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無名”的敘述:當代新聞話語的符號學分析

        2020-05-07 08:02:30王強
        關鍵詞:符號學意識形態(tài)

        王強

        摘要:新聞的文本身份是由媒體機構決定的,新聞敘述往往呈現(xiàn)出“非個人化”風格,特定的媒體機構是其敘述文本共同的“普遍隱含作者”。滲透在新聞文本中的一系列“元符號”,彰顯出群體性的主體意識,傳達出特定媒體的意識形態(tài)。新聞的常規(guī)化和標準化敘述依然具有意識形態(tài)色彩,并且阻礙了新聞話語的差異化和多樣性。由新媒介技術變革推動、受眾參與,多樣化的“小敘事”加入到與新聞機構“標準敘述”的競爭中,傳統(tǒng)新聞業(yè)的邊界趨向消解。與“強編碼”的標準化新聞敘述相比,大眾新聞遵循“弱編碼”的路徑,生成了更具個性的新聞話語?!皬娋幋a”與“弱編碼”新聞的功能產生了明顯分野:前者更多地指向現(xiàn)實認知,而后者則主要訴諸人的情感與審美?!叭蹙幋a”新聞消解了“強編碼”新聞的標準化敘述霸權,有效地拓展了新聞的功能。

        關鍵詞:新聞敘述;符號學;意識形態(tài);敘述競爭;弱編碼

        中圖分類號:J9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20)01-0130-09

        一、引言

        伴隨著當代符號學的快速發(fā)展,其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敘述的符號學研究,進一步推動了敘述學理論的發(fā)展和深化。趙毅衡主張將敘述學視作符號學的分支,以符號學理論考察敘述現(xiàn)象,并致力于建構“廣義敘述學”(也即“符號敘述學”)。在此框架內,可以對全部敘述體裁進行全域性的分類,融會貫通地研究一切敘述文本共有的本質特征和規(guī)律。在“廣義敘述學”的理論體系中,紀實型敘述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為新聞敘述的分類研究提供了有益思路。而從話語分析的角度探究新聞生產,則是新聞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運用符號學理論對新聞話語進行深入解析,可以更加有效地揭示新聞生產的運作機制和新聞媒介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深化人們對新聞本質的認識,這對于新聞學科的學理性建構具有重要意義。

        二、“普遍隱含作者”:新聞敘述的“非個人化”

        “隱含作者”(implied author)是韋恩·c.布斯(Wayne c.Booth)在《小說修辭學》(The Rhetoric ofFiction)中提出的敘述學概念,在他看來,同一個作者可以創(chuàng)造出面目各異的“隱含作者”,他們作為作者的“第二自我”(second self)體現(xiàn)在不同的作品文本中:“因為不管一位作者怎樣試圖一貫真誠,他的不同作品都將含有不同的替身,即不同思想規(guī)范組成的理想。正如一個人的私人信件,根據(jù)與每個通信人的不同關系和每封信的目的,含有他的自我的不同替身,因此,作家也根據(jù)具體作品的需要,用不同的態(tài)度表明自己?!碧摌嫈⑹龅淖髡咴诓煌谋镜膭?chuàng)作中,自由馳騁于想象的空間,創(chuàng)造千差萬別的“隱含作者”,有時這些作者的“第二自我”之形象是大相徑庭的;但是在媒體紀實敘述中,特定媒體形象往往保持穩(wěn)定。雖然媒體從業(yè)者性情各異,但他們創(chuàng)作的文本卻具有某種“家族相似性”:“特定的媒體往往為自己的記者對不同事件的報道規(guī)定了統(tǒng)一的套路,……這種套路的確立,意味著不同的作者名下的新聞報道,遵循著同樣的敘述故事的規(guī)則。于是,盡管歷史主體各不相同、故事各不相同,但是他們提供的新聞敘事文本中語言(符號)的主體——敘述者卻有著親族關系,顯示出高度的同一性?!睋Q句話說,這種紀實敘述共同呈現(xiàn)的是媒體的整體風格,并由此建構了媒體的敘述傳統(tǒng)。至于具體的作者,則受制于特定媒體敘述傳統(tǒng)以及新聞專業(yè)主義的要求,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并不大,因而他們可以被視作隱姓埋名、面目模糊的集體。

