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閱讀前,增加閱讀書目與拓寬閱讀渠道,讓學生了解閱讀對象,喚醒學生的閱讀欲望;在閱讀過程中,建立名著閱讀存儲檔案,進一步強化其閱讀動機;閱讀后,開展一系列多樣化的活動,讓學生感知名著閱讀的樂趣,感受名著閱讀的個體體驗,共享交流價值,從而增加學生名著閱讀的內(nèi)在動力,帶動更大范圍、更深入的名著閱讀。
關(guān)鍵詞:初中;名著閱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2-29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9-0044-02
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發(fā)現(xiàn)與鑒賞”“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等主要內(nèi)容。在不同的學段,語文課程教學只有使學生在這四個方面都獲得全面的發(fā)展,取得長足的進步,才能切實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1]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guān)鍵階段,在這一階段可以通過閱讀名著去開闊視野,更全面地認知世界,感受生活,體會名著中的人文價值,從而獲得思維的提升與價值觀念的重塑。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名著閱讀不失為一個能夠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然而,語文課堂時間有限,而名著多是“大部頭”,在課堂上進行名著閱讀的難度很大,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在課下進行自主閱讀,提升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增加閱讀書目與拓寬閱讀渠道,獲取名著閱讀蹊徑
(一)善用課文入選作品,增加名著閱讀書目
其一,以課本入選作品為基點,向名家的其他著作拓展。有些文章本身是名家著作的節(jié)選,如七年級上冊課文《再塑生命的人》節(jié)選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赫爾墨斯和雕塑者》節(jié)選自《伊索寓言》,《陳太丘與友期行》節(jié)選自《世說新語》。學完這些課文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繼續(xù)進行整本書閱讀。我們在課文分析前一般都要“知人論世”,這時候可以順勢鼓勵學生閱讀這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比如,學生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登勃朗峰》,感受馬克·吐溫幽默風趣的語言后,可以閱讀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王子與乞丐》《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等作品。
其二,可以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主旨,拓展具有相關(guān)或相似內(nèi)容和主旨的作品。如閱讀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后,可以拓展閱讀列夫·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學習完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貓》《狼》等作品,感受了人與動物的一些矛盾沖突和人文情懷后,可以閱讀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野性的呼喚》等,加強人類對自我和人與自然的理解和反思。
其三,可以利用名著導讀。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以中學階段的語文元素為專題,推薦了一些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其中,必讀名著推薦為十二本,自主閱讀推薦為二十四本,形成了一個由必讀到自主閱讀、由課堂到課外、由教材到自主選擇、由師生共讀到學生個體自主閱讀的開放系統(tǒng)。利用課內(nèi)外有效資源,把握好這三十六本名著,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選擇優(yōu)秀作品的能力,有利于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
(二)利用新媒體平臺,拓寬閱讀渠道
在新媒體時代,線上閱讀盛行。各種閱讀App平臺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yōu)勢,如QQ閱讀、有道e讀書、掌閱iReader、塔讀文學、天翼閱讀、藏書館、微信讀書、西窗燭、世界名著精選等閱讀類App開始躍入人們的視線。閱讀App在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的支持下存儲海量資源,讓閱讀不受紙質(zhì)書籍、時間、空間的限制,閱讀的方式更加靈活多樣。很多閱讀App為了增加客戶的黏性,會按照用戶的興趣、背景設立群組進行線上讀書交流,并且開發(fā)諸如讀書成長俱樂部這樣的功能,根據(jù)用戶的閱讀書目進行量化評比,然后按照不同的等級給予不同的特權(quán),從而激勵用戶多閱讀圖書。這些方式無疑也能激發(fā)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當然,目前對于線上閱讀,很多專家、學者還是有所疑慮的。誠然,學生自制力不足、偏向碎片化閱讀等問題使得線上閱讀頗受詬病。但筆者認為,對于線上閱讀,應該報以謹慎態(tài)度,卻也不必畏之如虎。其實,用什么來閱讀不是核心問題,真正的讀書人是不在乎書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紙上,還是映射在手機屏幕上。電子化不一定讓閱讀變淺,關(guān)鍵是所讀文本淺不淺。抱著紙質(zhì)書看穿越小說,跟捧著手機看人文經(jīng)典,收獲能一樣嗎?[2]
