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圍繞四項核心素養(yǎng)設計了語文活動的“15項任務群”,第一個學習任務群就是“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可見“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性。但放眼現(xiàn)實,許多學生雖有閱讀的意愿,閱讀的效果卻很有限。那么如何將學生領進“整本書閱讀”的大門并且高質量地完成一本書的閱讀呢?筆者根據(jù)教學實踐,提出了理、研、論、講、寫五個階段。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1-037-2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一個重要教育理論:“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認為,行(做)是知識的重要來源,動手嘗試能出真知。于是,在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實踐中,我就以《平凡的世界》為例,帶著學生踏上了閱讀之旅。
一、理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創(chuàng)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將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作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全書共三部,人物較多,矛盾糾葛復雜。如若只是粗粗瀏覽,合上書后學生的腦海中便存不了多少東西了。于是,利用寒假時間,我布置自己任教的高一兩個班級的學生閱讀該小說,并要求進行相關的梳理:
1.概括小說三部分的內容,每一部分100字左右;
2.畫出作品里的人物關系圖;
3.勾畫或摘抄作品里的經典語句,并加以點評;
4.寫寫閱讀后的感悟(用一個詞概括并簡要闡述)或疑問。
學生初涉文本,這些內容既是以任務驅動學生去讀書,也是教會學生將“厚書”讀“薄”,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整體感知作品,培養(yǎng)“整合”的意識。
從開學后的作業(yè)反饋來看,學生對作品的初讀還是完成得不錯的,很多學生都畫出了類似下圖的人物關系圖,有些點評很到位,感悟和問題我也收集到了不少。
二、研
陶行知先生在《每天四問》里寫到:“我希望有能力研究的先生和同學,必須擇定一個題目從事研究,即使是一個很小的問題,也可以研究出很深刻很淵博的大道理來?!睘榱藢ⅰ镀椒驳氖澜纭返拈喿x往深入推進,我將學生的感悟和問題進行整理,確定了四個研究標題:
1.《走進路遙》
2.《在閱讀中,我來到了那個時代》
3.《讀你/讀你們》(“你”“你們”應是作品中的人物)
4.《今天,我們在平凡的世界里》
這些標題分別從作者、時代背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現(xiàn)實意義四個角度設計,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運用知人論世的解讀文本方法,再對文本進行細讀,進而實現(xiàn)閱讀質量的提升。學生可選擇一個標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可以在網(wǎng)絡上查閱相關資料,最后形成自己的研究提綱或者研究小論文。
我希望盡力做到:真誠尊重學生的選擇性、著力提倡感悟的獨立性、充分發(fā)揮研讀的自主性。學生在選題方面表現(xiàn)得比較積極,交上來的研究成果令我對他們刮目相看。研究作品中的人物的學生比較多,但多數(shù)學生都沒有只單一分析,有從女性視角,將田潤葉、田曉霞、秀蓮放在一起比較的,或者從男性視角,將孫少安、孫少平等放在一起比較的;也有從家庭的角度去探討的;還有一些研究關注到了金秀、郝紅梅、孫蘭花等次要人物……看他們的研究成果,我感覺到書里的人物已經到了學生身邊,而不是只存在作品中。
三、論
學生的初步研究雖然還不錯,但畢竟有些囿于個人之見,為了打開學生視野,我決定推進閱讀計劃的第三步:分小組討論。陶行知先生說:“集體探討之目的,在以集體之努力,追求真理。探討之路有五,即行動、觀察、看書、討論、思考,稱之為五路探討,也可稱之為五步探討。”既然討論是集體探討的“一路”,那就發(fā)揮集體的力量,我將學生按照選題分成幾個小組,在課堂上展開了小組討論:小組內先將他人的研究提綱或文章看一遍,然后展開討論,討論過程中做好記錄。一開始閱讀時教室里靜悄悄的,后來討論時一片熱火朝天的場面。
討論課上,我將課堂還給了學生,讓他們成為了知識的探究者。小組討論前的認識只是個體的、自我的,進行小組討論使學生對過去個體所讀的內容有不同的認識、新的發(fā)現(xiàn)。他們的熱烈討論使課堂時時泛起層層漣漪,他們也在熱烈討論中碰撞出了思維的火花。看著他們耐心地完善自己的稿子,我感覺《平凡的世界》讓他們不平凡起來。
四、講
小組討論之后,學生的認識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他們每個小組只是圍繞著《平凡的世界》重點研究了一個方面。為了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作品,我又組織學生進行了班級層面的交流。陶行知先生說:“教小孩做小先生?!苯裉?,我們也可以讓學生來做老師。為了調動所有學生講的積極性,我沒有讓小組內定講解人員,而是隨機抽簽。被抽到者主講,其余小組成員輔講。于是,一節(jié)課在刺激、熱烈中過去了。多數(shù)學生的講解得有板有眼,他們還認認真真地寫起了板書?!镀椒驳氖澜纭肪瓦@樣在他們的頭腦中“立體”起來。
五、寫
最后,我對這次閱讀實踐進行了總結,并以讀寫結合的寫作給《平凡的世界》的閱讀劃上了句號:提供學生關鍵詞(物質與精神、理想與現(xiàn)實、命運與抗爭、苦難與奮斗、平凡與不平凡、責任、自強自尊、孤獨等),讓學生完成一篇習作。
閱讀是內化的吸收,是欣賞與理解的過程;寫作則是外化的表達,是思考與運用的過程。吸收是表達的基礎,表達是吸收的深化。教師帶領學生閱讀整本書,除了開闊他們的眼界,豐盈他們的生命,如若能讓他們在考試中“嘗到甜頭”豈不更好?
學生在最后的寫作環(huán)節(jié)一掃往日的畏難情緒,這次習作的批閱也讓我倍感欣慰。下面是一篇習作的選段:
人生來是孤獨的。有人在孤獨中沉默,有人在孤獨中消亡,而孫少平卻在孤獨中獲取了力量,不斷成長。在貧瘠的土地上,在那樣一個荒涼而又荒誕的時光里,孫少平無意之間闖進了文學的世界。從此,他的世界里有了保爾柯察金,有了江姐,還有了許許多多的故事,他們的悲歡離合,牽動著他那貧窮而又敏感的心……孫少平孤獨地閱讀,也在悄悄地享受成長,他的視野廣闊起來,他的思考更加理性,他的的心靈世界更加充實豐盈……孤獨并不可怕,潛心閱讀是抵御孤獨侵襲的很好方法。
行者長至,為者長成。閱讀,重在行動,希望《平凡的世界》的閱讀實踐為學生的閱讀找到一條比較暢通的路,進而實現(xiàn)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作者單位:無錫市堰橋高級中學,江蘇 無錫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