        需要指出的是,經典敘述學理論討論“隱含作者”概念時往往立足于單個文本邊界之內,這樣便于呈現(xiàn)同一作者在不同文本的不同“替身”。那么,如何觀察不同文本中推導出來的具有高度同一性的隱含作者呢?有論者不滿于此,提出“孿生隱含作者”的概念,將視域拓展至文本之間。而幫助命名這一概念的趙毅衡則更進一步,打破文本邊界的桎梏,從敘述學突圍至文本符號學(textsemiotics),提出“全文本”(omni-text)與“普遍隱含作者”的概念:“顯然,首先必須確定文本的范圍,才能從文本推導隱含作者。如果是狹文本觀念,就會無法處理許多問題。……一旦考慮所有的符號文本,文本的邊界就模糊了。此時的全文本甚至沒有核心文本與吸納進來的伴隨文本的區(qū)別,而是一束文本元素被解釋者捆扎成一個文本?!壁w毅衡提出“全文本”概念,旨在拓展敘述學的狹窄天地,建構廣義敘述學(符號敘述學),“全文本”指向的是多媒介符號文本,依然具有圍繞某一中心文本闡釋意義的傾向,譬如作為“全文本”的“一座豪華樓盤”,包括了諸多符號表意實踐。卷入“全文本”的“伴隨文本”涉及多種類型,其中的“型文本”(archi-text)意指可以歸人同一集群的符號文本:“它指明文化規(guī)定的文本‘歸類方式,例如與其他一批文本同一派別、同一題材、同一風格、同一時代等等?,F(xiàn)代傳媒還在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型文本集群,例如由同一個公司發(fā)行、獲同一個獎項等?!比绻塾诖耍梢幌盗小靶臀谋尽睒嫵傻摹叭谋尽?,從中推導出來的具有整合性的“普遍隱含作者”就可以用來概括某一特定敘述體裁的共同編碼邏輯和價值觀念。以電視真人秀為代表的“秀敘述”為例,“不同節(jié)目文本采取了大致相同的編碼規(guī)則,其戲劇性結構、奇觀化策略容易導致節(jié)目同質化?!撤N類型的‘秀敘述具有比較穩(wěn)定一致的‘普遍隱含作者”。

        荷蘭學者梵·迪克(Teun A.Van I)iik)在其《作為話語的新聞》(News as Discoune)一書中也論述了新聞話語的“非個人化”特征:“新聞話語也是非個人作品,因為新聞不是某一個人單獨寫作而成,而是私營或公立的制度化組織制作、表述的產品?!侣剤蟮啦皇莻€人的體驗或經歷,通常也不表達個人的信念和觀點。按盛行的新聞職業(yè)理念來說,新聞報道是新聞事實的非個人化表達?!狈沼谔囟ㄐ侣剻C構的記者個體,必然受制于媒體組織的意識形態(tài)立場,“用一個聲音說話”,共同建構出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隱含作者形象。

        這種整合性的“普遍隱含作者”形象,也是媒體機構“話語身份”的一種反映:“話語身份是各媒介象征性資本的貨幣形式,也是區(qū)別于賣方市場其他媒體的標志。它提供了自我形象、提供了自己的身份證,并在時間(一期接著一期、一個節(jié)目接著一個節(jié)目)和空間(同一版面或同一次攝制)上規(guī)定了新聞的寫作風格?!泵襟w的“話語身份”一旦形成,往往趨于固定。這種話語身份反映了媒體在現(xiàn)實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出現(xiàn)話語“突變”,就會因為異于往常而顯得十分醒目。比如,在2013年的第一天,開播19年的《焦點訪談》正式改版,開啟了轉變新聞語態(tài)和文風的進程。2013年1月2日的《焦點訪談》在盤點年度流行語時,以卡通形象符號詮釋“高富帥”和“白富美”等網(wǎng)絡熱詞,并將“屌絲”這一難登大雅之堂的字眼也搜羅其中,因為突破觀眾預期而令人印象深刻。再如被視為“這個國家機器里宣講系統(tǒng)中最具象征意味的意識形態(tài)符號”的《新聞聯(lián)播》,其“話語身份”固化到趨于刻板,由數(shù)十年的收視歷史塑造的巨大慣性,使得它任何微小的“變臉”舉動都動見觀瞻。2013年2月9日除夕之夜,在《新聞聯(lián)播》節(jié)目結束時,主持人李修平和康輝破天荒地向觀眾作揖拜年,令人眼前一亮,成為觀眾熱議的話題;2019年5月13日《新聞聯(lián)播》播發(fā)《國際銳評:中國已做好全面應對的準備》,一改以往莊重有余而生氣不足的刻板形象,就中美貿易摩擦議題發(fā)出了火力十足的聲音,契合了民間的情緒,這段新聞評論隨之成為網(wǎng)絡熱搜文本,刷爆了社交媒體。當然,在新聞收視競爭的背景下,一個新聞節(jié)目具有一個正常的周期率,更新?lián)Q代在所難免。與此同時,媒體機構需要適時調整“話語身份”,以適應觀眾的新需求。近年來,我國新聞戰(zhàn)線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就是這種新聞話語變革的突出表現(xiàn)。這種調整和轉變可以視為媒體“話語身份”的適度重塑,隨之而來的是受眾心理預期的調整。當這種調整或改革階段性完成后,媒體的“話語”身份將再次趨向穩(wěn)定。