(三)學生自主推薦名著,精準推送閱讀書單
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年齡特征、閱讀愛好和閱讀體驗自主推薦名著閱讀書目。推薦方式可以多樣化,如定期組織召開名著閱讀推薦會,上臺向同學介紹自己比較喜歡的名著。除此之外,也可以通過制作名著海報等方式來推薦名著。對推薦人而言,他可能需要進行大量的名著閱讀,才能選出比較好的著作推薦給同學們閱讀,這樣,無疑增加了他們廣泛閱讀的動力。而且,為了選好推薦的“點”和制作海報,推薦人還得去閱讀、去思考、去挖掘這本名著的亮點和它給自身帶來的影響,這無疑使得他的閱讀更深入了。對被推薦者而言,基于同齡優(yōu)勢,同學之間所推薦的名著可能比教師推薦的更能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
二、建立閱讀存蓄,形成名著檔案
(一)做好摘錄和讀書筆記
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引導學生將閱讀材料存儲、積累起來,形成自己的名著檔案。比如,可以用圈、點、勾、畫或者做批注的方法,做摘錄或制作讀書卡片,還可以寫讀書心得等。這樣有利于學生加深閱讀體驗,積累閱讀寫作素材。如在閱讀《歐葉妮·葛朗臺》時,可以抓住文本中精細入微的環(huán)境描寫和細致生動的人物細節(jié)來進行摘錄或者批注。高爾基的《童年》,一方面,以兒童的視角來觀察描寫生活;另一方面,作家又常常以成人的視角來評點生活,因此簡單的文字中有著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學生們在閱讀這部作品時,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思考做一些摘錄和寫讀書心得。這樣,既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又能更獨立、深刻地認識周圍的人、事、物,建構(gòu)更好的價值觀體系,還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一舉三得。
(二)可以制作閱讀存折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自制閱讀存折,如下表:
閱讀存折分九欄,通過序號、書名、總額這些欄目,學生可以對自己的閱讀經(jīng)歷和閱讀量有一個直觀的認知。通過填寫開始日期和完成日期這兩欄,學生可逐漸養(yǎng)成善始善終的習慣,也對整本書閱讀有一個很好的記錄與督促。讀完書之后,學生可以在星級評價這一欄上對這本書進行簡單的評價,方便快捷,可操作性強。學生閱讀一本書,等于存入一個點數(shù),閱讀點數(shù)積累到一定的量,學生可以向教師支取適當?shù)莫剟?,進一步增加閱讀動力。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這樣的閱讀存折隨時了解學生的閱讀狀況。于師生而言,這不失為一個方便又有效的名著積累督促手段。
組織開展名著活動,促進名著分享交流。閱讀完一本書后,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一些閱讀后的活動,如名著知識競賽。名著知識競賽適合選擇知識性、邏輯性較強,情節(jié)、人物關(guān)系較為復雜,對語言文字鑒賞要求不高或者是“大部頭”的文學作品。筆者曾經(jīng)舉辦了《三國演義》《西游記》《海底兩萬里》等名著知識競賽。
下面,以《三國演義》知識競賽為例,分享一下名著知識競賽的流程:賽前分吳、蜀、魏、晉四方陣,需主持人兩名、評委兩名。比賽環(huán)節(jié)如下:①必答題——過關(guān)斬將,即總共四個題組,每個方陣各隨機選一個題組回答,每組12題,每題1分。每個組員都要按序號依次回答,同組成員不得提醒,否則反扣1分。②搶答題——攻城掠池,即主持人讀完題并喊“開始”后,隊員方可起身搶答。提前搶答或答錯則本組失去答此題的機會;答對一題得1分,每人最多可搶5題。③三國郵票說故事,即主持人慢慢展開三國故事郵票的PPT畫面,能搶答出一個故事,并且完整說出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的方陣得3分,故事不完整要酌情扣分。④三國人物大薈萃——爭分奪秒,即一組一張全開大白紙,全組每名成員在三分鐘內(nèi)書寫帶有三國人物的成語、諺語、歇后語,重復不得分,所寫人物最多的組,得7分,第二的得5分,第三的得3分,第四的得1分。四輪結(jié)束后,計算總分,總分最高者獲勝。
除了名著知識競賽外,也可以定期舉辦讀書交流分享會,讓學生從語言鑒賞、人物評價、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價值觀體現(xiàn)等方面與同學進行分享,交流閱讀心得,啟發(fā)新的閱讀思考。如可以通過表演名著情節(jié),突出作品人物情感;通過名著手抄報、書簽制作,讀出經(jīng)典,碰撞出美與精彩;可以舉辦續(xù)寫、改編故事或是“給書中人物寫封信”等一系列征文活動,開啟聯(lián)想、想象的世界,進一步提升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倪文錦.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中的群文閱讀[J].學科課程教材與教學,2017(6):44-48.
[2]熊 建.讓閱讀回歸為享受[N].人民日報,2015-03-17.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漳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立項課題“聚焦語文核心素養(yǎng),探究名著閱讀”(ZPKTY1801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黃雅芬(1987—),女,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學分校教師,本科,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