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輝
摘要: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國最寶貴的文化瑰寶。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效融合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文學素養(yǎng),還能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已經(jīng)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全面普及。本文分析了現(xiàn)階段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現(xiàn)狀以及滲透策略,以期為高中語文教師提供參考信息。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高中語文;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9-0076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近些年來全國中學語文大綱的修訂更加注重對學生語文基礎理論知識和語文學習能力的考查。高中語文教師應不斷向學生弘揚傳統(tǒng)文化,有效設置教學計劃,在日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合傳統(tǒng)文化。高中學生一般都有較好的認知能力,高中是學習新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最關鍵時期,教師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這是這個時代對學生的迫切要求,也是學生提高自身素質的必備要求。
一、充分發(fā)揮教材的價值
教師應當意識到,高中階段語文教材的編撰與設計經(jīng)過了一道又一道的關卡,同樣也是經(jīng)歷了多位專家學者的協(xié)調探討。因此,無論是在教材的總體結構上,還是在教材的編制內容上,都是十分值得信任的。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當著力挖掘語文教材中可能存在的人文關懷和人文價值,為語文課程增添別樣的色彩。只有這樣,教師才可以真正發(fā)揮語文教材中的各項價值,從而充分利用好語文教材。比如,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教材中,許多文言文內容都是對忠君愛國和堅守道德品質等方面的高度頌揚。
例如,《沁園春·長沙》這篇文章以簡短有力的詞句,表達了毛主席對國家富強和人民站起來的偉大宏愿,也寄托了毛主席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青年時期的毛主席是壯志凌云的,于是寫下了“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的詞句。同樣,他也寄予了對中國新一代青年的無限向往和期待之情,于是寫下了“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慷慨之言。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盲目地采取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即利用詞語翻譯和詩句背誦相結合的方法,以期學生在考試當中獲得更多的分數(shù),但其卻忽略了對于這首詩詞深刻價值觀和時代背景的綜合分析,更忽視了《沁園春·長沙》對于青年一代人的激勵價值。因此,筆者建議,高中語文教師首先可以對這首詩進行深入的挖掘,綜合探討這首詩的歷史背景及毛澤東的情感,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探究的方式,在課前預習階段充分搜集相關信息,并且在課堂之上逐一進行匯報。同時,教師要強調對于詩詞的文化解讀和情感解讀,使得詩詞當中的人文價值能夠緩緩滲透進學生的內心之中,以起到陶冶學生情操和提高學生文化底蘊的重要作用。
二、利用多媒體設備強化教育效果
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之下,雖然教師對多媒體信息化設備的利用程度和使用頻率越來越高,但是這種利用僅停留在較淺的層次。換句話說,很多教師將多媒體設備僅看作投影課件和代替黑板的工具,并沒有從縱深層面挖掘多媒體設備對教育效果的強化作用。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詩詞和文章的講解時,可以充分利用網(wǎng)絡力量,幫助學生搜集一些與其相關的古言古詩。這樣既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可以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時刻都能感受到新鮮感。
例如,學生在學習《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時,雖然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是側重于講解荷塘的景色,可供利用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相對較少,但是,教師可以以《荷塘月色》這篇課文為依托,進一步挖掘與其相關的古詩和文言文《愛蓮說》《夏日賞荷》等。這些詩文和文言文都是與“荷花”這一元素密切聯(lián)系的。在進行這部分文言文、古詩詞講解的同時,教師還可以播放一些與其契合度相對較高的古典樂曲,如可以選擇一些琵琶樂曲、古箏樂曲、二胡樂曲等,使得學生既獲得文學上美的感受,又受到古典音樂的陶冶。在這種雙重感官的刺激下,學生很容易就可以融入《荷塘月色》的課文情境當中,仿佛將自己置身于一片一望無際的荷塘之中,映著月色、賞著蓮花,優(yōu)美的景色使得學生心神蕩漾,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自然就會更加深入。除此之外,如果本班有學生會彈奏古典樂曲,那么教師可以鼓勵這些學生以演奏者的角色站到講臺上來,伴隨著現(xiàn)場演奏,學生可以更加聲情并茂地朗誦這篇課文,這樣更有利于增強學生自身情感與課文內容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既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
三、借助古文詩詞,滲透傳統(tǒng)文化
就高中時期的語文教學來講,語文教材中包含著很多的古文詩詞,這些詩詞中都包含有較多的傳統(tǒng)文化,而這些傳統(tǒng)文化正是語文教師應該向學生滲透的內容。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古文詩詞,將這作為教學的著手點,以此向學生有效滲透傳統(tǒng)文化,使學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到傳統(tǒng)民俗、傳統(tǒng)文化和倫理觀念等,從而促進學生能夠獲得更好的發(fā)展。雖然高中教學對古詩文的內涵理解不是主要的,但是教師也不能忽視這一方面的教導。高中課本中的課文都是編者精心選取的,在古代文壇上有一定的地位,是社會瑰寶。教師需要為學生挖掘出這些課文的深層含義,讓學生了解其中包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師可以從背景出發(fā),從介紹作者本身到朝代再到作者的思想觀念,從多個方面為學生提供解讀古詩作的不同視角,更好地為學生介紹每一篇文章的傳統(tǒng)文化。比如,教師在向學生講授《氓》《采薇》這兩首詩時,便可以利用好這一機會,充分向學生滲透傳統(tǒng)文化,以此大大強化語文教學的效果。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想要有效滲透傳統(tǒng)文化,就必須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教學,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教學方式下,語文教學效果可以得到明顯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也可以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豐富,同時也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使學生取得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熊風光.淺談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J].魅力中國,2019(29):168-169.
[2]孔祥平.淺談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J].南北橋,2018(2):11.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老河口一中44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