        在當下的新聞業(yè)中,明星記者或主播往往是媒體機構“話語身份”的代言者,他們雖然可以保有自己的話語個性,但這種個性是消融于媒體整體話語符碼體系中的。而且,這種經過精心設計的話語個性一旦形成,就會趨于穩(wěn)定,以符合受眾在新聞消費中的解碼期待。“公司有可能凸顯記者的個性特點,因為即使在報道主題變化的時候這些特點也能夠保持穩(wěn)定,以使讀者和觀眾能夠在不知道將要消費何事的情況下也能對其內容有所預期?!弊鳛樾侣勎谋镜木唧w生產者,記者的話語個性趨于固化和品牌化,確保了媒體“話語身份”的可識別性.消除了新聞編碼和解碼過程中的不可預期性,降低了受眾的信息檢索成本,提升了新聞解碼的效率。

        根據(jù)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場域理論,新聞場的自主程度并不高。雖然媒體都樂于標榜自己秉持新聞專業(yè)主義的理念,致力于客觀中立地報道新聞,但事實上又受制于政治經濟權力的操控,難以保持其獨立性。媒體具有各自獨特的定位,其目標受眾也不同,這些都影響了媒體“話語身份”的設定。作為媒體“話語身份”的忠實建構者,記者個體要協(xié)調好自身與組織的關系,仔細體認媒體所具備的獨特氣質,透過自我審查將個性消泯于機構當中。形象地說,記者不過是在“戴著鐐銬跳舞”。2006年6月27日凌晨,體育解說員黃健翔在德國世界杯八分之一決賽電視直播最后階段上演“激情解說”,聲嘶力竭,一反常態(tài),堪稱突破中央電視臺“話語身份”的出格表現(xiàn)。直播結束后,這一段被稱為“解說門”的敘述隨后引發(fā)軒然大波。雖然黃健翔的擁躉們認為這段解說“有激情,有個性,堪稱經典”,但他的同事張斌則代表中央電視臺世界杯報道團向廣大球迷鞠躬道歉,并批評黃健翔“失聲、失態(tài)、失禮、失常”。這一事件最終導致黃健翔從央視黯然離開。由此可見,記者的個性化敘述必須與媒體機構的“話語身份”保持一致,任何與媒體機構“隱含作者”形象不符的個性話語都會面臨被剪裁的危險。

        正因為新聞機構或整個新聞場限制了記者個體的自主性,所以布爾迪厄主張應當著重考察新聞場的結構和運作機制,而不是將記者這一“可見的代理者”作為“替罪羊”來批判:“如果從場域的概念來討論,我們就可以將可見的代理者(按柏拉圖的隱喻,他們是那些被背后的提線控制的木偶,這些提線必須找到)替換成新聞場的結構和在其中運行的機制?!弊鳛椤按碚摺?,記者不過是受操控的“提線木偶”。在新聞生產的研究中,媒體機構或集群視為整體性的“普遍隱含作者”,將新聞文本看作“非個人化”的敘述,顯然更有利于考察新聞機構之間的競爭關系,準確把握新聞業(yè)的生態(tài)。

        三、新聞話語的意識形態(tài):“政治邏輯”與“媒介邏輯”

        羅伯特·霍奇(Robert Hodge)和岡瑟·克雷斯(Gunther Kress)在其合著的《社會符號學》(Social Semiotics)一書中,將由“風格”(style)、“腔調”(accent)和“語法”(grammar)等構成的“元符號”(metasign)體系視作群體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標記:“風格、腔調和語法都指同一廣闊的符號活動現(xiàn)象,即元符號,其功能在于維系一個群體的差異和連貫,并宣示該群體的意識形態(tài)。元符號是關于社會忠誠的系列標志(穩(wěn)定性、群體身份和意識形態(tài)),它滲透在大部分文本之中。”滲透在特定社會文化語境中的一系列“元符號”,彰顯出群體性的主體意識,建構出集體性的自我,傳達出特定群體的意識形態(tài)。在社會符號學研究中,透過這種“元符號”區(qū)隔的群體往往指向階級、民族和性別等宏大范疇。而新聞機構往往是特定群體意識形態(tài)的代言者,不同媒體的話語異質性非常明顯。

        在分析“媒介中的意見與意識形態(tài)”時,梵·迪克指出:“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認知功能是形成特定的群體態(tài)度。……意識形態(tài)的分析應當在抽象的群體層面發(fā)生,而不在個體的認知層面。”記者個體的意見難以從根本上修正群體共享的意識形態(tài),體現(xiàn)群體價值觀的意識形態(tài),這正是新聞機構“普遍隱含作者”的展現(xiàn)。在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語境下,新聞媒體塑造著公眾對社會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和看法,不斷強化其“隱含讀者”的站位。群體意識形態(tài)在媒體與受眾的敘述交流過程中得到反復確證。

        在不同的社會文化體系和社群集團之間,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與沖突在所難免。梵·迪克總結了媒體“兩極化”的意識形態(tài)“自利”策略:“這種兩極化建立在許多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基礎上,即作為正面的自我再現(xiàn)和負面的他者再現(xiàn)。”意識形態(tài)對立的媒體機構為受眾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觀照視角,呈現(xiàn)出迥然有別的世界圖景。在政治敵對的國家之間,在西方民主體制下的執(zhí)政黨與反對黨之間,都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意識形態(tài)對抗的表意策略。

