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茹
【摘要】教育應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本文以科學分層教學理念為指導,針對不同學生的數學基礎和思維能力,制訂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此打造高效率的數學教學課堂,最終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fā)展。
【關鍵詞】科學;分層教學;數學;高效課堂
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育應面向每一位學生,幫助他們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不同層次的學生也應在數學領域獲得不同的發(fā)展。這既是打造數學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提升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有效方式。以下將從科學分層教學方面,對打造高效的初中數學教學課堂進行初步探究。
一、實施數學分層教學的理論依據和現實依據
學生作為一個群體,存在著個體差異:一是智力差異。不同的學生在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強、記憶力、推理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二是基礎知識的差異。主要表現為兩極分化嚴重,有些學生基礎扎實,在學習中擅長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有些學生基礎薄弱,遲遲無法進入學習狀態(tài);三是學習品質差異。有的學生善用學習方法,學起來游刃有余;有的學生缺乏好的學習習慣,學起數學來非常吃力;還有部分學生甚至對數學學習喪失信心。面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課堂教學常常遭遇這樣的尷尬:要求太高,學困生“吃不消”,要求太低,優(yōu)生“吃不飽”。
而分層教學,就是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教育的表現,可以很好地解決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學尷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現有的基礎知識水平和后發(fā)力,將學生分組分層,然后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策略,以此指導學生更好的學習,最終實現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好的發(fā)展。
二、實施數學分層教學的目標和現實意義
實行數學分層教學,有助于幫助學困生的進步。據走訪調查發(fā)現,大多數學學困生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缺乏學習的興趣和自信。而在分層教學中,教師會為學困生提供充分的學習空間和機會,幫助他們重拾學習信心的同時激發(fā)更多的學習潛能,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以及收獲成功的喜悅。另外,由分層教學帶來的分層學習,讓學生之間形成一種競爭,如學習個體間的比較,不同層次之間的轉換。競爭會讓學生產生一定的心理沖擊,只要教師通過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正確對待競爭,并將其轉化成正面動力,將有助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社會觀,為以后適應社會的需要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實施數學分層教學的策略和途徑
(一)摸清學情,據學生基礎知識水平差異將學生準確劃分階梯層次
摸清學情是教師實施分層教學的前提。通過新學年的摸底測試先了解學生基礎知識水平;然后從認知水平、智力水平、課堂表現、作業(yè)完成程度以及心理素質等方面預判學生的可塑性;最后再結合學生的學習表現、學習成績、自主學習能力等因素,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扎實、接受能力強、可塑性強的學生為 a 層;基礎知識處于中等水平、主動性偏下、可塑性中等強度的學生為b層;基礎知識較弱,接受能力偏下、可塑性偏下的學生為c層。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整體學生的心理感受,b層學生的占比要超過其他兩個層次的學生,占整體學生的半數以上為宜。
層次的劃分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成績得到發(fā)展的同時,也能找到自己的愛好,發(fā)揮學生個性特長。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的同時,要避免給學生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負擔,要讓他們能夠自然舒適地進入相應的層次。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根據學生成績的變化進行調整,最終的目標是c層的學生力爭往b層和a層努力,b層的學生力爭往a層努力,a層的學生力爭保持在a層,最終實現人人向上,最終消除c層,壯大b層,a層更優(yōu)的目標。
(二)把握梯度,分層設定知識難度和要求
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相應的學習難度和目標。對于a層學生而言,重在發(fā)揮他們的自主學習素養(yǎng)。教師要引導其在理解、歸納知識的基礎上,幫助其發(fā)展學科思維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等素養(yǎng)。對于b 層的學生,重在點撥他們。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增加與其的互動,引導其在熟練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素養(yǎng),并鼓勵其向a層進步。對于c 層學生,重在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習慣。教師要引導其掌握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方法,在教學設計中,采取“小步慢行”策略,逐漸增加知識的容量和難度,課下還可以聯合a層和b層學生對他們展開學習幫助,幫助他們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不管如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鼓勵學生自主提問,并通過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開拓、創(chuàng)新的學科素養(yǎng)。
(三)實行差異化要求,合理布置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yè)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應實行差異化要求策略,比如布置課堂練習和布置作業(yè)。對于a層學生,教師應在他們完成課本習題和相應的練習之余,對他們提出更高要求。如要求該層次學生對習題進行歸類,總結解題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增加有關數學競賽方面的習題練習,拓展解題思維和數學能力。對于b層學生,教師應要求他們“多思考、多提問、主動走”,完成思維散發(fā)的問題,爭取進入到a層。對c層學生的要求集中完成基本的課本習題,增加相同知識點的題型練習。當然,除了給學生a、b、c檔次評定以外,還要給予適當的評語,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習興趣和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測試知識由淺到深,切實做到使不同層次學生都有成就感和喜悅感
常規(guī)教學離不開測試?;诓煌瑢哟螌W生的教學目標不同,教師在測試知識時也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這樣才能做到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真實水平,科學準確地劃分層次。同時,在分層測試中,對表現優(yōu)秀的學生給予及時的表揚,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對于完成情況欠佳的學生,要及時幫助他們發(fā)現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采取激勵策略,幫助他們重拾信心,慢慢進步,努力向a、b層次靠近。
總之,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采用分層教學策略,通過了解學生情況,準確劃分層次,為不同層次性格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面和參與量,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更重要的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學習的提高,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潛移默化、水到渠成地打造了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李燕清,張紅霞,任莎莎.基于數學學習風格的因材施教分析[J].教育與職業(yè),2009(8).
[2]王榮.在共性教育中體現個性教育——新課標理念下初中數學因材施教模式探索[J].內蒙古教育,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