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敏
【摘要】 目的 探究炎琥寧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臨床療效。方法 80例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患兒, 按照單雙號分組方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40例。對照組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利巴韋林注射液進行治療, 觀察組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實施注射用炎琥寧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退熱時間、停瀉時間與住院時間。結果 治療后, 觀察組患兒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5%, 顯著高于的對照組的77.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兒發(fā)生2例嘔吐, 4例持續(xù)腹瀉;觀察組患兒僅發(fā)生1例持續(xù)腹瀉;觀察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的退熱時間、停瀉時間與住院時間分別為(1.02±0.45)、(2.78±0.65)、(4.08±1.45)d, 均顯著短于對照組的(2.23±0.96)、(4.98±1.36)、(6.24±2.18)d,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運用炎琥寧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能夠有效提升患兒治療效果, 同時具有一定安全性, 降低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縮短患兒治療時間, 進而提升患兒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 炎琥寧;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治療效果;不良反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4.050
臨床兒科中, 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屬常見性疾病, 該疾病主要是由輪狀病毒感染所致[1], 發(fā)病一般在嬰幼兒時期, 一般發(fā)病季節(jié)為秋季, 輪狀病毒腸炎疾病臨床癥狀表現為腹瀉、發(fā)熱、嘔心、嘔吐、腹脹、腹鳴等[2], 患兒在嚴重時可導致其產生脫水、代謝性中毒、電解質紊亂等嚴重后果, 在發(fā)病時, 患兒排便次數可達5~10次/d, 便樣呈黃色水樣, 量大, 嚴重患兒高達20次/d左右[3], 病程一般在3~6 d左右。
有研究[4]表明, 患兒在發(fā)病過程中, 極易引起呼吸道與消化道感染, 同時, 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將受到一定影響, 嚴重影響患兒生長發(fā)育。在對患兒治療過程中, 要充分考慮使用藥物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有文獻[5]提出, 炎琥寧注射液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具有一定安全性與有效性。本研究針對炎琥寧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進行探究, 現將細節(jié)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抽選本院2018年1~12月接收的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患兒80例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單雙號分組方式將患兒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40例。觀察組中男21例, 女19例;年齡最大31個月, 最小18個月, 平均年齡(24.32±2.23)個月;體重9~16 kg, 平均體重(11.15±1.65)kg;病程2~5 d, 平均病程(2.98±0.68)d;腹瀉次數<5次/d患兒11例,?腹瀉次數6~10次/d患兒19例, 腹瀉次數>10次/d患兒10例。對照組中男22例, 女18例;年齡最大32個月, 最小17個月, 平均年齡(23.15±3.01)個月;體重8~18 kg, 平均體重(12.25±1.92)kg;病程1~5 d, 平均病程(2.61±1.01)d;腹瀉次數<5次/d患兒10例, 腹瀉次數6~10次/d患兒18例, 腹瀉次數>10次/d患兒12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兒均符合輪狀病毒腸炎診斷標準[6];②在入院前不曾進行其他治療;③病程<5 d;④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3周歲患兒;②其他病情致使患兒腹瀉;③病程>5 d患兒;④在接受本研究前進行過其他治療, 未見效果患兒;⑤對本研究所用藥物存在過敏史患兒。
