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童是閱讀教學的主體。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確立基于兒童的教學目標,設置激發(fā)兒童興趣的閱讀任務,構(gòu)建兒童與文本及同伴的對話方式。具體來說,教師可從閱讀方式、表達方式、感悟方式和任務方式四個方面建構(gòu)基于兒童立場的閱讀教學活動。
【關(guān)鍵詞】兒童立場;閱讀方式;表達方式;感悟方式;任務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7-0052-06
【作者簡介】諸蕾,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南京,210018)教師,一級教師,南京市玄武區(qū)英語學科帶頭人。
兒童世界是一個獨特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每一個兒童都是獨特的存在。因此,對兒童的教育也應是獨特且賦有生命性的。[1]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指出:兒童立場應該是現(xiàn)代教育的根本立場。兒童立場的內(nèi)核應該是順應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把兒童當主體,蹲下身子,用兒童的眼睛去審視世界,用兒童的耳朵去聆聽心聲,用兒童的心智去思考問題。[2]閱讀是依靠閱讀者全部心智和情感的活動,是他人不可替代的個體行為。鑒于此,英語閱讀活動的設計必須基于兒童立場。下文,筆者從閱讀方式、表達方式、感悟方式和任務方式四個方面闡述如何建構(gòu)基于兒童立場的閱讀教學。
一、以兒童之眼,探尋主體閱讀
兒童閱讀方式是多樣的。教師應站在兒童立場上去思索什么是學生需要獨立閱讀的,哪里是學生想給同伴讀一讀的,什么材料學生可以在信息差活動中用閱讀圈或者拼圖閱讀(Jigsaw reading)的方式進行交往式閱讀。閱讀目標應該有個體、小組和集體三個維度;教學也應考慮兒童的差異性,兼有個體、小組和全班等多層次閱讀活動。
1.個體沉浸式閱讀。
王薔教授指出,獨立閱讀是最基本的閱讀形式,是小學生了解文本結(jié)構(gòu)、培養(yǎng)閱讀習慣和思維品質(zhì)的重要途徑。通過兒童個體沉浸式閱讀,可以真實而差異化地落實閱讀目標,拓寬兒童的知識面,提高兒童的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其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在具體方式上,個體沉浸式閱讀主要有默讀、朗讀和聽讀等形式。在運用時機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泛讀課文了解大意、跳讀課文尋找信息、精讀片段解決問題、理解角色體驗情感時進行個體沉浸式閱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布置閱讀任務后,要及時給予學生方法策略的指導;在學生閱讀時,要巡視答疑,最后還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分享。此外,為了保證閱讀效果,教師應注意創(chuàng)造時機、保證時間、營造氛圍。
2.同伴互助式閱讀。
同伴教學法(Peer Instruction)的創(chuàng)立者,哈佛大學教授艾瑞克·馬茲爾指出,課堂中缺乏同伴間的合作學習,學習效率會降低,學習應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融合。在閱讀教學中,同伴共讀可以是同桌共讀,也可以是小組共讀。同伴互助可掃清單詞障礙,互通學習方法,增強解碼能力,習得閱讀技巧和策略,提高閱讀流暢度,易于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此外,閱讀后的同伴反饋也可以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跟上兔子”小學英語分級繪本Treasures一文講述的是尋找寶藏的過程,學生要依次閱讀思考得到八個房間的鑰匙才能開啟寶盒。文本篇幅較長,解讀時除了要有閱讀能力外還要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和課外知識。教學設計如下:
Step 1 讀引言,梳理寶藏信息
T: Where? How to get them?
S: There are eight rooms. We can find the keys or passwords to enter the rooms one by one.
Step 2 掃讀故事,配對房間圖片和房間門
八個小組長抽取活動任務單,教師指導研學步驟。
Step 3 分組閱讀,找鑰匙或密碼
小組共讀解決問題。以第五組為例:
S1: Whats the password about?
S2: Its about the numbers of squares and triangles.
S1: Are the numbers right? Lets count.
Ss: One, two...eleven.
S3: How about triangles?
S4: There are 24 triangles. Oh, the password is 1124. Read here. Peter presses the numbers 1124 and the door opens.
