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海榮 高琳
摘? 要:關公文化具有世界性,其文化價值影響深遠。關公文化的價值精髓“忠義仁勇”精神蘊含著獨特而豐富的德育功能。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挑戰(zhàn)與時代需求,解析了關公文化在信仰、誠信、擔當和仁愛等方面的德育價值,認為關公文化具有塑造大學生價值觀,構建文化自信,創(chuàng)新發(fā)展課程思政化和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價值功能。為此,提出了加強關公文化學術深入研究,改變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傳統(tǒng)觀念,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形式與手段,豐富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等融入關公文化價值功能的新路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關公文化;文化價值;融入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06-0168-03
Abstract: Guan Gong culture is universal and its cultural value has a profound impact. The spirit of Guan Gong's value, "loyalty, righteousness, benevolence, bravery" contains unique and rich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s. Facing the new challenges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univer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ral education value of Guan Gong culture in terms of belief, honesty, responsibility and benevolence. It believes that Guan Gong culture has the function of shaping college student values, build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innovating curriculum and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 humanities literacy. At las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way to strengthen the academic study of Guan Gong culture,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the teaching form and mea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nrich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an Gong culture; cultural value; integration path
一、問題的提出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立德樹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要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教育教學?!盵1]隨后,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意見》指出,深入闡發(fā)文化精髓,深刻闡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發(fā)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豐厚滋養(yǎng),深刻闡明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實踐之需,圍繞立德樹人,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領域。[2]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新時代新形勢下要在加強品德修養(yǎng)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3]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這既是立德樹人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客觀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趨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研究熱點?,F有文獻主要討論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價值、關系及應用。魏媛媛(2010)指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念集中在對真、善、美的追求上,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和發(fā)展保障[4],是加強核心價值觀和增長才識的有效方式[5]。張?zhí)N(2018)認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提升、行為改善和核心價值觀形成具有精神引領與價值導航作用[6]。汪琴(2012)論述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認為二者具有良性互動關系[7]。宋玉艷(2018)分析了高校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應用存在的問題,并從學生、學校、教師和國家層面提出了針對性政策建議[8]。還有文獻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進行了分析,如吳芮凌(2016)認為通過通識教育、網絡傳播、示范引領和弘揚核心價值觀等路徑,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9]?,F有文獻從多方面對傳統(tǒng)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及價值等進行了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但僅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總體層面進行了分析,忽略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多樣性與差異性。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結合具體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和高校的特點進行分析,才能提出有效的結合路徑,既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新途徑,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提供了價值領航。