        在對“意識形態(tài)”的符號學分析中,趙毅衡下過一個精簡的定義:“意識形態(tài)即文化的元語言,它是文化活動的評價體系?!币庾R形態(tài)的對立則表現(xiàn)為元語言的沖突。通常來說,出于維護自身“話語身份”的需要,具有黨派色彩的新聞機構,其意識形態(tài)立場較為顯明,其目標受眾也具有類似的政治傾向。比如分屬臺灣藍綠政治陣營的新聞媒體,在重大政治議題上的對立就非常顯著。而標榜客觀中立的媒體則平衡呈現(xiàn)各方意見,試圖避免新聞報道中的政治偏見,傾向于將評價的權力交給受眾。在此過程中,由元語言沖突導致的所謂“評價漩渦”很容易出現(xiàn):“集團主體進行評價活動時,元語言沖突就成為一種相當普遍的現(xiàn)象,可以說,評價漩渦,是意識形態(tài)在文化中起作用時幾乎難以擺脫的悖論?!痹诋敶鐣?,不可避免的元語言沖突成為當代文化表意復雜性的重要表征,它能夠有效解構單一意識形態(tài)體系的霸權,因此自有其重要價值。眾多面目各異的新聞媒體,為受眾呈現(xiàn)出眾聲喧嘩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促進了意見市場的繁榮,也是客觀上為受眾賦權的一種表現(xiàn)。

        在同一社會文化語境下,不同新聞機構共享意識形態(tài)框架,其敘述風格也可能存在鮮明差異。追求差異或區(qū)隔本來是媒體在新聞場域內部進行斗爭的需要,但吊詭的是,媒體間的競爭反而可能導致新聞同質化的后果:“競爭性的斗爭導致它們執(zhí)著于追求相互之間的差異和不同重點等,這沒有使它們相互區(qū)別開來,而是將它們綁在了一起。它們相互偷取頭版故事、社論和話題?!苯洕鷮W家詹姆斯·T.漢密爾頓(James T.Hamilton)透過經濟邏輯考察新聞生產與消費的過程,得出了相似的結論。他用“羊群效應”(herding)來解釋新聞競爭導致多樣性減弱的現(xiàn)象:“如果競爭者數(shù)量的增長增加了從事某一報道的記者數(shù)量,那么最終會產生一種羊群效應,從而降低某一報道的原創(chuàng)性。隨著報道某一事件的記者數(shù)量的增加,某個記者更可能僅僅沿用早前的記者采用的角度與敘事方法進行報道。個體記者面臨這樣的決定:是承擔草創(chuàng)一個報道的成本還是追隨其他記者從事的路徑。……這些羊群效應降低了每個記者去調查并寫出獨特新聞報道的可能。在某種意義上這是高效率的,因為形成報道的固定成本很低?!睗h密爾頓的研究質疑了“更多的新聞意味著更好的新聞”這一被普遍支持的公理。

        某種程度上,新聞同質化的表現(xiàn)是媒體對新聞評價標準趨向一致的反映。新聞機構普遍遵循新聞專業(yè)主義的邏輯,必然會淡化新聞報道的黨派或意識形態(tài)色彩。丹尼爾·C.哈林(Daniel C.Hallin)運用分化理論對此加以闡釋,在他看來,伴隨著新聞業(yè)的自主性提升和專業(yè)化發(fā)展,新聞報道的“政治邏輯”會被“媒介邏輯”所取代:“新聞變成了專業(yè)化的行業(yè),記者在許多重要方面獲得了自主.同時也發(fā)展出了植根于技術培訓和共有的同儕文化(peer culture)獨特的認同。特點鮮明的新聞常規(guī)取代了意識形態(tài)框架新聞報道的指導?!痹诼殬I(yè)倫理的約束下,記者個體始終承受與整個群體保持一致的壓力。這種基于共同的專業(yè)精神和職業(yè)倫理而生成的新聞敘述,其風格趨向一致,最終可能建構出涵蓋更大范圍的“普遍隱含作者”——面目高度近似的新聞界用一個聲音說話。