Step 4 交流閱讀發(fā)現(xiàn),依次打開八個房間
本課的主題是尋寶,寶藏的得來需要依靠團隊的智慧和力量。同伴共讀為閱讀能力強的學生提供了展示和鍛煉的機會,同時為閱讀能力弱的學生提供了相應的“照顧”,易于學生獲得成功的閱讀體驗。此外,較長的繪本被巧妙分割,各組只需完成部分閱讀任務,這有效提高了閱讀效率。
3.組際交往式閱讀。
組際交往式閱讀要求不同小組在閱讀的過程中互相交流和分享閱讀內(nèi)容、方法和策略。比較典型的組際交往式閱讀方式是拼圖閱讀,即把文本分解成若干片段并分配給各小組,小組先獨立閱讀,然后各小組推理分析,整合復原原文。拼圖閱讀的要義在于制造信息差,有了信息差就能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同時在彌補信息差的過程中能發(fā)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團隊合作及交往能力。當然,根據(jù)閱讀內(nèi)容及教學需要,不一定要將拼湊出完整的故事作為閱讀任務,也可以對某段落進行意義建構(gòu),還可以設置任務促使學生用互構(gòu)的閱讀信息作為完成下一個閱讀任務的“鑰匙”。
以“跟上兔子”小學英語分級繪本Into the Amazon Rainforest的教學為例:
Step 1 快速掃讀并找出文中提到的生活在熱帶雨林里的動物
Step 2 段落學習示范
教師播放一段有關(guān)Howler monkey的視頻并引導學生讀書中的相關(guān)段落。
T: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paragraph?
學生回答動物名稱、外貌特征、習性特征及食物等。
Step 3 學生四人一組閱讀最喜歡的動物的段落,自制信息卡或思維導圖,并用表演的方式介紹動物的信息。
Step 4 小組逐個表演相關(guān)動物的重要特征,然后請其他組猜是什么動物。
Step 5 小組間交換信息卡或思維導圖然后再讀繪本,并幫原來的組完善信息卡。
對于情節(jié)性不強的科普類繪本,進行組際交往式閱讀的目的是在組間制造信息差,并通過信息差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完成閱讀任務。本節(jié)課,為了解其他動物,學生必須認真內(nèi)化本組動物的信息并用合理的方式表達信息,其他組要進行合理猜測。在表演與猜測中,學生加深了對不同動物特質(zhì)的理解和記憶,并發(fā)展了閱讀、表達和推理能力。交換信息卡后,其他組的信息卡就成了本組的閱讀框架,根據(jù)信息卡可簡化閱讀過程,提高閱讀效率。
二、以兒童之言,體現(xiàn)本真思維
英語教學不僅要發(fā)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還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因此,課堂中教師應該關(guān)注學生觀察、思考和提問能力,引導其用I know,I think,I wonder這樣一系列的語言把所讀、所想表達出來,發(fā)展思維的敏捷性、系統(tǒng)性、深刻性、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
1.I know,言之有據(jù)。
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從解碼能力、語言知識、閱讀理解和文化意識四個維度入手?;趦和龅拈喿x教學應多引導學生觀察、提煉文本信息,并用學生自己的語言概括表達,而不是由教師把文本“掰碎了”喂給學生。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略讀、跳讀、細讀等方式發(fā)展學生的解碼能力,提高理解水平,并促使其用I know...這樣的語言把自己從文本中獲取的依據(jù)呈現(xiàn)出來,從而發(fā)展理解、判斷、概括、推理等能力。
以《黑布林英語閱讀》叢書中Sam and the Sunflower Seeds的教學為例,因?qū)W生對圖的關(guān)注點不同、理解不同、表達方式不同,所以對Lets scan the pictures. What do you know?這樣看似普通的問題,給出的答案是多樣的,生1:I know Sam and his grandpa play games happily in the flowers on the farm.生2:I know the sunflowers need the sun.生3:I know the sunflowers are useful.They can make oil.生4:The sunflowers didnt grow.Sam was sad but he didnt know why.生1的回答體現(xiàn)了幾幅圖的關(guān)聯(lián)性,生2和生3的回答說明他們找到了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關(guān)鍵點,生4的回答最能體現(xiàn)綜合性,他關(guān)注到向日葵蔫了,Sam因此悲傷且感受到了Sam的憂慮。從以上回答中可以看出學生語言的厚度和思維的深度及廣度。
2.I think,言之有悟。
對文本的理解可分為表層理解和深層理解。表層理解,只需理解字面含義即可;而深層理解是在分析、推理基礎上的深度剖析,比較容易產(chǎn)生理解的差異性并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那么,教師該用什么樣的語言引導學生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表達出來呢?如果說I know...是學生回答諸如:when, where, who, what, how等基于事實的問題,那么I think...就是學生回答帶有分析性質(zhì)的問題,如文章觀點、文章結(jié)構(gòu)、語言特色等,這些問題需要學生用分析、綜合和評價等高階思維能力把自己的所感所悟表達出來。教師的問題可以是What is your main point? Why do you think...?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How do you know...? Is...or...?