關公文化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一,其蘊含的“忠義仁勇”精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結晶,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信仰與信念支撐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學者的關注,紛紛從關公文化的倫理道德、倫理精神及關公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等方面進行了討論[10-12]。然而,鮮有文獻對關公的“忠義仁勇”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進行研究。因此,深度挖掘關公“忠義仁勇”的政治價值,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功能,不僅是對關公文化價值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一大突破,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踐發(fā)展的一次創(chuàng)新。
二、關公文化價值精髓
關公文化經歷千年的演化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內涵極其豐富,但其文化價值精髓凝聚為“忠義仁勇”。具體體現為忠誠、誠實、守信、正直和友愛的德育文化價值。
(一)“忠、勇”的德育文化價值
“忠”儒學中的重要理念,關公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大,關公的忠是對以漢獻帝和劉皇叔為代表的漢王朝一統(tǒng)天下的忠,也是對自己一生追求事業(yè)的永不放棄。《三國志》中關羽義不降曹、千里走單騎等都是關羽忠于王朝,忠于他人的典型表現?!坝隆比鍖W的倫理概念,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具有智慧性的果斷勇敢。單刀赴會、刮骨療傷就是關羽智勇的體現,后世對關羽“勇”的崇拜實際上是對智者之用的膜拜,而非一般的勇敢者。
(二)“義”的德育文化價值
“義”在墨家思想中是倫理道德的最高準則。在儒家中強調忠義、孝義,尤其在宋代結義受到推崇,它突破了傳統(tǒng)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宗親制度,志同道合就能結為異姓兄弟姐妹,突出平等相交、光明磊落和同志間的義氣。桃園三結義和夜讀春秋就是關羽“義”的真實寫照。這種同心合志和不敢違背結拜及匡扶漢室諾言的講誠信大義得到社會各階層的普遍認可。
(三)“仁”的德育文化價值
“仁”是儒家中內省與外在行為相統(tǒng)一的重要道德思想。不僅要有仁愛、仁厚、慈愛之心,其外在行為也需與之相呼應。關羽忠實踐行了儒家“仁”的精神。關羽公平正直,善待士兵和百姓,主政荊州期間,廣施仁德,保境安民。華容道釋曹中也是關羽“仁”的重要體現。曹操的謀臣程昱曾贊譽:“云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13]。關羽的“仁”對教化與規(guī)范人們的道德心理與道德行為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三、關公文化價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關公文化進課堂是塑造大學生價值觀與構建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指出,“培養(yǎng)什么人,為誰培養(yǎng)”是教育系統(tǒng)要解決的根本性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就是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為誰培養(yǎng)”這一根本問題,即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成為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和建設者。關公文化的“忠義仁勇”價值不僅體現了關公以國家利益為重,舍棄小我,為追求這種歷史使命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無憾的壯烈情懷,也展現了關公重德、重義,輕利、無畏的高尚品格。大學生擔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為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就需要有德的、敢于擔當的大學生。通過關公文化價值的教育與學習,深刻認識到關公文化的精髓與當代價值,能更好地塑造大學生的“三觀”,加強培養(yǎng)大學生厚重的愛國情懷、強烈的社會責任和勇于擔當的精神,推動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為誰培養(yǎng)”這一根本問題。同時,在了解和學習關公文化中,真正認識到以關公文化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與深遠價值,減少外來文化盲目崇拜,樹立文化自信。
(二)關公文化進課堂是創(chuàng)新發(fā)展課程思政化的重要趨勢
課堂不僅是教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主陣地。如何利用好和守護好這一教育核心場所,無論是對思想政治課,還是對非思想政治課都至關重要。課程思政化已是高校教育發(fā)展的重要趨勢與迫切需求,特別是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教育主體和教育手段的新變化,使得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環(huán)境日益復雜化,面臨諸多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教育方式難以再適應新變化與新要求。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座談會上要求,加強與改進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教學,充分發(fā)揮非思想政治課的育人功能,促使課程思政化,形成育人共同體,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關公文化進入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為思想政治課教育注入了新活力和新內容,增強了課程教學的生動性與內涵,改善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傳統(tǒng)認識,提高了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與熱情,在教育中培育了信仰精神和塑造了人格,也使關公文化的價值精髓深入人心和煥發(fā)新的生命力。
(三)關公文化進課堂是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舉措
受科技工具主義和就業(yè)壓力的影響,教育功利化和技術性的非理性傾向突出,致使專業(yè)不斷細化,過分強調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一方面造成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不斷割裂,學科間的不理解與相互輕視的價值性背離已逐漸出現,另一方面弱化了各學科專業(yè)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尤其是理工科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人文學科思維缺失比較突出。關公文化進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后,在學習和掌握專業(yè)知識過程中,加強了思想政治的全方位與全過程教育,培育了大學生深厚的家國忠誠情懷,厚德載物的仁者心懷及智慧勇敢的進取精神,能深刻理解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也提升了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也充分認識到各學科都是通融的,對人類認識的提升和自然的探索是不可或缺的,積極推動“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育人根本目標的實現。
