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瑞
摘??要: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進步,國內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斷發(fā)展進步,就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本而言,其教學方式也有了很大進步,基本上就是“摹仿”現實生活??墒?,課本本身就是“死知識”,想要將這門課程同生活聯(lián)系到一起不太容易。本篇文章就將簡要分析把小學《道德與法治》編寫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連接的詳細策略,希望能給相關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摹仿生活
伴隨著教育改革的發(fā)展,各科教材的編寫方式和內容都在發(fā)生著改變。而想要撰寫一本與生活緊密相關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課本是有很多阻礙的,一方面因為課本本身就是很枯燥單調的,想要將其中的內容靈活地展現給同學們是非常困難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孩子們的理解能力也是有限度的,所以編寫必須講究方式方法[1]。本篇文章將從詩化的角度,分析《道德與法治》課本撰寫的方法策略,進一步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本生活化的實現和發(fā)展。
一、加入現實事件,幫助同學們養(yǎng)成整理生活事件的好習慣
就像引言中說的那樣,年齡比較小的同學們對生活事件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也是非常淺顯的,他們大都缺少生活的概念。正因如此,《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編寫該課本時加入一些現實性事件能夠有效幫助同學們理解生活、享受生活,進一步幫助其養(yǎng)成整理生活事件的好習慣。生活事件詳細來說可以包涵三種,第一種就是與時間有關的事,第二種就是與空間和地點有關的事,第三種就是平常的生活瑣事。把這些事件都巧妙地加入到課本內容之中,這樣能夠給同學們生活的事情明確具體的方向,讓同學們找到在事件中的歸屬感,讓他們能夠在以后的生活中過得更好[2]。
二、設計課本內容的組織結構,展現生活事件的全部情況
從生活特征角度來講,低年級同學們生活的發(fā)展速度是非常慢、非常淺顯的,同時又充滿著很多的未知數。所以,課本上比較死板的文字無法展現生活事件的全面狀況,僅能滲透生活事件的一部分。從詩界的觀念出發(fā),“摹仿”實際上就是把真實的生活束縛在一定的框架內。簡單來講,就是從意義模糊的事件里,選擇出有價值的且富有教育意義的內容,讓同學們學習和模仿。而此類摹仿限定行為方式并不僅僅代表行動自身,還要展示行動里代表的所有內容。行為事件的描述不要只限于動作,還要描述其來龍去脈,以便于讓同學們領悟事件的真正價值和意義。正因如此,就算課本內容是死板的文字,也能夠通過描述的那些有價值的行為事件,給同學們帶來啟示,為其以后的發(fā)展提供幫助。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在撰寫課本時就一定要設計一些文字“機關”,將生活中所發(fā)生的一切都聚集到一起,展現生活里的所有事件,幫助同學們從事件中獲得生活的靈感和發(fā)展的方向。此類文字“機關”能夠包括生活中遇到的事件、所說得話、遇到的人等。下文將談一談同學們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各種不誠實問題[3]。
舉例來說,三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本里就有“我很誠實”這一節(jié)內容,其中描寫了“小文的‘金魚”這個事件。事情的主要內容大概是,小文發(fā)現小伙伴們都在開心地討論自己家的寵物,可自己家并沒有寵物。但因為想要加入他們,她也謊稱自己家有寵物。那么,實際生活中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大家是無從查證的,只能說什么是什么。所以,這么描述事件,編寫課本內容是無法起到教育作用的?;谶@個問題,撰寫課本時就要注意這個問題,在描述這個事件時增加內容,比如,孩子們爭相要去看對方的寵物,包括去小文家。讓同學提議去小文同學家看金魚,安排這個情景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文字“機關”,利用這個情景,可以把小文同學撒謊的原因、結果,以及小文在被揭穿之后的態(tài)度都描寫出來,讓同學們真實地感受整個事件的整體面貌[4]。這種情景不但能夠讓同學們聯(lián)想到自己的行為,還能讓同學們進一步反思自己。他們自己討論撒謊的原因和可能出現的結果,對這種事件的印象會更加深刻,從而進一步減少自己的撒謊次數,愿意去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以及教育體制改革的發(fā)展,《道德與法治》課本的內容必須要接近兒童的生活。上面說的兩點都是在強調撰寫《道德與法治》內容時,要盡全力仿照兒童生活的實質,一定要和發(fā)生在兒童身上的事件相仿,能夠引導同學們養(yǎng)成正確的行為習慣,找準未來發(fā)展的正確道路。此外,此類仿照兒童生活撰寫課本內容的方法,不但能夠擴展該類型課本的撰寫形式,給我國教育發(fā)展開辟新的道路,還能夠給別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靈感,幫助其培養(yǎng)出更多的精英人才。
參考文獻:
[1]唐燕.?“摹仿生活”: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生活化的實現[J].?中國教育學刊,2018(1):15-20.
[2]陰志科.?摹仿、身體、倫理——重審晚近伊格爾頓的身體觀[J].?湖北社會科學,2016(6):90-95.
[3]鄭妍.?摹仿生活: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探索[J].?小學教學參考,2018,882(33):81.
[4]高中建,孫嵩.?青少年同輩群體道德養(yǎng)成分析[J].?教育探索,2009(0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