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超
摘 要:小學體育教學不單是進行體育基礎知識與技術的傳授過程,從體育學科及授課對象的研究角度來說,它更加注重的是對小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以個人的小學體育教學實踐經驗為基礎,進而詳細闡述了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的具體策略,旨在推進新課改的進程,尊重小學生學習的差異性需求,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關鍵詞:小學教育 體育教學 協(xié)同合作意識
合作學習是指通過明確的責任分工,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互助型學習模式,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又有助于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改善其人際關系,發(fā)揮學生主體觀與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觀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一、明確合作目標,創(chuàng)建合作小組
設置明確的合作目標是開展合作學習的首要任務,所以,教師需要認真挑選合作型體育項目,保障班集體完整性的同時,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進行分工,既有助于保證學生的參與性,激發(fā)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又有助于體現體育項目的實用性,實現體育合作學習的教學設計。例如,作為趣味體育項目之一的拔河,要求發(fā)揮隊員的整體力量,形成合力,才能產生對抗性。在此過程中,作為體育教師應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合理的創(chuàng)建合作小組,在保證比賽公平性的同時,向學生傳授正確的拔河技巧,采取一對一的訓練方法,有效提高學生的競技意識。另外,體育骨干需要協(xié)助教師進行成員分工,依據隊員的性格、力量和性別等因素分配其站位,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為學生提供民主自由的運動環(huán)境,還有助于拉近隊員間的距離,改善學生的人際關系。同時,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訓練情況,及時地向學生提供幫助,有效地調和組員間的矛盾,為開展合作教學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1]。
二、融入合作訓練,樹立合作意識
實踐是能力具體化的表現形式,所以,教師需要積極地融入合作訓練,幫助學生樹立合作意識。首先,教師結束基礎拔河教學課程后,引入行之有效的訓練措施,并進行實際的拔河演練,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認真記錄學生的比賽狀況和比賽結果,為小組提供賽后總結材料,讓體育骨干及時的糾正組員的錯誤行為,為本組的勝利提供保障。其次,教師需要開展組內集訓,由所有隊員一致推選一名優(yōu)秀的隊員擔任教練,協(xié)助體育骨干分配成員特訓,既有助于鍛煉學生的領導能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又有助于加深隊員之間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互幫互助、合作共進的體育意識。最后,教師需要帶領班集體角逐校級趣味賽的勝利,引導學生化零為整發(fā)揮合作小組訓練的潛能,通過實戰(zhàn)訓練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讓學生成為班級勝利的捍衛(wèi)者,還有助于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完善教師的合作教學方法,進而有效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合作意識。
三、制定體育游戲,鍛煉合作能力
游戲是解放兒童天性的載體,而兒童作為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接班人,不僅需要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還需要具備優(yōu)秀的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素養(yǎng),達到素質教育的學習目標,滿足新時代對學生的要求。所以,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天性,為學生提供寓教于樂的體育學習環(huán)境。小學體育實踐教學中的“螃蟹賽跑”“喊數抱團”和“你抓我救”等趣味游戲,既有助于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又有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內心的喜悅感,進而增強學生的共同歸屬感,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第一,“喊數抱團”要求學生圍成圓圈,慢慢跑動,并按照教師報出的數字抱團,未完成的學生將會受到相應懲罰,不僅有助于提高團隊的凝聚力,體現體育教學中團結合作的作用,還有助于檢驗學生的反應能力,幫助教師及時地調整教學方法;第二,“螃蟹賽跑”需要學生兩兩組隊,并利用背部或者軀干完成運球任務,用時短者獲勝,既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協(xié)調性,又有助于發(fā)揮合作的優(yōu)勢,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第三,“你抓我救”分為追逐者和被追逐者,要求教師設置追逐場地和禁區(qū),制定合理的獲勝方法。通過趣味性的體育游戲為學生營造開放、民主的運動環(huán)境,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同時讓學生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集體榮譽感,達到體育與合作緊密相連的一體化教學模式[2]。
四、創(chuàng)新合作形式,激發(fā)合作熱情
傳統(tǒng)的合作模式枯燥、單一,難以滿足新課改的要求,所以,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合作形式,凸顯體育運動的魅力,讓學生感悟運動健將的心路歷程,激發(fā)學生的求勝欲望,從而調動學生的合作熱情。例如在乒乓球的混合雙打教學中,教師應依據學生的性格和能力進行分組,并兩兩結對形成四人訓練小組,在此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給予學生探討制定學習計劃的時間與權利,為學生提供自由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同時,教師可以增加小組內部的自評環(huán)節(jié),不僅有助于促進成員間的了解,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我反省的意識,及時的糾正學生錯誤的學習習慣和個人缺點。其次,教師可以引入課后測評機制,反饋學生的訓練狀況,既有助于激勵學生的運動積極性,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合作氛圍,又有助于教師完善教學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合作的形式,集中學生注意力。最后,時代的進步實現了教育的高效性,因此,教師需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學生提供新穎的合作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合作熱情,進而提升學生團結合作的素養(yǎng)[3]。
綜上所述,“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這句話很好地向學生詮釋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所以,教師需要讓學生感受團結的力量,激發(fā)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合作觀。另外,學校需要定期舉辦豐富多彩的體育賽事,為學生搭建更多的展示自我的實踐平臺,檢驗學生的合作成果,激發(fā)學生的合作熱情,進而實現小學體育教學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目標。
參考文獻
[1]李聰.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體育與健康課運用游戲化體育教學模式的可行性研究[D].蘇州大學,2014.
[2]朱文峰.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中年級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
[3]趙業(yè)海.論如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J].學周刊,2017(17):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