四、關公文化價值精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徑
(一)學術上加強關公文化深入研究,進一步創(chuàng)新發(fā)展關公文化的德育價值
正如前述,關公文化價值的精髓是“忠義仁勇”。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進一步的解讀“忠義仁勇”的內涵,豐富關公文化的價值內容。尤其是深入分析關公文化價值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關系,揭示新時代關公文化價值精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機制,不斷完善關公文化的理論體系建構是學術界的重要命題。通過舉辦關公文化研討會,發(fā)布關公文化課題,關公歷史遺跡考察等活動,不斷增強關公文化價值的生命力與實踐性,進一步創(chuàng)新發(fā)展關公文化的德育價值及其如何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
(二)改變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傳統(tǒng)觀念,大力提倡關公文化價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門與教學單位要積極倡導關公文化價值精髓,將其作為提升大學生日常道德與行為的基本準則。改變過去單一的規(guī)范學生道德與行為的獎罰教育模式,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關公文化價值精髓及當代的重要意義。在了解與學習關公文化過程中,自覺將“忠義仁勇”作為自己內在道德和外在行為的基本準則。有助于大學生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也可強化大學生勇于擔當和誠實守信觀的培養(yǎng)。同時也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減少人際交往的功利性和不講誠信,未來將為社會輸入一股風清氣正之氣,為社會和諧發(fā)展貢獻保障力量。
(三)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形式與手段,強化關公文化價值的德育教育功能
結合關公文化特點與內涵,積極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形式與手段,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內容模塊化,細化為愛國觀、信仰觀、人生觀、理想觀、道德觀、法律觀等,每一部分通過視頻、人物典型事跡分析、課堂討論等,加強與包括關公文化在內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內容與形式,最終形成層次分明、內容互補、形式多樣、目標一致和相益得彰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體系。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形式與手段的改革,深入挖掘和彰顯關公文化價值的德育功能和時代價值,真正落實習總書記所講的努力用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育人的要求,也為包括關公文化在內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真正將思想政治育人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育人充分結合起來了,滿足了時代需求。
(四)豐富通識教育課程模塊,開設關公文化選修課與系列講座,加強關公文化學習力度
在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進一步豐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課程設置,如可單設關公文化概論專題課程及相應學分,既可作為各學科專業(yè)的通識教育選修課,也可開設為全校公共選修課,讓關公文化真正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大學生心里。此外,邀請關公文化研究學者進學校開展系列關公文化主題講座,講授和宣傳全球視野中關公文化的研究進展和學習及宣傳態(tài)勢,營造學習和研究關公文化的學習氛圍,加強大學生對關公文化價值的認識和學習力度。
(五)校園文化建設融入關公文化,創(chuàng)造與烘托關公文化的學習與傳播氛圍
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重要陣地。校園文化主要包括校園環(huán)境、第二課堂和校園傳媒。因此,關公文化要圍繞這3方面開展。對于校園環(huán)境而言,涉及校園內每一個角度,如教學空間、宿舍空間、餐飲空間和其它空間等。高??稍谶@些空間內通過著名人物介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專欄等形式宣傳關公文化價值精髓,讓學生時刻感受到關公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對其進行熏陶與影響。對于第二課堂而言,在第二課堂中要融入關公文化系列主題活動,如關公文化價值辯論賽、關公文化旅游線路設計、關公文化價值評論等,有條件的高校還可利用假期帶領學生去拜謁關公。通過這些活動一方面提高了第二課堂內容的生動性與豐富性,另一方面增強了大學生研究包括關公文化在內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與關注,從而懂得、珍惜、銘記和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偉大而又深厚的精神與價值。對于校園傳媒而言,充分利用校園廣播、校園手抄報和校園文化網站、校園論壇等網絡平臺,通過文字、圖片與視頻等資料載體,積極宣傳關公事跡、關公文化研究成果、關公文化主題活動等的推送,讓大學生突破時空限制,及時方便地了解、學習和認識關公文化的偉大精神內涵。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8-09-10/doc-ihiycyfw5459765.shtml.
[4]魏媛媛,杜瑞平.傳統(tǒng)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狀及其價值實現[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0,22(5):75-77.
[5]楊建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游學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8,28(5):67-71.
[6]張?zhí)N.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路徑[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8,34(3):112-115+148.
[7]汪琴.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南昌大學,2012.
[8]宋玉艷.民族地區(qū)高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8.
[9]吳芮凌.淺析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融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4):70-71.
[10]師振坤.論關公文化的倫理精神及其意義[D].山西大學,2009.
[11]衛(wèi)建龍.關公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影響分析[J].黑龍江史志,2013(17):300.
[12]李雪芬,鄧小輝.關公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探究[J].傳承,2015(1):138-139.
[13]趙波.關公“忠、義、仁、勇”精神與中華“大一統(tǒng)”思想[J].運城學院學報,2007,25(6):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