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睿
小學語文課堂浸潤漢字文化,絕不是讓教師照搬漢字學的理論和知識對學生進行“灌輸”?;跐h字本體文化的特點,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年齡特點出發(fā),通過多樣的形式,營造漢字文化浸潤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開展學習活動,初步領略漢字文化的魅力。
一、境中引趣
“一個漢字就是一幅畫”。借助形象性較強的古文字,或充分利用漢字的特征提出有趣的問題,創(chuàng)設富有漢字文化意味的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情境。
如,有位教師執(zhí)教系統(tǒng)識字
課《走近象形字》,他是這樣導入的:
師:今天我們一起到好玩的地方——“象形部落”。(出示:)能看出這是什么字嗎?
(生看不出,師旋轉古文字成為“”。)
生:大象的“象”。
師:你是怎么認出來的?
生:它有長長的鼻子和寬厚的身軀。
(師引導學生指出象鼻、象腿,然后演示“象”字的演變過程,教學“象”字。)
師:在“象形”這個詞里,“象”的意思不是它的本義“大象”,而是“模擬”。我們在“象形國”還
能認識很多這樣的新朋友。出發(fā)
吧……
古文字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礎上的觀察與發(fā)現點燃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生很自然地進入了教師創(chuàng)設的“象形部落”的情境中,并由此了解到漢字的演變,直觀地感知了象形字“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特點。
筆者的創(chuàng)意習作課《剪之趣》則充分利用漢字一詞多義、字形同而詞性不同的特點,用“剪刀剪紙剪不破”這一歧義句設置懸念,層層設疑:“剪刀剪紙剪不破,到底是不是真的?”吊足學生的“胃口”,將學生帶入心理體驗之境。兩次課堂練筆,讓學生記錄自己的心理活動,關注同學的反應,留意教師的語言、神態(tài)的變化。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習作素材,情動于中,自然落筆有神,課堂精彩迭出。課的最后,揭示謎底:“剪”字既可以是名詞“剪刀”,也可以是動詞“剪”的意思,因而一句話就有兩種理解:“用剪刀剪紙張,紙張剪不破”以及“剪刀剪紙張,剪刀不會破”。這個富有趣味的歧義句構成了本課的趣味點。
二、境中識記
教學中,借助圖畫(圖片、古文字等)、故事、動作演示等創(chuàng)設情境,可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觀察、理解和識記,促進學生形象
思維與抽象思維的互動發(fā)展,不僅能減少書寫錯誤,還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會漢字特有的靈性與
價值。
譬如,兩人并肩站立,便是
“比”字;手放在眼上方,遮擋陽光向遠望之形,不就是“看”字?
——簡單直觀的動作演示,契合學生的思維,學生輕松把握漢字特點。板畫小篆“”,引導學生比照楷體“鼠”字:上部“臼”像老鼠露出的牙齒,下部豎提是老鼠豎起的前爪,斜鉤酷似鼠尾。形象逼真的古文字形仿佛“活”起來了,學生在驚嘆之余也建立起字形與字義之間的聯系,印象深刻,避免寫錯。
教學中,聯系鮮活的生活實
際,巧妙地營造富有童趣且契合
漢字學習內容的情境,采用深入淺出的教學語言,有助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悄然接受漢字文化。如,以《動物王國里的漢字奧秘》為題,將“鼠”“牛”“羊”等關于動物的漢字進行重整,以認識十二生肖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有趣的“動物王國”里識記與動物相關的字。以《生活在漢字里的“人”》為題,則可將“子、身、幼、兒、男、女、老、孝”等看似關聯不大的漢字串聯起來,讓學生仿佛“經歷人生”,更在情境中掌握漢字的形音義,浸潤于漢字文化的魅力之中。
三、境中得法
系統(tǒng)化是漢字的一個主要特點。根據漢字的組合規(guī)律,借助漢字的部首系統(tǒng)、意符系統(tǒng)、記號系統(tǒng)、同源系統(tǒng)等,可將紛繁復雜的漢字進行意義化重整,建立起漢字間的知識關聯。創(chuàng)設情境,指導學生系統(tǒng)學習漢字,“學一個帶一串”,讓學生不僅學習漢字,更了解漢字構形系統(tǒng),培養(yǎng)自能科學分析漢字的能力。