        在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語境下,常規(guī)化和標準化敘述生成的新聞框架塑造人們對社會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和看法,讓人們對新聞話語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習焉不察。喬納森·比格內爾(Jonathan Bignell)將新聞價值標準視為一種符碼體系,記者依靠共享的專業(yè)性符碼對假定重要的事件加以選擇和報道。新聞事件能夠被納入已有的敘述符碼框架中,才被認證為具有新聞價值:“一個事件具有新聞價值并不僅僅因為事件本身,還因為我們能用已有的敘述符碼對其進行敘述。”經由新聞價值標準過濾和已有敘述符碼再現(xiàn)的報道,其實制造的是一種“自然化”的新聞神話。反常和意外的事件更具有新聞價值,但是這類事件也對社會秩序和意識形態(tài)的穩(wěn)定性帶來沖擊。所以,尤為重要的是,具有穩(wěn)定性的新聞話語消解了具有較高新聞價值的事件對現(xiàn)實所造成的失序威脅?!霸谛侣勗捳Z有其矛盾性的語境下,保持意識形態(tài)的穩(wěn)定性被融人話語的語言建構之中。在所有報道和每期報紙對相同新聞話語的一貫運用中.穩(wěn)定是顯而易見的。……盡管報道的是完全不同的事件,但也還有在報紙報道中不斷重復使用相同敘述形式的穩(wěn)定性?!边@樣,在相對穩(wěn)定的符碼體系運作下,新聞話語的意識形態(tài)邏輯和專業(yè)主義邏輯就巧妙地縫合在了一起。此外,標準化敘述意味著新聞生產與消費過程中人們思維方式的僵化。阿多諾(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對于現(xiàn)代社會以及大眾傳媒中流行的標準化思維提出批判:“現(xiàn)代生活的無數(shù)現(xiàn)象被工業(yè)標準化了,這提升了人的刻板思維。生活本身越是刻板,死板的情感(stereopath)似乎更行得通。人們便認為自己的思維框架得到現(xiàn)實的支撐?,F(xiàn)代大眾傳媒模仿了工業(yè)生產,傳播著刻板思維的完整系統(tǒng)……”新聞機構共享意識形態(tài)框架,采用同樣的常規(guī)報道新聞事件,導致刻板思維的流行,無法建構多元主義的敘述,最終必然傷及社會民主本身。不同的聲音和表達被壓制,最終形塑的必然是“單向度的人”。而且,新聞的常規(guī)化和標準化操作,使得記者創(chuàng)新敘述的自由度降低,窒息了新聞業(yè)的生機,由此造成新聞“麥當勞化”的后果,也讓受眾遠離了新聞。

        四、“小敘事:抵抗常規(guī)與敘述競爭

        新聞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提升了新聞場的自主性,但由此而流行的新聞常規(guī)又可能壓抑記者的個性。作為一種職業(yè)意識形態(tài)(occupationalideology),新聞專業(yè)主義堅守職業(yè)倫理和規(guī)范,強化了新聞的客觀性理念,固然促進了行業(yè)自律,但是某種程度上又設置了規(guī)訓的牢籠.并可能淪為“職業(yè)控制”(occupational control)的話語策略。為了客觀中立、不偏不倚地報道新聞,記者被要求采取一種類似于“零度寫作”的風格,其創(chuàng)作自由勢必受到束縛。事實上,晚近以來,西方學界對新聞專業(yè)主義的質疑和批評日漸增加,其所標榜的客觀性神話一再被解構。約翰·費斯克(JohnFiske)認為,西方新聞的客觀性呈現(xiàn)為“無作者的”聲音,并由此塑造出“非個人”的權威,實質上是統(tǒng)治階層實施“免名”意識形態(tài)策略的體現(xiàn),他甚至斷言:“新聞不可能全面、準確、客觀地反映現(xiàn)實,也不應該試圖這樣做,因為這種做法的唯一作用就是增強新聞的權威性,減少人們與新聞‘爭論、協(xié)商的機會?!崩硐氲男侣剺I(yè)應當是多元主義的,鼓勵差異敘述和異質話語,基于此,對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宏大敘事保持警惕就是非常必要的。

        新聞生產的組織化運作以及新聞業(yè)的專業(yè)化發(fā)展,使得新聞話語趨向制式化和標準化,這淹沒了個體作者的主體性,使之成為一種“非個人化”的“無名”敘述。很多學者都對生成霸權的標準化“大敘事”予以批判,并提出相應的抵抗策略。受利奧塔(Jean-Francois Lvotard)后現(xiàn)代理論的啟發(fā),敘述學家馬克·柯里(Mark Currie)在《后現(xiàn)代敘事理論》(Postmodern Narrative Theory)一書中,圍繞“大敘事”與“小敘事”這一對關鍵詞展開論述,并將后者視為顛覆和解構“標準敘事”霸權的有效策略:“打破標準可以說是向裝模作樣提出全球適應性的大敘事發(fā)起的總攻擊的一部分?!瓟⑹虏]有消失,它已按利奧塔的區(qū)分變成了大敘事與小敘事兩極,前者大而無當,后者小而美;前者是關于元敘事的幻覺,后者則是一種攻擊的形式?!蓖癸@差異和多樣性的“小敘事”,賦予眾多個體以征服標準化敘述的權力,為抵抗大眾傳媒同質化的刻板思維提供了可能性。

