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丹
【摘 要】 朗讀能力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過程中應具備的能力,良好的朗讀能力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也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直接體現(xiàn)。然而,農(nóng)村小學語文課堂的朗讀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在教學中努力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提高學生朗讀水平。
【關鍵詞】 農(nóng)村小學? 語文課堂? 朗讀能力? 培養(yǎng)策略
朗讀是將語言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再創(chuàng)造。作為語文教學中常見的學習方法,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習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才能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蘇軾所謂的“三分詩,七分讀”也明確了讀的重要性。那么,農(nóng)村小學語文課堂朗讀的現(xiàn)狀是什么?我們該采取什么策略來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
本人任學校語文組組長,在這兩年的教學工作中組織同事們聽課研討,發(fā)現(xiàn)無論是較穩(wěn)重的高年級還是活潑的低年級課堂,語文課堂教學中都存在如下幾個問題。
一、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整體朗讀能力偏下。
本人所處的學校屬于比較偏遠的農(nóng)村小學,學生大多數(shù)來自湖南、四川、江西等地。部分孩子受方言影響,普通話說得不夠標準,如閩南本地區(qū)的學生f、h分不清,四川幾個孩子n、l不分,還有不少學生存在平翹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的情況。因而學生課堂朗讀能力也受了一定影響,如低年級朗讀添字,漏字,錯字,一字一頓,唱讀等現(xiàn)象頻繁;中高年級學生大部分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但拖腔現(xiàn)象嚴重,并且較少做到“有感情地朗讀”。
二、教師朗讀水平不高,指導朗讀的能力有限。
部分教師受方言的影響,普通話帶著明顯的閩南腔調,且普遍都缺乏專業(yè)的朗讀學知識。對于如何把握好朗讀節(jié)奏,語氣語調,文章情感,對于如何指導學生朗讀,大多數(shù)老師都只能憑語感去教學,缺乏相關朗讀理論的指導。
三、課堂朗讀時間短,朗讀面不夠廣。
根據(jù)記錄大部分的課堂朗讀時間在十分鐘內。在授課前要求學生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而設置的全班齊讀,當部分的學生還停留在磕磕巴巴的讀書狀態(tài)時,老師已經(jīng)喊停開始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了。教學過程中參與朗讀的也多朗讀能力較好的同學,部分學生由于心理因素或者缺乏興趣而不敢讀不愿讀。時間的受限讓學生無法獲得充分的朗讀,學生課堂上朗讀水平?jīng)]有得到提高,課后也失去了繼續(xù)朗讀的興趣。
四、朗讀形式單一,朗讀評價缺乏指導性。
朗讀教學環(huán)節(jié)多為全班齊讀,男生讀,女生讀,小組讀或指名讀等,學生跟著老師的要求讀,朗讀起來有口無心,缺乏主動朗讀的積極性。致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僅停留在“正確、流利”的水平,遠不能達到“有感情地朗讀”,更別說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和美的教育。有些課堂上甚至出現(xiàn)以老師的分析講解代替了朗讀,缺失了語文課應該有的朗朗讀書聲。在指導學生過程中,教師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或“美美地讀出來”,或“讀出怎樣怎樣的語氣來”,這些沒有明確目標性的要求,讓學生朗讀完也還是一片茫然。
綜上原因,讓我們原本應該作為課堂教學中一抹亮色的朗讀,成為讓老師也讓學生尷尬不已的“雞肋”。教還是不教?教,不會教,沒效果。遂不愿教。讀還是不讀?讀,讀不好,沒興趣。遂不愿讀。農(nóng)村小學語文課堂的朗讀現(xiàn)狀已經(jīng)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那么,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來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呢?
第一、 以理論知識和優(yōu)秀案例相輔佐,結合教學實踐提高朗讀能力。通過張頌先生《朗讀學》和張華毓主編的《我們的朗讀課堂》等書籍的學習,我明確了朗讀的七要素:朗讀規(guī)律、朗讀內容、朗讀目標、情感態(tài)度、朗讀對象、朗讀狀態(tài)、朗讀技巧。如在停頓、語氣、節(jié)奏、重音等技巧。同時,于永正、竇桂梅等優(yōu)秀名師的朗讀教學視頻也給了我們許多借鑒。
第二、認真?zhèn)湔n,做好教學設計,以朗讀為主線。首先,教師應做好充分范讀準備,課前認真練習朗讀。只有把自己深刻的體驗和獨特的情感融入到范讀中,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教師應準備朗讀要點。根據(jù)不同年級不同文體的特點,設計了朗讀教學要點。只有對文段語氣的輕重緩急,語調的抑揚頓挫,語音的高低起伏深諳于心,才能在指導學生時做到心中有法,從容不迫。
第三、靈活安排多種朗讀方式,經(jīng)常開展朗誦比賽。除常用的全班讀,小組讀,男女生分讀,指名讀等,還可以選用分角色朗讀,表演讀,配樂讀,師生互讀,比賽讀等方式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讓學生想讀,敢讀,樂讀,讀出水平,讀出風格。學校也應定期開展朗讀比賽,激發(fā)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朗讀活動中來。
第四、分層次設置朗讀目標,以激勵性評價為主。根據(jù)學生朗讀水平的差異,對他們提出不同的朗讀要求。對朗讀能力較差的學生,要求他們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生在達成這一階段目標后,教師應給予恰當?shù)墓膭?,再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而對朗讀能力較好的學生,則要求他們能“披文入情”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融入朗讀中去,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有效方法。
第五、將朗讀列入考核的范圍。歷來的語文課程的評價都偏重于筆試,將朗讀列入考核的范圍,不管教師、學生還是家長都會更加重視起來,把朗讀真正納入到學習的常態(tài)中。在班級的嘗試過程中,我擬定了集體朗讀,組合朗讀,個人朗讀等多種形式供學生選擇,這樣一個主動、互動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體驗到成功和喜悅,增強自信心,朗讀水平確實得到了提高。
綜上所述,關注課堂語文朗讀,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努力去思考探究嘗試,才能讓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提升,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因朗朗讀書聲而出彩。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林清.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探討[J].教育觀察,2018,7(18):81-82.
[3] 韋芳,石柳蘋.民族地區(qū)農(nóng)村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現(xiàn)狀與對策——基于廣西大化縣、羅城縣4所農(nóng)村小學的調查分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28(04):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