在學完繪本Sam and the Sunflower Seeds后,教師提問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學生分析問題、陳述答案的方式是多樣的,有的學到了與向日葵有關(guān)的科普知識;有的從情感分析的角度入手,體會到Grandpa對Sam的愛;有的從事理分析的角度思考,通過Sam的經(jīng)歷感悟到生活中需要觀察、思索;有的從主題理解的角度探究,由向日葵的成長需要陽光聯(lián)想到兒童的成長需要關(guān)愛。每個人的感悟匯集到一起就是對文本的深度體悟。
3.I wonder,言之有意。
此處的“意”是指學生在文本理解基礎上對故事情節(jié)、人物特點及文章主旨的進一步思考和叩問。郭沫若先生認為讀一切深邃的書都應該:第一,要用自己的能力去理解;第二,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批評。筆者深以為然,因為這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契機。
“跟上兔子”小學英語分級繪本中的Cat and Mouse講述的是小老鼠如何利用牛成為十二生肖中的一員,并與貓反目成仇的故事。學完繪本后,教師提問:Now the mouse becomes the first one, but he and the cat are not friends.? So this is the end of the story. Now do you want to know anything else about the story?
S: I wonder what the cat says after all of this?/The mouse can sit on the cat. Why doesnt he go with the cat?/I wonder why he doesnt give the cat an alarm clock.
學生的問題緊扣故事結(jié)果,小老鼠得了第一但失去了朋友,為什么不坐在貓身上一起走?為什么不給貓一個鬧鐘?這些問題體現(xiàn)出學生對老鼠的做法是不認可的,也說明他們在尋找兩全其美的方法。這些問題都彰顯了他們共同的價值判斷和意圖。
三、依兒童之心,激發(fā)童真感悟
對于教育,愛因斯坦特別強調(diào)要保護兒童的想象力、驚異感與好奇心,而運用好這三個要素同樣能增進兒童對文本的感悟。
1.精選呈現(xiàn)內(nèi)容,激活想象力。
兒童閱讀時的心流應是教學中真正值得期盼的東西。要促使兒童真正走進文本,就需要激活兒童的想象力,讓他們在閱讀時帶著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與作者互構(gòu)文本,進而實現(xiàn)對文本的理解。在教學中,能激發(fā)兒童想象力的,也許是一個值得推敲的詞語,也許是一段發(fā)人深省的對白,也許是一組形象生動的圖片。
在繪本Sam and the Sunflower Seeds的教學初始,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所有Sam的圖片,感知他表情的變化,激發(fā)學生對故事的想象。此外,教師還引導學生對同一幅圖進行多樣的思考,當看到地里的向日葵全蔫了的圖片時,教師不滿足于學生回答Hes sad,因為Sam還可能疑惑、驚訝、焦慮甚至生氣。在看到Sam對著向日葵的空花盤發(fā)呆的圖片時,教師又引導學生聯(lián)想體會Sam復雜的心情。在學完全文之后,看著向日葵在陽光下茁壯成長的圖片,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想向日葵生長需要陽光,那孩子成長需要什么,再讓學生去感受父母和老師的愛,想象的層層遞進帶來了情感的步步升溫。
2.把握呈現(xiàn)時機,保護驚異感。
驚異感并不是單純的驚訝,它與“未知”緊密相連,可以激發(fā)閱讀者的興趣,可以給其帶來閱讀的快樂。A Lucky Envelope一文講述了一個充滿家庭溫情的故事。一天Delia一家收到一封信,上面寫著她們一家獲得了一次免費的旅游機會。去哪里用什么方式度假,四個家庭成員依照自己的喜好爭論了起來,就在此時電話鈴響了,是奶奶打來的,原來這封信是奶奶寄來的,這次免費旅游的目的地是夏威夷的奶奶家,全家人在那里度過了一個快樂的假期。這是奶奶給全家人的一個驚喜,這個情節(jié)能給學生帶來驚異感。因此,教學時,教師不能用一貫的整體文本導入的方式,不然就會破壞學生的驚異感。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請學生聽文本第一段錄音,然后提問信的內(nèi)容是什么。為了保護學生閱讀時的驚異感,教師在揭示免費旅游是奶奶送給全家的驚喜這個結(jié)果之前,應設法讓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想象假設自己有個免費旅游的機會會選擇去哪里、做什么,這能調(diào)動學生表達的積極性。接著,教師讓學生閱讀文本了解故事中的四個家庭成員也沉浸在驚喜之中,并難以抉擇,從而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然后又轉(zhuǎn)問學生這個免費假期是真的嗎,是怎么發(fā)生的,讓學生繼續(xù)展開聯(lián)想。學生經(jīng)過聯(lián)想之后,教師再讓學生聽原文。從課堂上學生的表情可以看出,答案真的給學生帶來了驚異感,而更意味深長的是教師再次追問Why did Grandma trick them? 和Who was the happiest one in the story? 這兩個問題能引起學生的深思并與主人翁產(chǎn)生共鳴。
3.設計發(fā)現(xiàn)方式,巧用好奇心。