        伴隨著新媒介技術的發(fā)展,“融合文化”時代已經到來,普通受眾參與到新聞生產進程中,公民記者應運而生,傳統(tǒng)新聞業(yè)固守的邊界面臨消解。作為“窄幅文化”的新聞,獲得了越來越多“寬幅操作”的可能,“泛虛構敘述”與“泛記者敘述”對傳統(tǒng)新聞業(yè)造成極大沖擊。套用米歇爾·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和亨利·詹金斯(HenryJenkins)關于“文本盜獵”的概念,投身于抵抗實踐的受眾可以被視為新聞的“游獵者”。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受眾借重“異己”文本,對主流媒體的新聞文本進行挪用、拼貼和戲仿,生成大量具有“雜交”性質的敘述文本。這是對媒體機構新聞話語進行解碼和意義再生產的產物,其中很多都旨在解構新聞機構的權威聲音,最終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形成眾聲喧嘩的話語景觀。詹姆斯·費倫(James Phelan)認為敘述之間的競爭是敘述的本質特征:“我將提出敘事轉向中的再次轉向概念,即:將對個體敘事的分析置于一個更大的、通常是隱含的多種敘事選擇的競爭中。”在新聞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新聞機構始終面臨敘述競爭的壓力,這種壓力來自其他媒體和自主權得到提升的受眾。相對而言,不受限制的受眾敘述更彰顯異質性?!白鳛橐环N文化實踐的符號沖突,體現(xiàn)了網(wǎng)民與主導意識形態(tài)對意義及符碼連接的‘領導權的爭奪,具有抵抗的一面;同時,這也是網(wǎng)民以另類的方式與主導話語進行對話與協(xié)商的嘗試,體現(xiàn)網(wǎng)絡符號沖突的雙重意涵?!痹谏鐣枌W的視域下,文本的意義并非固定不變,而是在符號流通和斗爭中動態(tài)實現(xiàn)的。新聞機構固然在新聞話語的編碼中設法傳達某種意識形態(tài),但受眾未必會解讀出媒體所期待的意義。在主體間的符號活動體系中,受眾是重要的一環(huán),他們對媒體敘述持有或順從或抵抗的不同解碼方式.最終建構出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解釋社群。

        此外,大數(shù)據(jù)、傳感器技術、虛擬現(xiàn)實與增強現(xiàn)實、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在業(yè)界都得到了及時應用,產生了諸如“數(shù)據(jù)新聞”“傳感器新聞”“VR新聞”和“新聞機器人”等新鮮創(chuàng)意,為創(chuàng)新新聞敘述、推動新聞業(yè)變革注入了生機。這些融合了新科技因素的實踐拓展了新聞業(yè)的版圖,也創(chuàng)設出與傳統(tǒng)新聞截然不同的異質性敘述。

        技術變革刷新了新聞生產與消費的生態(tài).新聞的邊界不斷向外位移,各種“野生”的新聞文本大量涌現(xiàn),對所謂標準化的新聞體裁構成挑戰(zhàn)。體裁被認為是進行思想控制的重要表意規(guī)則,也是社會符號學的重要范疇:“體裁規(guī)則是思想控制體系的范例,也是思想控制體系得以運作和傳達的主要途徑。和文本范疇一樣,體裁是對符號形式具有的社會屬性的界分?!迸c傳統(tǒng)體裁面目迥異的各種新聞敘述,透過文體革新進行反抗,或許可以視為所謂的“小敘事”。

        筆者曾以“標出性”理論考察當代新聞文化:“不同類型的新聞文本分布在所謂‘大報和‘小報構成的光譜區(qū)間,分別對應于新聞業(yè)的‘正項、‘中項和‘異項,并形成了不同的新聞觀以及敘述慣例?!睋Q個視角來看,“大敘事”與“小敘事”或許也可以被視為非標出項與標出項的對立。追求差異化和多樣性,可以倚重標出項的作用。在新媒體語境下,傳統(tǒng)新聞媒體受到極大沖擊,年輕世代的新聞消費日益趨向“間接化”與“娛樂化”,“小敘事”顯然更受青睞。在來勢洶洶的“小敘事”的沖擊之下,新聞業(yè)甚至可能面臨“標出項翻轉”的危機。

        雖然倡導新聞業(yè)的多樣性屬于“政治正確”,但卻從未真正實現(xiàn)。以美國新聞業(yè)的狀況為例,“美國每家正規(guī)的媒體公司都支持員工構成和內容報道方面的多樣性。但它們大部分也承認,盡管多樣性目標的提出由來已久卻一直沒有實現(xiàn),并且未來仍會是一個遙遠的夢想”。支持新聞多樣性的人士主要是從推動民主化進程來立論的。事實上,這對于彰顯新聞敘述的話語個性來說,也是尤為重要的?;诖耍恍W者不斷發(fā)出關于新聞多樣性的呼吁:“如果新聞業(yè)充分分散化,觀點充分多樣;如果新聞記者來自各行各業(yè)并促成不同意見的交流;如果新聞業(yè)在保證新聞的多樣性和變化上形成制度性的自我批評——一句話,如果新聞業(yè)是一個多元主義的機構,那么新聞自主可能不僅對新聞記者有好處(他們自然珍惜他們寫自己喜歡寫的東西的自由),而且對民主社會也有好處?!睆挠浾叩绞鼙姟纳a到消費、從內容到表達,新聞業(yè)的多樣性包括多個層面:新聞從業(yè)者的族群和性別構成、新聞價值標準和議程設置、新聞機構之間的敘述競爭、新聞消費的不同需求、受眾參與新聞生產等等。支持各個維度的新聞多樣性,才能有效改善新聞業(yè)的生態(tài),扭轉新聞作為“無名”的敘述的格局。

