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 要】目的:在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開展舒適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進行深入的研究。方法:選擇我院于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期間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來開展研究,患者共計134例。在對患者進行分組的過程中,應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患者平均氛圍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7例患者。開展護理的過程中,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服務,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開展舒適護理模式,以此來對兩組患者的焦慮情緒改善情況、日常生活能力變化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結果: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改善情況明顯叫對照組患者更優(yōu)(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生活自理能力評分方面,觀察組患者同樣明顯較對照組患者更高(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除此之外,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同樣明顯較對照組患者更高(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在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開展舒適護理模式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焦慮情緒,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此基礎上,舒適護理模式還可以很好的改善護患關系,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舒適護理模式;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74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6--02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都在不斷的增長。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良好的護理干預來對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進行調整、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1]。筆者對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開展舒適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期間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來開展研究,患者共計134例。在對患者進行分組的過程中,應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患者平均氛圍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7例患者。在觀察組中,共有男性患者42例和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齡區(qū)間為47~78歲,平均年齡為(63.1±9.3)歲;在對照組中,共有男性患者39例和女性患者28例,患者的年齡區(qū)間為48~79歲,平均年齡為(62.6±9.4)歲,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在此基礎上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一般資料不具有明顯的差異(P>0.05),因此本研究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式來開展治療,同時,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服務,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舒適護理模式,具體護理方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①心理護理 患者治療的過程中,經常會產生焦躁、恐懼等不良心理。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護理人員應該積極主動的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一方面為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病情、治療方案以及注意事項,另一方面則最對患者的不良心理進行疏導,幫助患者建立起早日康復的信心。②健康教育 在開展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治療的重點,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提升患者及其家屬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認識和了解,以此來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并培養(yǎng)患者及其家屬對不良反應進行科學的應對。③肢體訓練 在患者治療一段時間,且其生命體征已經趨于穩(wěn)定的情況下,護理人員應科學的為患者安排肢體訓練,在訓練初期,可以通過站立訓練和邁步訓練,來幫助患者更好的恢復,隨著治療的開展,肢體訓練也可以逐步升級,同時開展患者的日常生活訓練,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逐漸增加患者的活動量,從而更好的保證患者恢復情況。
1.3 觀察指標 ①對對照組患者和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焦慮情緒進行對比;②對對照組患者和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對比;③對對照組患者和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并對比。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焦慮情緒對比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對比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3 討論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逐漸嚴峻,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病率在我國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作為一種致殘率和致死率都非常高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血管疾病,腦卒中是由腦動脈閉塞引起的,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患者經常會出現各種功能障礙,同時也會產生心理狀態(tài)變化[2]。在本次研究的過程中發(fā)下,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改善情況明顯叫對照組患者更優(yōu)(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生活自理能力評分方面,觀察組患者同樣明顯較對照組患者更高(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除此之外,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同樣明顯較對照組患者更高(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在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開展舒適護理模式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焦慮情緒,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此基礎上,舒適護理模式還可以很好的改善護患關系,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張玉萍.探討舒適護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康復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數理醫(yī)藥學雜志,2017,30(03):467-468.
洪彩霞,郭巧麗,張雪玲.舒適護理模式應用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康復期的效果評價[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7,24(12):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