兒童喜愛閱讀多半源于好奇心,簡潔生動的語言、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和生動可愛的圖片會極大地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增加其學習動力。
仍以繪本Treasures的教學為例,該繪本講了一個探寶的故事。如何幫助學生克服生詞多和文本長的問題是教師首先要考慮的,此外,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探索意識和戰(zhàn)勝困難的毅力。教師在教學時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其閱讀和探究的興趣,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互相幫助,用真實的道具給學生探寶的體驗。最終,學生依據(jù)文本的指導用不同的方式找到了八個房間的鑰匙地址和解碼方法。
四、依兒童之趣,活化閱讀任務
英語學習活動觀是指學生在主題意義引領(lǐng)下,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體現(xiàn)綜合性、關(guān)聯(lián)性和實踐性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基于已有的知識,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fā)展、文化內(nèi)涵理解、多元思維發(fā)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3]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往往對生詞多、篇幅長的語篇感到頭疼,對此教師應該用任務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其進行意義建構(gòu),并促進交流互動。
1.“畫”出所見。
兒童的認知特點決定了其更易認知與記憶具體形象的內(nèi)容,因此,一些可視化工具,如概念圖、思維地圖和思維導圖等便可以作為他們學習的支架。
概念圖可以幫助學生把握文本的整體框架,建立系統(tǒng)的知識框架,特別適合說明文。如A Letter from the Sea是一篇介紹漂流瓶的說明文,學生讀后畫出了概念圖(如圖1)。
思維地圖是一種用來建構(gòu)知識、發(fā)散思維和提高學習能力的可視化工具,它共有八種類型:圓圈圖、氣泡圖、雙氣泡圖、橋形圖、樹形圖、流程圖、括號圖、復流程圖。思維地圖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進行類比、推理和思考。如:“跟上兔子”小學英語分級繪本W(wǎng)here do Babies Come From一文就可以讓學生畫雙氣泡圖(見圖2),對比卵生和胎生的動物,通過辨析既能學習相關(guān)知識又能感受到做母親的不易。
2.“做”出所學。
當下,項目式學習正日益受到關(guān)注,這種學習方式對于英語閱讀教學也同樣適用。教師可在閱讀教學的各個階段引導學生利用多種學習工具和資源,開展調(diào)查、研究、實驗和制作等活動,并以成果展現(xiàn)閱讀收獲。這種學習方式能有效促進兒童的深度參與,并實現(xiàn)開放性、研究性和實踐性的統(tǒng)一。
以譯林新版《英語》六下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Story time)的教學為例。閱讀前設計驅(qū)動型的研究活動,讓學生提前進入閱讀主題。學生可以通過上網(wǎng)、調(diào)查、詢問和閱讀資料等形式對Australia這個國家進行初步了解并完成小研究:(1)What will you do to know about it?(2)What do you think of it?(3)What do you like best about it?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扮演Australia旅游宣傳大使,向大家介紹Australia。閱讀后布置學生完成制作閱讀卡、明信片或海報等任務,提煉閱讀精華。
3.“辯”出所想。
批判性思維能力是目前學生亟待發(fā)展的思維能力之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辯論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教學“跟上兔子”小學英語分級繪本Eason,the Big Brother一課時,教師在讀前和讀后兩次提問Is it good for Eason to be a big brother?并讓學生展開辯論。讀前,學生根據(jù)自己最初的認識,站在自己的立場進行回答;讀后,學生基于故事再次思考這個問題,分析Eason前后經(jīng)歷給他的影響,體會Eason的感情變化,從而綜合分析評判,提出自己的觀點。實踐證明,學生前后兩次回答顯示了他們對語篇理解的深入和升級。
總之,閱讀教學應從學生終身發(fā)展的理念出發(fā),達成提升素養(yǎng)的全面性,實現(xiàn)情感體驗的豐富性,促進思維認知的深刻性,培養(yǎng)審美評價的多元性。如此,才能真正讓閱讀成為點亮兒童生命的明燈。
【參考文獻】
[1]嚴詠梅.徜徉英文繪本,點亮詩意童年——兒童文化視角下英語繪本教學的實踐與感悟[J].江蘇教育研究,2011(31):60-64.
[2]賴伙琪.我們應抱持什么樣的兒童立場[J].人民教育,2013(23):22-23.
[3]張秋會,王薔,蔣京麗.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