        五、“強編碼”與“弱編碼”:新聞敘述編碼的兩種路徑

        遵奉“客觀性原則”為金科玉律的當代新聞業(yè),以“倒金字塔”的敘述結構作為標準的報道模式。遵從這套編碼慣例的新聞媒體,最終提供給讀者的新聞報道必然是千篇一律的。在那些把客觀公正報道事實作為職業(yè)倫理的記者看來,新聞的“非個人化表達”可以確保新聞報道超脫情感和偏見。根據(jù)這種邏輯來看,新聞的表意與解釋屬于實用性的“強編碼”:新聞的編碼和解碼嚴絲合縫地對應,避免出現(xiàn)誤導與歧見。這種符號表意和解釋都趨向固定的信息傳播過程,是符合符號傳達理想的。但是,這套編碼規(guī)則也時常遭受挑戰(zhàn):“倒金字塔結構報道的原始形態(tài),包含5W和1H的新聞基本要素,并按照重要性依次遞減的順序來組織信息,為公眾客觀地呈現(xiàn)事實。這種寫作風格經常被批評為冷淡而沒有人情味,也有人認為它使事實模糊不清?!边@種意見分歧表明,新聞業(yè)并非鐵板一塊,變革新聞業(yè)的觀念和實踐推動了新聞敘述風格的多元化。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新新聞主義吹響了“敘述轉向”的號角,文學手法被大膽征用,新聞敘述的面目為之一新。此外,鼓吹式新聞學(advocacy iournalism)、調查性報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服務式新聞(serviceiournalism)、精確新聞學(precision iournalism)和公民新聞(civic iournalism)等新聞報道樣式相繼涌現(xiàn),為新聞敘述風格的多樣化做出了嘗試。

        尋求變革和創(chuàng)新的新聞運動沖擊了客觀性原則,為重新思考新聞的定義、功能和編碼方式提供了有益啟示。比如,新新聞主義運動借鑒文學技法的開創(chuàng)性實踐,為情感、審美和主觀性表達創(chuàng)設了空間,使得新聞與文學藝術的界線趨于消解,彰顯出鮮明的個性特色。被譽為“新新聞主義之父”的湯姆·沃爾夫理直氣壯地宣稱:“我們所展示的是主觀事實,它的確比傳統(tǒng)的報道更為客觀?!边@些觀念和實踐極大地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新聞“客觀性”的底線,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新聞標準化敘述的神話。伴隨著新聞娛樂化的發(fā)展與軟新聞的盛行,以及“慢新聞”實踐的出現(xiàn),新聞報道的人情味和審美性顯著增強。

        與“強編碼”的硬新聞相比.這種大眾化新聞的編碼方式更接近小說或戲劇等虛構文藝作品,即遵循“弱編碼”的路徑:“在文化/藝術中,絕大部分符碼,沒有那樣清晰整齊,甚至不能肯定符碼如密碼本那樣先于文本存在。文化藝術符號文本屬于弱編碼,發(fā)送者的編碼就不可能強制,而接收者對符號信息的解釋,一方面享受很大的機動余地,另一方面也苦于沒有證據(jù)說明他的解釋肯定正確。”雖然面臨很多來自學界和業(yè)界精英人士的批判和質疑,但對于大眾來說,新聞的功能并非定于一途,“弱編碼”的新聞也有其存在的價值。赫伯特·甘斯倡議建構“多視角的新聞”(muhiperspectival news),以打破被壟斷的新聞生產。在他看來,大眾新聞(popular news)有害論是值得推敲的論述:“那種對普羅受眾不接觸專家新聞的譴責,無異于威廉·懷恩(William Ryan)所謂的‘責備受害者(blaming the victim)這種做法的另外一個版本。此外,這一譴責讓人想起當年高雅文化的捍衛(wèi)者加諸于大眾娛樂與文化之上的類似指責?!庇墒怯^之,大眾新聞其實也是大眾文化的一種,是普羅大眾文化消費自主性的體現(xiàn)。

