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納
摘 要:在新時代,音樂治療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特殊教育事業(y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前,已有為數(shù)不少的音樂治療師積極投身于特殊教育的發(fā)展之中,有助于擴大音樂治療的應(yīng)用面,進而給特殊需要群體帶來新的福音。作為亟須主動音樂治療的特殊人群,將主動音樂治療運用于自閉癥兒童的康復(fù)之中,應(yīng)當成為大勢所趨,并能挖掘自閉癥兒童之潛能,促進其健康 成長。本文結(jié)合非洲手鼓等類型的打擊樂器,探討主動音樂治療對于自閉癥兒童的康復(fù)效果。
關(guān)鍵詞:主動音樂治療 自閉癥兒童 康復(fù)效果 非洲手鼓 打擊樂器
主動音樂治療主要相對于純粹地聆聽音樂來達到治療、康復(fù)之目的,純粹地聆聽音樂則被稱作被動音樂治療。主動音樂治療通過營造患者自覺參與、接受音樂的一類治療手段,側(cè)重患者的身心投入,譬如直接演奏樂器或者歌唱等形式達至康復(fù)的效果。對于自閉癥兒童而言,結(jié)合其年齡特質(zhì)和身心特征,主動音樂治療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可資利用的康復(fù)手段。[1]
一、通過演奏非洲手鼓以改善患者動作技能、提高溝通交流能力
在開展非洲手鼓等打擊樂訓練時,教師可鼓勵自閉癥兒童患者自由敲打,用一種“即興創(chuàng)作”的形式,達到自我釋放、發(fā)泄情緒及自主表現(xiàn)之目的。事實上,這種運用打擊樂器來激發(fā)自閉癥患者參與演奏的策略固然可行,但需要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首先,教師要熟知非洲手鼓的材料構(gòu)成、演奏姿勢、音色及演奏技巧等基本知識,接著方能帶領(lǐng)自閉癥兒童開展動作技能方面的規(guī)范性練習。[2]
具體地說,教師要了解非洲手鼓通常由牛皮以及木材等原材料制作而成,屬于典型的打擊樂器。在演奏時,由于自閉癥兒童的特殊情況,教師要以倍加關(guān)懷的話語贏得患者的信任,使其都能配合教師講解,進而為患者演示非洲手鼓的正確演奏姿勢。每位患者均配備一手鼓,提醒其端坐在椅子上,鼓身略微往前放傾斜,雙腳可夾住鼓身,針對有些患者彎腰弓背的現(xiàn)象,教師要注意矯正其坐姿,即演奏時背部要挺直。接下來借助背帶將手鼓綁在身上,針對有些患者動手能力較差的情況,教師可手把手地在其身上演示綁縛手鼓的要領(lǐng),接著演奏者取站立狀并將手鼓夾于雙腿之間,身體略微往下方傾斜。這一動作比較簡單,患者均一步到位地做好。隨后就要將鼓身橫放置于地板上,坐在上面打擊即可。當然,教師在分解手鼓演奏姿勢時,要首先檢查患兒的手上是否有裝飾物,如有則立即取下,以免傷及手部和鼓面,使自閉癥兒童從細節(jié)中窺見人文關(guān)懷,進而使其自尊心得以滿足,更好地配合主動音樂治療。在患者懂得坐姿后,為進一步教會兒童演奏該樂器。教師可示范擊打樂器的不同音色,為大家講解不同的音色:首先是低音,將手指合在一起,以手掌擊打鼓身的中間部位,教師一邊講解一邊讓患者們跟隨演奏;接著是中音,提醒大家將手指合在一起,用手掌的上半截手指部位擊打鼓身的邊緣;再次是高音,手指可呈分散狀,借助手掌底端之沖擊力,沖擊手指以擊打鼓面。在教師邊講邊演示后,教師可檢查患者是否都能發(fā)出相應(yīng)的音色,進而向大家提問:自己最想聽的音色類型,進而激發(fā)全體兒童的演奏興趣。[3]
在演奏該樂器時,因需要左右手指的頻繁運動,故需要自閉癥兒童要做到更加敏捷地反應(yīng)。正因如此,患者智力得到了有效的開發(fā),有助于大腦左半球與右半球之間的平衡、協(xié)調(diào),并對此施加關(guān)鍵的影響。與此同時,通過教師不斷地矯正演奏姿勢和演奏技巧,兒童們勢必與教師達成了密切的互動和溝通,使孩子們的心靈不再閉塞,精神情緒跟著樂器“動”了起來。不同患兒之間也少不了彼此切磋和交流,在密切同學伙伴關(guān)系的同時,使大家都能敞開心扉,擁抱音樂,依托這個展示個人藝術(shù)才能、參與藝術(shù)活動的寶貴機會,通過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給患者帶來藝術(shù)美的享受,對于其康復(fù)是大有裨益的。
二、借助爵士鼓培養(yǎng)患者的感知能力并宣泄情緒情感
有不少自閉癥兒童在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存在不正常的狀態(tài),有些兒童對于外界反應(yīng)固然敏感,但有些兒童則反應(yīng)過于遲鈍。運用打擊樂器開展主動音樂治療,就要針對患兒的特征以及個性所需,設(shè)計不一樣的打擊樂器節(jié)奏訓練。
爵士鼓亦稱架子鼓,是自20世紀中葉以來十分熱門的打擊樂器,分為不同類別、不同音色的手擊、腳擊樂器。假若有喜愛搖滾音樂的患兒,則對此不陌生。爵士鼓在爵士樂中,鼓手尤其需要同其他的樂手時刻保持高度默契的合作狀態(tài)。與非洲手鼓相類似,爵士鼓既可以與其他樂器合作演奏,亦可獨奏,這無疑增加了樂器演奏的靈活性。對于自閉癥兒童來說,由于正處在對新鮮事物極度好奇的童年階段,對于爵士鼓所發(fā)出的節(jié)奏和音色勢必充滿無窮的好奇,這就為主動音樂治療提供了良好條件。教師要教會患兒運用不同的演奏法來演奏,將爵士鼓擺在患兒面前時,要讓兒童們熟知記譜方法,即爵士鼓記譜運用五線譜之低音譜表,即F譜表。這就需要患兒們具備基本的五線譜方面的基礎(chǔ)知識,方能演奏得當。教師通過示范爵士鼓,有助于極大地豐富患兒聽覺、視覺、觸覺、嗅覺等多重感官體驗,刺激感官的開發(fā)和接收,進而滿足感官需求,使兒童們在視、聽、想、動等一系列活動中,豐富感官刺激,增加感知信息,提高感知能力,通過演奏爵士鼓來充分宣泄、釋放情緒情感,隨著演奏時間的增加,逐步消除心理障礙,回歸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之中。[4]
結(jié)語
主動音樂療法運用非洲手鼓、爵士鼓等打擊樂器,不斷地改善患者動作技能、提高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同時亦能培養(yǎng)患者的感知能力并宣泄情緒情感,對自閉癥兒童的康復(fù)有著積極的輔助作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譚雪蓮.再創(chuàng)造式音樂治療對自閉癥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影響[J].文教資料,2018,3(22):81-83+110.
[2]姚春曄.自閉癥兒童康復(fù)的社會工作干預(yù)[D].蘇州大學,2016,10(13):34-36.
[3]安恒辰,黃敏嬌.音樂治療與自閉癥兒童的康復(fù)策略探析[J].藝術(shù)科技,2015,28(12):119.
[4]鄧永興.主動音樂治療與自閉癥兒童的康復(fù)[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0,7(0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