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建瑋
在《鄉(xiāng)土中國》首篇《鄉(xiāng)土本色》中,作者費孝通先生開宗明義: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先生所言的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那些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xiāng)下人”。說鄉(xiāng)下人土氣,這個“土”字,他說用得好,因為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泥土。
鄉(xiāng)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大多數的人是必須拖泥帶水下田討生活的人,種地是最普遍的謀生辦法。務農子弟即便從老家遷到別處去,也都很忠實地守著直接向土里討生活的傳統(tǒng)。譬如,從中原遷去最適宜放牧的草原上,依舊鋤地播種,一家圈出小小的一方地,種植起來?!斑h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p>
土是農人的命根。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做工業(yè)的人可以擇地而居,遷移無礙,而種地的人卻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侍候莊稼的老農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
因為不流動,中國鄉(xiāng)村人口像是附著在土上,不太有變動。大多的農民是聚村而居的,而從農業(yè)本身看,耕種活動里分工的程度很淺,無須群居,聚居是出于農業(yè)本身以外的原因。費孝通認為,這些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是每家所耕地的面積小,所以聚在一起,住宅和農場不會距離得過分遠。而美國的鄉(xiāng)下大多是一戶人家自成一個單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鄰舍。這是他們早年拓殖時代,人少地多的結果,同時也保持了他們個別負責,獨來獨往的精神。
二是因為水利的需要。需要水利的地方,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
三是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衛(wèi)。
四是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下,兄弟分別繼承祖上的遺業(yè),使人口在一個地方一代一代地積起來,成為相當大的村落。
基于此,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單位是村落,又因為少流動,村落之間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因此鄉(xiāng)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長于斯,終老是鄉(xiāng)的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上也具有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即熟人社會。
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拔覀兇蠹叶际鞘烊?,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嗎?”鄉(xiāng)土社會從熟悉到信任,無須畫押簽字,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在社會學的分類里,鄉(xiāng)土社會應屬于禮俗社會。這樣的信任也是“土氣”的一種特色。因為只有直接有賴于泥土的生活才會像植物一般地在一個地方生下根,才能在悠長的歲月中,從容地去熟悉每個人的生活,才會有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然后心安,信任。
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愿人們永葆鄉(xiāng)土本色,將真誠信任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