        對于“弱編碼”的新聞敘述.大眾會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接收和解碼方式:不把它當作監(jiān)測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實用信息加以認知,而是將之視為封閉自足的娛樂文本。由此一來,“強編碼”與“弱編碼”新聞的功能就產生了明顯分野:前者更多地指向現(xiàn)實認知,而后者則訴諸人的情感與審美。在班尼特看來,新聞的這種“娛樂和逃避”功能并非都是負面的,至少在受眾宣泄情感和調節(jié)心理方面是可取的:“大多數(shù)新聞報道能讓我們暫時逃避現(xiàn)實世界,走進由痛苦、悲劇、道德教化、危機、懸疑、危險以及偶爾的異想天開組成的新聞世界中?!眠@種方式,新聞的逃避和娛樂功能為人們進行重要的社會和心理調整鋪平了道路?!毙枰赋龅氖牵叭蹙幋a”新聞雖然主要聚焦那些富有人情味的故事,并通過戲劇化的文學手法加以呈現(xiàn),但它依然是紀實敘述的文本,依然會面臨新聞客觀性和真實性的拷問。按照赫伯特·甘斯的說法,部分受眾可以通過“打折扣”的方式避免大眾新聞帶來的“再現(xiàn)偏差”問題,保護自己免受媒體夸大其實做法的影響。新聞的這種紀實屬性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受眾情感投入和共鳴的程度。這是“弱編碼”新聞區(qū)別于虛構性文學藝術的關鍵所在。

        換個視角來看.“強編碼”新聞和“弱編碼”新聞恰好可以對應于新聞業(yè)歷史中的“信息模式”與“故事模式”,二者不能互相取代,也無須互相取代。對于受眾來說,參差多態(tài)的新聞業(yè)才是真正有益的。“弱編碼”的新聞生成了更具個性化的敘述文本,消解了“強編碼”新聞的標準化敘述霸權,有效地拓展了新聞的功能,值得給予更多正面的論述。

        六、結語

        對于新聞和歷史這種以探尋事實真相為己任的紀實文類來說,富有個性的“私化”敘述并非洪水猛獸,它開啟了一個敘述競爭的場域,為事實的再現(xiàn)建構了一個具有詩性意味的觀照角度,以多元的視角、豐富的樣式和創(chuàng)新的表達,呈現(xiàn)事實的復雜面向,從不同維度提供受眾接近真相的可能。事實上,歷史學領域的相關探討也確證了這樣的結論。在史學范式的后現(xiàn)代轉換過程中,史學領域上演了“去學科化”的變革,歷史學家“普泛和學科化”的主體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個體化的自我。史學的這一后現(xiàn)代轉折被弗蘭克·安克斯密特(Franklin Rudolf Ankersmit)稱作過去的“私化”(the“privatization”of the past):“歷史領域的‘民主化或‘私化已然展開,從而,不再存在單一或自足的學科中心.所有關于過去的知識均由它組織安排。我們與過去的關系已經變得‘私人化了,意即歷史首先是史家個體的作品,而不再是集合的體制化史學主體的產物?!盻26]消解了宏大敘述的后現(xiàn)代歷史,越來越趨于“碎片化”(fragmen-tation)。當代西方史學中流行的微觀史、心態(tài)史和日常生活史,都反映了這一轉變。歷史學家個體的見證或經驗,對于歷史敘述或表現(xiàn)尤為可貴。

        通過徹底剔除新聞記者或歷史學家的主體性來實現(xiàn)新聞或歷史書寫的客觀可靠,注定是徒勞的,因為每一個新聞記者和歷史學家總是透過自己的獨特視角來檢視新聞現(xiàn)場和歷史材料,從而不可避免地將主觀精神融入其中。這些多元的話語并非自說白話,而是建構了一種主體間性的解釋。意義的增殖賦予這些紀實話語更繁復、更多面向的真實,眾聲喧嘩、互相競爭的敘述或表現(xiàn),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深入思考和探討的空間,新聞或歷史的客觀性將建立在主體間性的基礎之上。

        猜你喜歡
        符號學意識形態(tài)
        符號學家重返音樂史
        伊格爾頓意識形態(tài)理論存在合理性解析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2:55:21
        意識形態(tài)、文藝、宣傳與百姓生活
        聲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43:37
        文化軟實力發(fā)展與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28:18
        二胎題材電視劇的多維解讀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49:13
        新聞話語分析與意識形態(tài)
        西方涉華紀錄片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與展現(xiàn)
        電影文學(2016年9期)2016-05-17 12:03:36
        基于符號學的文化衍生產品設計
        符號學理論初探
        學習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2
        符號學的得與失——從文本理論談起
        亚洲日韩av无码中文字幕美国| 91网站在线看| 美女啪啪国产| 亚洲嫩草影院久久精品| 麻豆成年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丰满人妻被两个按摩师|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国产妇女乱一性一交| 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9|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视频| 潮喷失禁大喷水aⅴ无码| 久久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欧美老熟妇又粗又大| 亚洲二区三区四区太九|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水野优香中文字幕av网站| 欧美一性一乱一交一视频| 精品国产网红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 | 亚洲日韩激情无码一区| 人妻无码人妻有码中文字幕| 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免费| 亚洲伊人免费综合网站| 少妇高潮呻吟求饶视频网站| 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 真实国产老熟女粗口对白| 久久6国产| 亚洲影院在线观看av| 亚洲男女内射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 日韩免费小视频| 蜜臀一区二区av天堂|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一无码| 亚洲男人的天堂色偷偷| 亚洲av日韩av女同同性| 久久亚洲sm情趣捆绑调教| 青青草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大片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