間,是一種生生不息的運動形式,是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的生命世界。宗白華先生曾以“太虛片云,寒塘雁跡”來形容藝術意境所具有的空靈運動的特征。既然意境結構是一種生命的形式,那么,作為生命結構的意境又有哪些突出的動態(tài)特征呢?
1、運動節(jié)奏美。宇宙間,大到天體運動、寒暑交替、萬物更新、江河奔流,小到人的呼吸、休養(yǎng)生息,都是有規(guī)律、有節(jié)奏的運動。作為生命形式的意境結構也是在不斷運動之中的。繪畫是視覺藝術,是訴諸于線條、色彩和形象的造型藝術。因此,它可以直接通過具體的形象產生激動人心的藝術魅力。
藝術意境是生活的反映和主體情態(tài)的表現,自然充滿了節(jié)奏。中國畫用筆的徐疾提捺、順逆頓挫的線條而產生的豐富變化,均顯示出節(jié)奏之美。如山石的皴法,有卷云皴、折帶皴、荷葉皴、解索皴、亂麻皴、斧劈皴等,它們無不在畫面上產生節(jié)奏,達到意境美。中國畫中的墨色變化同樣產生節(jié)奏美。所謂“墨分五色”,即指墨色變化的節(jié)奏。墨的濃淡、枯濕,自然交融,相互對比中產生節(jié)奏之美。
2、審美張力。張力是藝術的內在結構因素,意境因為有強大的內在張力而使它成為一個挖掘不盡的多義性的立體世界。批評家泰特在《詩的張力》一文中說:“我在說的是,詩的意義就是它的‘張力,就是我們所能發(fā)現的‘外張和‘內涵通通合在一起的東西?!碧┨氐摹皟群敝傅氖亲髌氛Z言符號所包涵的意義,它們是作品有機體的一部分,其意義外延至全首詩的其它部分,這就是“外張”了。意境結構就是“內涵”和“外張”的統一。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繪畫,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是古代山水畫的優(yōu)秀典范。這幅畫給人以山勢逼人、外張力強的感覺,造成這種感覺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構圖,主峰巍峨浩大,面積占畫面的三分之二,而逼近畫幅頂端,造成外張之力的感覺。下部以三堆巨石作底乘,承受主峰的重量形成上下部位的緊張感覺。但畫家巧妙地用水平線上的白色云煙和“S”形的溪水,緩解了緊張感,這一張一弛,使畫面具有了空間感。一行山間行旅人把觀者的視線引向畫外,叢樹背面隱約顯現樓閣,有意安排在極右的一側,構成人物向左行進的開闊視野,使畫下方形成節(jié)奏感。二是在筆墨上,用淡墨皴與雨點皴相結合,來表現主峰的體積與重量感,構成了蒼莽雄渾的氣勢。
三、以氣貫之——意境結構的氣
中國古代文論認為,作為生命結構的意境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全靠以氣統帥的神、情、意、趣、韻、骨、形、勢等因素。“氣”是貫穿作品從里到外的各個方面,是所有生命的根本,也是意境結構的生命力本體。從古今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氣之存在,也可以看到藝術大師們對氣的理解和把握。氣是整體的,氣貫穿著作品的始末。它作為意境結構生命力之根本,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去理解:
1、宇宙之元氣與人之元氣相溶和是意境結構生命力之所在。
鐘嶸在《詩品》中提出“氣之動物,物之感人,固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宇宙元氣是無窮無盡的力量源泉,是靈感的源泉、生命的源泉,但無論是氣還是物,都不能直接成為藝術作品,而必須通過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主體的作者,進行加工,溶入作者所有的一切修養(yǎng),精神品味,才能成為作品中的“氣”,化為藝術的生命。正如清朝戴熙《習苦齋題畫》中說:“以目入心,以手出心,專寫胸中靈和之氣”,就是手、眼、心各器官協調才能達到直抒胸臆的目的。
2、“氣”作為意境結構的“生氣”。謝赫的“氣韻生動”,是一個強調藝術意境要有生氣灌注才能獲得生命力的觀點?!皻忭崱钡摹皻狻?,是一種生氣的運動感覺,“韻”則是由這種運動規(guī)律和節(jié)奏中體現出來的音樂感;因此,“氣韻”就是氣有節(jié)奏的運動所產生的韻律或音樂感。
3、“氣”作為意境結構的內在聯系和動勢。氣作為意境結構的內在生命,自有其特殊的活動方式和表現方式。這種活動的方式和表現形式主要是氣脈和氣勢。有人認為氣脈就是作品的情感軌跡,這話只對了一半。因為作者的情脈,化成了胸中的意象,產生創(chuàng)作沖動,化成紙上新的藝術生命,富于象中,而氣脈則有超以象外的東西,它既在象中、意中、畫中,又在象外、意外、畫外。氣脈根植于宇宙元氣和畫家的生命本體。
4、“氣”作為意境主體的精神生命。這是意境結構具有生命力的根本。正如前所述,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氣存在于萬物之中,是天地萬物的生命力。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之靈長,氣自然是人的生命力。而人的生命力有生理的一面,也有精神的一面,歷代藝術評論家常用神氣、神韻、神骨來形容人的精神美。
總之,意境結構的生命力既得之于宇宙之氣,又得之于創(chuàng)造主體的精神生命力之氣。通過畫中之氣把二者融匯,使其有了動感,有了生命。所以,氣是意境結構生命力的根本元質。
參考文獻
[1]陸璇:中國畫意境審美的動態(tài)《現代經濟信息》2016年第36期
[2]石瑜:論中國畫線的動態(tài)美《美術觀察》
[3]夏曉春:論中國畫意境審美的動態(tài)《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