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彩霞
摘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興起,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全面把握和深入分析新媒體時代的特征及其影響,分析在新媒體時代的沖擊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
一、新媒體的概念及其主要影響
(一)新媒體的概念
“新媒體”的提出是隨著近年來互聯(lián)網、手機、數(shù)字電視等新興媒介的興起,而對其的統(tǒng)稱。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的,傳統(tǒng)媒體是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介。
新媒體也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的發(fā)展階段。初期的互聯(lián)網技術主要支持用戶通過瀏覽器獲取信息,用戶的參與性較弱。而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越來越成熟,人們對媒體的利用到了更高級的階段。用戶的交互作用加強,人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更大程度的發(fā)揮一一用戶既是網站內容的瀏覽者,也是網站內容的制造者。
新媒體改變了長期以來傳統(tǒng)媒體由上而下傳播新聞給受者的單向模式,而是尊重每一個獨立個體的自由表達,這讓社會信息的表達和傳播更準確,生命變得更有效率,也有利于社會管理者信息的獲取和管理。我們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從中受益,反之又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因此新媒體是社會發(fā)展的推動劑,而社會的發(fā)展又促進新媒體的進步,新媒體與社會發(fā)展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尤其受到年輕一代的歡迎。
(二)新媒體的特征
1.傳播內容海量化。新媒體的形式主要有各類網站、網絡論壇社區(qū)、博客、微博,還包括QQ、微信在內的即時通信(IM)。而且隨著網絡技術服務的不斷升級和手機網絡信息存儲量的增多,實現(xiàn)了信息發(fā)布渠道的多樣化、內容的海量化。但海量的碎片化信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真?zhèn)坞y辨,也導致互聯(lián)網的“去中心化”趨勢。
2.傳播形式個性化。網絡用戶能夠充分展示個性,并且自主選擇所需信息,自主選擇發(fā)布內容,使來自每個用戶的信息更加真實、準確。
3.傳播速度迅捷化。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的推廣和進步,手機媒體應用已經逐漸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的延時性,手機媒體實現(xiàn)了人與媒體的實時鏈接,傳輸速度快,用戶體驗感得到極大提升。
(三)新媒體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
中國是個多民族團結統(tǒng)一的大家庭,中央對地方的一呼百應,以及經濟上統(tǒng)一的宏觀調控,讓新中國自成立以來經歷了高速穩(wěn)定的發(fā)展,短短幾十年,從一窮二白躍升到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發(fā)展速度居世界第一位。世界越來越關注中國,某些西方國家對中國華夏文明的研究甚至超越我們本國人民,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越來越被西方國家認同,我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顯著提升。
輿論媒體近兩年也多有對中國的贊美之聲,青年大學生近兩年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顯著提升,愛國之情高漲,對一些詆毀、污蔑、分裂我們國家的事件、思潮抵制能力增強。
今年年初爆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對我國的又一大考驗,國外一些反動勢力開始借機炒作,想方設法制約中國發(fā)展。國家多個政府部門已經快速聯(lián)動,人民也紛紛以各種形式助力阻擊,青年大學生也要與全國人民一道,齊心協(xié)力,抗擊疫情,霧霾終將散去,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止中國和中國人民前進的步伐!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
大學生群體追趕潮流,渴望自我表達,自我實現(xiàn),是新媒體時代的重要角色。大學生用移動終端獲取知識、生活信息、時事新聞、交流互動已成為常態(tài)。新媒體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最貼心的工具和伙伴。
5G時代悄然而至,我國的5G信息技術已進入到測試應用階段,前景一片大好。5G對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5G讓信息的傳輸更快,更逼真,“信息隨心至,萬物觸手及”,5G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幸福感倍增。
