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依依
摘要:魯迅關(guān)注兒童、了解兒童,其塑造的兒童形象具有獨一無二的藝術(shù)魅力,與農(nóng)民、知識分子的形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被選入中學(xué)語文教材的魯迅小說中的兒童形象,具有兒童的固有天性,他們勤勞淳樸、熱情和善、熱愛自然,同時也受到成人世界的巨大影響,壓制了一部分天性,改變了原始的世界觀,這些兒童形象不可避免地帶上了悲劇色彩。
關(guān)鍵詞:魯迅小說 兒童形象 初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I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3-0125-02
魯迅小說作品中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那就是兒童。中學(xué)教材中魯迅筆下的兒童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體現(xiàn)出魯迅提出的“兒童是人,兒童是兒童”的基本命題和對“救救孩子”的彷徨和懷疑。
一、兒童的固有天性
兒童天性主要表現(xiàn)在魯迅的散文作品中,小說中也有涉及。魯迅以充滿詩意的筆調(diào)塑造出兒童天真純樸、熱情勇敢的形象特征。這類兒童形象反映了孩子最原始、最單純的世界觀,富有童真童趣。
1.對大自然的熱愛
《故鄉(xiāng)》中“我”早在閏土沒有來之前,因為聽說過他是能裝彌捉小鳥雀的,所以日日盼望閏土的到來?!拔摇币矊﹂c土所說的捕鳥、撿貝殼、管西瓜等新鮮事非常感興趣,以至于“我”在二十余年后仍能在腦中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少年閏土在海邊的沙地用力地刺一匹猹。“我”在文中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c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边@不僅表現(xiàn)出年少的“我”對自己的這種整天生活在高墻深院里、眼界狹窄生活的不滿,也深刻體現(xiàn)了我對農(nóng)村豐富多彩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廣泛地接觸大自然的迫切心情,十分具象地反映了少年兒童對大自然的熱愛。
《社戲》里的“我”終于有機會到一個叫作平橋村的、離海邊不遠的小村莊中住上幾天,在這里“我”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做成誘餌去釣蝦,或者是去放牛。魯迅先生通過對這些屬于孩童時代行為的生動描述,反映出兒童熱愛自然的天性。
2.淳樸勤勞的品質(zhì)
在舊社會,窮人家的孩子早早擔(dān)當(dāng)起家庭責(zé)任?!蹲8!防锵榱稚┑膬鹤影⒚?,就是坐在門檻上剝豆時被狼叼走的。拋開他的悲劇命運不談,阿毛的確是一個很聽話并且勤勞質(zhì)樸的孩子?!豆枢l(xiāng)》中的閏土也有同樣的品質(zhì),文中對他的形象做了詳細描寫:“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項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濒斞干鷦有蜗蟮毓串嫵隽私】登趧诘纳倌觊c土的形象。那是“我”心中“美麗的故鄉(xiāng)”的象征,也是作者理想中完美事物的承載者。
3.熱情和善的心靈
《社戲》中阿發(fā)、雙喜等一班農(nóng)家少年熱情善良,對待會讀“秩秩斯干”的“我”親如一家人。他們伴我游戲,每日一起釣來的蝦都是歸“我”吃的,在大人面前打了包票帶因沒能去看社戲而沮喪的“我”去趙莊,偷來羅漢豆煮熟了眾人分吃?!拔摇睂τ谀且顾频暮枚购湍且顾频暮脩蛉绱藨涯?,并不是因為社戲和羅漢豆本身,而是難忘他與農(nóng)家少年們的友誼。
