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金妹
【摘 要】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低年級的孩子,正是語言發(fā)展的最佳期。他們充滿童真童趣,敢說、想說、能說,可塑性強,樂于表達;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抓住各種機會,有效地促進兒童的語言發(fā)展呢?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蘇教版國標本的低年段教材課文文質(zhì)兼美,以清新明快的詩歌、妙趣橫生的童話、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為主,教材中運用了大量的精美插圖,從不同的側(cè)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兒童多姿多彩的生活。如果我們充分運用文本資源,細心地挖掘教材中可供說話的素材,為學生的語言訓練搭建一個模仿、創(chuàng)造的橋梁,這將是促進低年級孩子語言發(fā)展一個重要途徑。
【關(guān)鍵詞】 文本資源? 低年級? 語言能力
一、利用“插圖”,豐富表象
“詞串”是蘇教版低段教材的一大特色。課文中的四組詞串合仄押韻,情境圖形象直觀,課文和插圖相輔相成。教學時教師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學著“過電影”,由靜止的詞語聯(lián)想到具體的事物,由每行詞串想象相關(guān)的畫面,之后在看圖想象說話時試著用上每一組詞串。如:第三冊《識字1》中的四組詞串,介紹了迷人的江南水鄉(xiāng),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結(jié)合圖畫,用上所學的詞串展開想象介紹江南水鄉(xiāng)。
生:江南水鄉(xiāng)真美呀!荷塘里有荷花,有菱藕,有蘆葦,有水草,有魚蝦。
生:水鄉(xiāng)真美?。〕靥晾?,碧綠碧綠的荷葉,像一把把綠色的小傘,一朵朵荷花從荷葉間冒了出來,有的張開了粉紅色的笑臉,有的還是花骨朵兒。一條條小魚在荷葉下游來游去,真快活!
生:夕陽西下,出海的漁船回來了,一陣陣動聽的漁歌在海面上飄蕩。
……
瞧,孩子們說得多好啊!在學生們的想象說話中,原本貌似獨立,實際具有相似關(guān)系的詞語整合成一個“水鄉(xiāng)”的模塊,在交流暢想中,一幅幅鮮活的“水鄉(xiāng)”畫面就以模塊形式建構(gòu)、存儲于學生腦海中,為學生日后激活、選擇、匹配、重組相似模塊提供了資源。
二、立足“補白點,想象說話
正如中國國畫寫意畫講究“留白”藝術(shù)一樣,蘇教版低段教材中的很多課文,有的敘述上有所省略,有的情節(jié)上稍有跳躍,文章布白處給了讀者無窮遐想和無盡感悟的空間。在教學中,教師要以獨特的視角、敏銳的悟性抓住文白之處,精心挑選有價值的“空白點”,引導學生通過入境體驗、合理想象,填補這些“空白”,這樣不僅能促進孩子們的語言發(fā)展,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補白”的過程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
《世界多美呀》中有句話:“天空是藍湛湛的,樹木是綠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這句話是個重點句。后面的省略號,給了孩子們無限的想象空間,教學中我抓住這一空白點引導孩子們在想象說話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師:假如你們現(xiàn)在就是這只小雞,透過小小的洞眼,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呢?請小雞們把眼睛閉起來,想象一下世界的樣子。
(學生閉眼想)
師:把你想到的,告訴同桌小朋友。
(生同桌交流)
師:誰愿意把你想到的與大家一起分享?
生:我看到藍藍的天空,飄著幾朵白云。
生:我看見小河的水非常清,都能見到水中的小魚和水底的石子。
生:我看到樹的葉子非常綠,還有幾只小鳥在樹林間飛來飛去。
師:你還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見太陽紅通通的,像一只鮮紅的氣球。
生:我看見油菜花金黃金黃的。
生:我看見小草碧綠碧綠的,非??蓯邸?/p>
……
教學中通過對這一空白點的挖掘,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自讀自悟,想象思考,用“感悟語言”代替過去的“理解語言文字”。孩子們用小雞的視角看世界,豐富了學生已有的表象,創(chuàng)造出新意境,促使學生的感悟不斷深入。這樣,孩子們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及人物的情感,也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很好的發(fā)展。
三、抓住“遷移點”,模仿運用
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低段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清新明快的詩歌:《雨點》《鮮花和星星》《水鄉(xiāng)歌》《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鄉(xiāng)下孩子》|……這些詩歌的語言很有特點,句式整齊,讀來朗朗上口,在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按照一定的句式練習想象說話。如:《鮮花和星星》這首兒童詩,展現(xiàn)了兒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對身邊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關(guān)愛與向往。詩歌中最主要的句式是:我最喜歡____,這里____,那里____,真比____還多。課堂上,我設計了一個“啟發(fā)想象,指導說話,做個小詩人”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個個詩性大發(fā),神采飛揚。
生:我最喜歡秋天滿地的落葉:這里一片,那里一片,真比空中的蝴蝶還多。
生:我最喜歡春天梅花山的梅花:這里一片,那里一片,真比天上的云彩還多。
生:我最喜歡草原上滿地的牛羊:這里一群,那里一群,真比天上的白云還多。
……
這一行行充滿童趣而優(yōu)美的文字,不但表現(xiàn)了他們對大自然的熱切向往,還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進行了語言的積累,實現(xiàn)了語文學習從課內(nèi)到課外的延伸,課堂也因此而美麗起來。
四、結(jié)合“情感點”,運思及物
“文章不是無情物”,入選課本的文章,有的雋永含蓄,有的激情澎湃,有的發(fā)人深省,有的讓人驚嘆……它們無不包含著作者的濃濃深情,是作者情動而辭發(fā)的產(chǎn)物。教學進入高潮時,學生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打動或感染時,無一不有言語表達的強烈欲望。讓孩子們“一吐為快”,既能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又能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可謂是一箭雙雕?!缎∷蓸浜痛笏蓸洹芬徽n在教學結(jié)束之際,我引導孩子們想象小松樹知道自己剛才不對了,會說些什么呢?
練說:
小松樹對風伯伯說:_____________。
小松樹對大山爺爺說:_____________。
小松樹對大松樹說:_____________。
在想象交流中孩子讀明白了“慚愧”一詞,披情入文,“運思及物”, 內(nèi)化語言。在這個語言交流與思維碰撞的過程中,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人物的感受和體驗更加深刻,潛移默化地提高了認識,陶冶了情操。
教材是最好的例子,教師只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智慧,充分挖掘利用文本資源,開展有效的語言實踐活動,不僅能促進學生的語言發(fā)展,而且能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潛在創(chuàng)造力。我們的語文課堂也會綻放出無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