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美娟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堂重在教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使學生了解當代社會的社會規(guī)范和相關法律知識。但小學生生活閱歷較少,不太理解單純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故事的形式導入課堂內(nèi)容,利用其中的道德與法治因素給學生滲透法治知識,在促使小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同時促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文章結合當前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現(xiàn)狀,就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故事教學法來豐富小學生的法治知識作簡要分析,并提出相關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故事;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9-12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6-0082-02
《道德與法治》是全國統(tǒng)編教材,強調(diào)立德樹人、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學習生活,同時也包含了較多的核心主義價值觀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容,對學生核心主義價值觀和法律素養(yǎng)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此外,教材中也有很多繪本式的插圖和故事內(nèi)容,較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利用故事來給學生導入課堂內(nèi)容,在確保學生從故事中有所收獲的同時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一、故事引領道德與法治課堂內(nèi)容的特點
《道德與法治》教材體現(xiàn)了以兒童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里面包含了較多趣味性的素材,如插圖、小故事或者生活中關于法律與道德的事例等,對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著很大的作用。相比起其他學識性學科,道德與法治課程更重于培養(yǎng)學生法律法規(guī)意識和學科綜合素養(yǎng),以求在其心靈里撒下守法重德的意識種子。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將故事教學法引入道德與法治課堂,結合課堂主題集中性、適合小學生學習與思考以及學生的主體性三個特點來制定課堂內(nèi)容。由于故事教學法可將法治道德內(nèi)容串在一起,教師可利用連續(xù)性的故事內(nèi)容給學生展開課堂內(nèi)容,并注意將課堂內(nèi)容和小故事有效整合,從而在課堂上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一方面能使課堂主題相對集中;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學習的枯燥、乏味,并且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系統(tǒng)地了解到相關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這也遠比學生死記硬背印象深刻。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也能通過對故事的解析加深自己對知識內(nèi)容的認知。這樣不僅能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也能將法律意識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
二、故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
(一)精選故事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更傾向于采取“滿堂灌”的方式授課,不重視學生的思考和接受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得課堂教學效率低下,而且也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厭學心理。針對這一情況,現(xiàn)階段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利用故事導入課堂內(nèi)容,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引領其去思索知識點。首先,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精選故事內(nèi)容,不僅要使其切合課堂內(nèi)容,還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因此,教師可從小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入手,如童話故事、神話故事以及科幻故事等,在結合道德與法治內(nèi)容的基礎上給學生講解出來。其次,為保證學生持續(xù)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在故事中設置問題,以此來激發(fā)其探索問題的興趣。如在教學“我認識您了”一課時,這節(jié)課主要講的是教會學生安全自護,使其具備一定的危險意識。因此,教師可借助童話故事導入課堂內(nèi)容,如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這則故事,可給學生仔細講解王后騙白雪公主吃下毒蘋果的情節(jié),學生聽后一般都會為此擔心和惱火。這時教師可聯(lián)系生活實際,詢問學生:“如果有不認識的人拿著糖果和辣條讓你們吃,并且讓你們跟他走,你去不去???”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答案大都是否定的。然后,教師再給學生講述故事并聯(lián)系到各種拐賣兒童的事件,并適時給予一些應對措施,以此來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好的故事導入課堂內(nèi)容,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加深其對知識點的印象,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活用教學資源,給學生輸入課堂知識
《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教材不僅是一本法律常識教科書,而且有很多的插圖和畫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這些教學資源,引領學生將這些插圖或畫冊進行整理,進而組成小故事,然后讓學生講述出來。這在提高學生聯(lián)想能力的同時,也使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在上課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結合文字看圖的習慣,并利用一些提示詞和提示語引領學生對這些插圖展開聯(lián)想,充分挖掘里面包含的道德與法律因素,同時鼓勵學生對其進行補充和完善。在學生對其有了大體的認識后,教師可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講故事,以促使其獲得更加真切的情感體驗和心靈感悟。如在教學“上學路上”一課時,課本部分內(nèi)容是姥姥接“我”放學的插圖,并配上了“姥姥,您也別淋著”的句子。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回顧自己的家人接自己上下學的情景,教師也可給學生進行相關提示,如姥姥把傘打向“我”,自己卻淋著;奶奶背著自己行走等。在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聯(lián)想有了大概故事基礎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將之講述出來,并且讓其述說讓自己感動的事;教師還可予以補充和完善,如長輩的愛、幼兒的孝敬等,從而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活用教學資源,讓學生結合日常經(jīng)歷去講故事,能有效地加深學生的心靈塑造和情感升華。