同樣,《故鄉(xiāng)》里的少年閏土對待“迅哥兒”、水生對待宏兒也是熱情友善的。少年閏土在回家后還托自己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水生在離開之前也沒有忘記邀請宏兒去他家里玩。從這樣簡單而充滿童趣的小事中,魯迅先生刻畫出兒童熱情真誠、善良樸素的形象特征。
初中語文教材魯迅小說中的正面兒童形象勤勞勇敢、樂觀向上,有著對大自然的深切熱愛和純潔善良的內(nèi)心。這些形象的塑造,一方面寄托著魯迅濃厚的鄉(xiāng)情,另一方面也襯托出這些兒童被成人世界所影響的悲劇色彩。
二、成人世界對兒童的影響
魯迅先生在小說中對兒童形象的塑造,在表現(xiàn)出兒童固有天性的同時,也著力反映成人世界對于兒童的深刻影響,這種影響往往會改變兒童原始的世界觀,壓制兒童的天性;或是間接、直接地使人物走向悲劇結(jié)局。
1.冷漠麻木的圍觀者
《孔乙己》中的“我”自從十二歲起就在鎮(zhèn)口的咸亨酒店當(dāng)伙計,整天要看掌柜和客人的臉色。但是,在孔乙己受到眾人羞辱的時候,還是可以跟著笑幾聲的,并且認為店里充滿了“快活”的空氣??滓壹汉汀拔摇闭f話時,“我”也會跟客人一樣感到好笑和不耐煩。作為孩童形象的“我”,冷眼旁觀著孔乙己的痛苦和潦倒,把它當(dāng)成生活的調(diào)劑品,折射出孩童世界逐漸和成人世界趨同,沒有生機、庸俗冷漠。
《狂人日記》里圍觀身為狂人的“我”的不光有趙貴翁等成人,還有一伙小孩子,讓狂人覺得他們似乎怕他,似乎想害他,得出了“我明白了。這是他們娘老子教的”的結(jié)論。這也是作者對于兒童受成人世界影響成為麻木圍觀者的悲嘆。
2.冷酷勢利的嘲諷者
《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知道自己沒有辦法和客人或是掌柜聊天,只能對著孩子說話。小伙計連侍候人的機會都沒有,算是整個酒店最底層的,但他的地位還是比孔乙己高,因此也“懶懶的答他”,想著“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嗎”?!拔摇庇脛堇难酃饪粗滓壹旱母F困窘迫,絲毫沒有同情心地同店里的客人一起附和著譏笑他悲劇的命運。
3.封建毒害的受害者
《藥》中身患重病的華小栓走向死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父母的封建愚昧。他們被劊子手愚弄,認為人血饅頭可以救治十世單傳的兒子,在某種程度上沒有使小栓得到正規(guī)治療,成為了被封建毒害的犧牲品。
而《風(fēng)波》里的六斤丫頭,原先可以“搖著雙丫角”地跑來跑去,在文章的最后卻和她的祖母一樣裹上小腳,“捧著十八個銅釘?shù)娘埻耄谕翀錾弦蝗骋还盏耐鶃怼?。裹小腳這一封建時代的陋俗,使六斤被扭曲的審美取向所限制,嚴重影響了足部的正常發(fā)育,妨礙了她的一舉一動,深受封建禮教的毒害。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入的魯迅小說,刻畫了兒童具有的固有天性,表現(xiàn)出兒童的天真純樸和善良勤勞,更深刻地描繪出深受成人世界影響的兒童形象的扭曲。在人性的丑陋之外,魯迅先生通過塑造不同的兒童形象,發(fā)現(xiàn)兒童的優(yōu)點,強調(diào)“救救孩子”的重要性,也是在表達他對幼者的愛。他相信兒童是新生與未來的希望,希望兒童可以成為“真正的兒童”,成為“真正的人”。
參考文獻:
[1]李梅.談中學(xué)語文魯迅作品中的兒童形象[J]. 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參考,2004(11):49-51.
[2]林惠玲.淺談?wù)群⒆樱簭暮⑼蜗罂呆斞傅牧⑷怂枷隱J]. 語文學(xué)刊,2012(24):51-52.
[3]黎保榮.懷疑與拯救的張力:論魯迅小說中的“孩子”形象[J]. 暨南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7(5):88-92.
責(zé)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