1. 3 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飲食調理、口服蒙脫石散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利巴韋林注射液(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9993063, 規(guī)格:1 ml∶0.1 g)進行治療, 將10 mg利巴韋林注射液與25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相融合, 對患兒進行靜脈滴注, 1次/d, 5 d為1個療程。觀察組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實施注射用炎琥寧(重慶藥友制藥有限責任公司, 國藥準字H50021641, 規(guī)格:80 mg)進行治療, 將8 ml炎琥寧注射液與250 ml 的5%葡萄糖注射液相融合, 對患兒進行靜脈滴注, 1次/d, 5 d為1個療程。兩組患兒均治療1個療程。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 患兒腹瀉情況消失, 排便次數與體溫恢復正常, 視為顯效;治療后, 患兒腹瀉情況明顯改善, 排便次數明顯減少, 體溫情況明顯好轉, 視為有效;治療后, 患兒腹瀉次數為發(fā)生改善, 排便次數與體溫無好轉跡象, 視為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包括嘔吐、持續(xù)腹瀉。③比較兩組患兒退熱時間、停瀉時間與住院時間。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患兒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5%, 顯著高于的對照組的77.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2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兒發(fā)生2例嘔吐, 4例持續(xù)腹瀉;觀察組患兒僅發(fā)生1例持續(xù)腹瀉;觀察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 3 兩組患兒退熱時間、停瀉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退熱時間、停瀉時間與住院時間分別為(1.02±0.45)、(2.78±0.65)、(4.08±1.45)d, 均顯著短于對照組的(2.23±0.96)、(4.98±1.36)、(6.24±2.18)d,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形成小兒腹瀉的主要原因之一為輪狀病毒感染, 輪狀病毒經過損害患兒小腸上皮細胞, 致使小腸對水分與電解質不能很好的吸收, 引發(fā)腸液堆積, 導致患兒形成腹瀉現象, 同時, 小腸上皮受損細胞將釋放大量毒素, 使雙糖酵素不能有效活動[7], 使雙糖酶活性降低, 致使鈉離子與氯離子產生吸收障礙, 所以, 當患兒患有輪狀病毒性腸炎時, 易產生脫水與電解質紊亂現象, 在治療不及時的情況下, 可對患兒生命產生一定威脅。
注射用炎琥寧主要成分為穿心蓮提取物, 穿心蓮在中藥理論中, 具有清熱解毒、化燥療效[8], 因此, 炎琥寧注射液對輪狀病毒具有一定抑制與消滅效果, 在有效防止輪狀病毒復制的同時對內毒素引起的發(fā)熱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與此同時, 炎琥寧可有效調節(jié)患兒免疫功能, 提升患兒抗感染應激能力, 進而加快病情恢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 觀察組患兒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5%, 顯著高于的對照組的77.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兒發(fā)生2例嘔吐, 4例持續(xù)腹瀉;觀察組患兒僅發(fā)生1例持續(xù)腹瀉;觀察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的退熱時間、停瀉時間與住院時間分別為(1.02±0.45)、(2.78±0.65)、(4.08±1.45)d, 均顯著短于對照組的(2.23±0.96)、(4.98±1.36)、(6.24±2.18)d,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炎琥寧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效果顯著, 在治療效果確切的情況下, 具有一定安全性, 同時可加快患兒病情恢復, 改善患兒生存質量, 值得臨床廣泛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胡海匯. 炎琥寧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隨機平行對照研究. 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 2018, 32(8):35-38.
[2] 高陽東. 炎琥寧注射液聯合小兒推拿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分析. 心理醫(yī)生, 2017, 23(33):139-140.
[3] 徐麗. 炎琥寧聯合肯特令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療效觀察. 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6, 10(11):128.
[4] 雷菊芳, 余麗萍. 炎琥寧注射液聯合雙歧三聯活菌膠囊對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心肌酶譜的影響. 國際中醫(yī)中藥雜志, 2017, 39(2):118-120.
[5] 張文亮, 饒雪梅, 羅蘭芳. 炎琥寧注射液配合西醫(yī)常規(guī)療法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臨床研究. 國際中醫(yī)中藥雜志, 2016, 38(9):814-816.
[6] 占桂香, 黃新造. 炎琥寧注射液聯合消旋卡多曲顆粒對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心肌酶譜以及臨床療效的影響. 藥物評價研究, 2017, 40(2):258-261.
[7] 呂瑞珠. 聯用利巴韋林和炎琥寧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效果觀察. 當代醫(yī)藥論叢, 2016, 14(11):127-128.
[8] 王光猛. 炎琥寧聯合蒙脫石散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療效觀察. 心理醫(yī)生, 2015, 21(22):127-128.
[收稿日期:2019-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