新時代帶來新的機遇,在這個萬物互連的時代,大學生更可以做真實的自我,發(fā)掘自身的最大潛能,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自我價值。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
從宏觀角度看,當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各種社會思潮的交流論戰(zhàn)及網絡環(huán)境中各種信息的對抗更加頻繁,增加了人們辨識的難度。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又處于不成熟和不穩(wěn)定時期,在一個價值觀念多元化的社會中,如果缺失了被大學生群體所認同的核心價值觀,后果是堪憂的。
三、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策略
(一)加強歷史教育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上下五千年,是世界上現(xiàn)存文明歷史最長的國家。炎黃子孫在長江黃河的哺育下,用勤勞的雙手筑起了中華民族的大廈,薪火相傳。中國歷史上產生過蔡倫紙,有過薄如翼翅的長沙馬王堆絲帕,還有都江堰和京杭大運河,有過秦兵馬俑和唐三彩,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和火藥、指南針、針灸、煉丹術,精耕細作的小農生產長久居世界前列。在思想文化方面有《易經》《詩經》《楚辭》《道德經》《論語》及諸子百家,有唐詩宋詞。中國古代在天文歷法、數(shù)學、農學、醫(yī)學、地理學等眾多科技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對世界歷史都做出了卓越貢獻。
中華文明經久而不衰,源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優(yōu)秀品質:尊老愛幼、助人為樂、忠孝仁義、信禮智勇、吃苦耐勞等。大學生學習和繼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通過歷史教育,大學生能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歷史是一面鏡子,照見自己,照見未來,沒有歷史的民族是不穩(wěn)固的,對歷史視而不見是幼稚的、脆弱的。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是我們堅強的后盾,新時代,我們厚積薄發(fā),中華民族一定會重新崛起,再現(xiàn)東方的文明大國。
(二)加強紅色教育
到了近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經歷艱苦奮戰(zhàn),打破了國民黨的封鎖,擊敗了日本法西斯,最終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的建立來之不易,中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是無數(shù)革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年輕一代更應傳承老一輩革命者的精神,接過老一輩手中的旗幟,守護好我們來之不易的家園;多學本領,用科技文化知識武裝自己,建設我們的家園;少年強則中國強,新中國建國七十年以來,砥礪奮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要認清差距,強國的重擔落在年輕一代的肩上,大學生作為年輕一代的中堅力量,應當心有大國,努力奮斗,不負青春。
大學生一代物質生活已相對豐富,加之網絡上浮躁的風氣,不少學生重攀比,重物質,輕學習,紅色教育有助于制止歪風邪氣,把學生的心思拉回到正確軌道上來。
大學生群體正值血氣方剛的年紀,英雄主義教育更易引起他們的共鳴,英雄輩出的紅色教育恰逢其時,在這個階段形成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往往對他們的一生都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很多高校建立了校園紅色網站,收到了不錯的效果。紅色教育的其他形式還有唱紅歌、英雄人物訪談、革命題材電影、革命歷史展覽等。
高舉紅色旗幟,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
(三)倡導學生多看書的習慣
雖然計算機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人們獲取知識更加精準快捷,但弊端也很明顯,知識也變得“速食”,人們變得更加功利,更加浮躁,這對尚處于沒什么知識積累階段的大學生非常不利,好比正處于發(fā)育期長身體的年輕人,整天吃速食面,難免營養(yǎng)不良,消化不好。知識不能速食,求知從來都沒有捷徑,知識的原始積累一定得是系統(tǒng)性的,大量的、系統(tǒng)地閱讀,一定得是紙質書,而不是電子書,才能修養(yǎng)心性,牢牢筑起年輕人心理精神的根基。
高校圖書館是難得的知識匯聚的地方,各類思潮在這里碰撞,智慧在這里凝結,采百家之長,而不是網絡上碎片化的信息,才能獲得充足的營養(yǎng)。大學生一定要利用好圖書館的資源,“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有多讀書,你才能變得更強壯,各類的論調也才不會那么容易影響到你,你才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才能破解謎團,沖破青春的迷茫,找到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