(三)采用階梯式導入,引導學生形成核心價值觀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的重在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核心價值觀,而這又是一個長期而反復的過程。過于簡單的故事內(nèi)容不足以讓學生受到道德法治精神的陶冶,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階梯型導入的方式,將簡單故事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層面,即通過給學生講故事逐漸過渡到解析故事,引領學生逐步學習深層次的內(nèi)容。
小學生認知范圍有限,因此教師可先結合課堂內(nèi)容以簡單的故事來引導學生進入情景。在其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后,教師再從解決問題的角度讓其去思考,使其能初步具備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例如,“心中的110”一課,這節(jié)課內(nèi)容講的是在面臨危險的時候要及時撥打110,但對在校學生來說,他們可能不太了解危險的定義。對此教師可先給學生設定簡單的故事情景,如明明在路邊碰見一個陌生叔叔,他說想請明明吃肯德基,然后明明就去了,最后家長收到了綁架信息。在學生意識到要與陌生人保持距離后,教師又可設置較為復雜的情景,如陌生叔叔接連幾天送東西給自己、自己獨自在家時來了陌生人說是父母的好友等,然后詢問學生該怎么辦,并引領學生結合課堂內(nèi)容學習一些應對措施,如打電話問自己的父母,必要時報警等,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法規(guī)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階梯式故事導入課堂內(nèi)容,能有效促使學生形成核心價值觀。
(四)聯(lián)系實際案例,引領學生感受道德法治的力量
總的來說,故事形式雖然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對在校學生來說難以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因而他們也難以感受到道德法治的力量。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課堂內(nèi)容給學生搜集一些實際案例,并對其進行加工處理。在上課時以故事的形式給學生解讀,并和學生針對其中的道德法治知識進行解析,從而為其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法治基礎。在上課前,教師要做好對案例的采集工作,選取既能使得學生運用課堂內(nèi)容去分析又能促使其深入思考的案例,并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將其整理成故事,在上課時給學生講述出來,讓學生去了解案例中的人物如何觸犯了法律、如何被法律制裁以及遇到相似的問題應該如何采取合法的方式去解決等。如在教學“生活需要法律”一課時,教師在給學生講完課堂內(nèi)容后,可將準備好的案例給學生講述出來,如針對前段時間的公交車司機事件,一乘客坐過站想要下車,司機則以規(guī)定為由不允許,乘客拉扯司機導致車禍發(fā)生。教師可以用詼諧幽默的語氣將之講述出來,然后引導學生具體分析,并以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討論,如乘客違反了什么法律?最后對乘客的量刑說明了什么?如果是自己,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辦等。同時也要引領學生分析其中的道德法律內(nèi)容,最終要讓學生認識到道德與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實際案例導入課堂內(nèi)容,能有效地加強對學生的道德與法律教育。
(五)引領學生總結歸納,從故事中獲得真知
故事的形式是多樣的,給學生滲透的法律知識也是多重性的。為促使學生能從故事中獲取真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定期地引領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將故事中的法律道德內(nèi)容提取出來,并從日常生活出發(fā),構建一種適合其良好發(fā)展的生活學習方式,從而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在給學生以新的故事導入課堂內(nèi)容時,為保證課堂知識點立體化,教師可引導學生以故事的形式簡單復習上節(jié)課內(nèi)容,然后再做好兩個故事的銜接工作,適時地給學生講解新的內(nèi)容,既保證了故事內(nèi)容的有效性,又讓學生較為全面地去總結知識點,從而提高其對知識點的認知程度。例如,在教學“快樂的鄰里生活”一課時,教師在講課前以上節(jié)課講述到的“融洽的家庭生活”故事為開場白,讓學生了解如何與家人和睦相處,然后再話頭一轉,說道:“家庭融洽重要,鄰里關系也很重要?!比纭白屗哂趾畏痢钡墓适拢⒔o學生詳細講述張英家和鄰居的故事,滲透相關的道德內(nèi)容。在學生大致了解教學內(nèi)容后,教師要及時引領學生做總結分析,例如,如果想要處理好生活關系,那么就必須處理好家庭關系和鄰里關系,然后就以此引領學生將這些內(nèi)容以樹狀圖的形式整理出來,進而促使其能有所收獲。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進行總結歸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
綜上所述,故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架起了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橋梁,不僅能對學生進行感性和直觀的教育,還能對其進行有深度的思維啟發(fā)和引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將生活故事與課堂教學結為一體,采取有效教學措施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產(chǎn)生興趣,在順利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同時培養(yǎng)出行為習慣良好的優(yōu)秀學生。
參考文獻:
[1]毛亞兒.精選生活故事,打造道德與法治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2019(12):41-42.
[2]王 蕾.淺談故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運用[J].教育觀察,2017,6(24):125-126.
[3]張 吉.巧用繪本故事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探究[J]. 成才之路,2018(3):13.
[4]朱敏明.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用信息技術提高繪本故事的使用效能[J].都市家教·創(chuàng)新教育,2017(4):270-271.
[5]冼春燕. 繪本故事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的運用[J]. 教育觀察,2018,7(20):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