譬如,利用水滴由小到大逐
漸匯聚成海這一自然現象,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水”的旅行》情境課,將“泉、溪、江、河、海、洋、泰、冰”等漢字組成系統(tǒng),并一一解析,讓學生仿佛在自然環(huán)境中學習“水”系統(tǒng)的字。同樣,也可以設計課《奇妙的“木”》,使學生在充滿童趣的情境中進入“木”的構字系統(tǒng),輕松學習“木、片、果、本、末、休、林、森”等漢字,了解漢字的本義、引申義。
為幫助學生認識漢字層次組合的構字規(guī)律,可以整合設計識字課。教師不用生硬地灌輸“漢字的層次結構”這一概念,而是設計課《愛“疊羅漢”的字》,以“疊羅漢”為情境,引導學生動腦擺一擺——“刀、口”組成“召”字,加“日”組成“昭”字,再加“火”組成“照”字;“十、口”組合成“古”字,加“月”組成“胡”字……學生從漢字的層次中驚喜地發(fā)現“漢字也會‘疊羅漢”,太神奇了!由此理解了漢字構形的一個規(guī)律——層次組合。
四、境中悟情
情境創(chuàng)設追求的不是情境的趣味化、生活化,而是更高的“情”。如果學生在學習之后記住的只是文字符號,卻不知其文化,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學習便是機械的學習。創(chuàng)設情境需要教師的感情投入,以“境”激“情”,以“情”導“情”,使學生從中悟得豐富情感,獲得美好體驗。下面以兩首古詩中“見”字的教學為例。
張籍詩《秋思》中關于“洛陽城里見秋風”句,有老師這樣設計:
師: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思
鄉(xiāng)情?
生:洛陽城里的秋風。
師:同學們,這個“見”字,我們非常熟悉。這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板畫)“”上部是“目”,下部是“人”。在人的頭上畫大大的眼睛,就是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那么,詩人看得見洛陽城里的秋風嗎?
生:看不見。
師:詩人站在瑟瑟的秋風里,他看見了什么?
生:葉子飄落、小草枯黃、百花凋零、大雁南飛……
師:凄涼的秋風拂過,落葉要歸根、大雁要南飛,張籍想家了。然而此時此刻,他卻看不見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師:在這洛陽城里,詩人只能看見——
生:洛陽城里見秋風。
師:他見不到歡聲笑語的親朋,見不到舉案齊眉的妻子,見不到追逐嬉笑的孩子,他只能——
生:洛陽城里見秋風。
師:(出示地圖,補充資料)張籍的老家是吳郡,也就是現在的江蘇蘇州。他家境窮困,眼疾嚴重,孟郊稱他為“窮瞎張?zhí)!薄W鬟@首詩的時候,他正獨自一人居住在洛陽。又是一年秋風至,望著蕭瑟的秋風,如果你就是詩人,心情如何?這是怎樣的一種“見”?
生:孤單、悲涼、寂寞……
生:這是一種悲傷的“見”,愁苦的“見”,凄涼的“見”……
教師由“見”切入,引導學生溯源理解“見”的意思??鋸埗蜗蟮募坠俏淖中巫プ×藢W生的目光,更加深了印象,“能見”與“不能見”的追問進一步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和聯想,激發(fā)學生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具體可感的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感受詩人當時孤孑一人的凄涼。
同樣一個“見”字,在《敕勒歌》中,則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樸素大美。筆者教學《敕勒歌》時,板畫展示“見”的甲骨文,并引導學生知道:由于牧草豐茂,牛羊都隱沒在綠色的海洋中。只有輕風吹過,牧草低伏時才有牛羊顯現。表示“被看見、顯露出來”時,“見”應讀xiàn。這番基于字義的分析與描述,不僅幫助學生明確“見”的讀音,更在學生腦海中具化成迷人的意境——草豐水美,牛羊成群,風吹嫩草,牛羊漸次閃現。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體會:生活在這樣的草原上,面對如此的畫面,敕勒人會有怎樣的情感?學生自然體會到并讀出“自豪與熱愛”之情。一個“見”字,讓字中有畫、畫中傳情,情味與畫面交融,意境全出。
(作者單位:福建廈門市前
埔北區(qū)小學)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