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據(jù)小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要求以及《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修訂版),為了培養(yǎng)學生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結合學生學情,通過分析依托作業(yè)本提升隨文練筆效率研究的意義,當下語文課堂隨文練筆存在的困境和原因,以及依托作業(yè)本提升隨文練筆效率的方法和策略,總結出依樣畫瓢,仿寫句段;變虛為實,填補留白;化簡為詳,擴展想象;深化矛盾,化解難點;體會精妙,比較對照;加深感悟,展開想象;推陳出新,改寫原文;錦上添花,續(xù)寫故事等方法策略。
關鍵詞:課堂教學;作業(yè)本;隨文練筆;方法策略
一、 依托作業(yè)本提升隨文練筆效率研究的意義
語文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其中閱讀教學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文練筆是伴隨著閱讀教學過程形成的一種既有利于課文內(nèi)容理解,又能進行語言訓練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想象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積累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最好途徑之一。
作業(yè)本中的很多小練筆都是配合教材進度,學生能力、學情編排的,可以高效、省力地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能提高課堂效率,增加學生寫的機會,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依托作業(yè)本隨文練筆,能改進學生學習方式,夯實片段練筆,為篇章過渡搭好橋梁,為單元習作做好鋪墊,它既與閱讀教學緊密結合,又可改變“教”與“練”兩者脫離的現(xiàn)象,最終能夠靈活運用語言文字,準確表情達意,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最終目的,是十分必要和實用的。
二、 當下語文課堂隨文練筆存在的困境和原因
(一)目的不甚明了,練習不夠重視
學生寫作不擅長細節(jié)描寫,缺乏仔細觀察的精神,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平時缺乏系統(tǒng)有效的訓練。隨文練筆要讓學生在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涵的基礎上達到情感的共鳴,從而進行個性化表達。一些年輕老師的公開課上,常會出現(xiàn)一些僅僅為了練筆而進行的練筆,目的不明,會讓學生走入“千篇一律”的死胡同。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度也決定了練筆的成效,只有重視“練筆”,才能內(nèi)化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練筆缺乏思維,練后缺少反饋
語文教學在訓練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也要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拓展發(fā)散性思維,有些教師由于要趕教學進度,小練筆訓練只是偶爾進行,更別提精心設計了,練筆評價也往往是蜻蜓點水,有的甚至沒有評價。有些學生甚至連小練筆的概念都不甚了解,練筆缺乏思維就是免不了的現(xiàn)象,沒有交流,就沒有思維的火花,沒有評價,就無法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閱讀練筆分離,練筆深度不夠
我們觀摩于永正老師課堂實錄,會發(fā)現(xiàn)于老師的課堂中,經(jīng)常穿插寫的訓練。而我們許多老師或者為了省事,或者備課不夠充分,常常將閱讀教學和隨文練筆脫離開來。上課歸上課,做作業(yè)本歸做作業(yè)本,失去了將知識點快速利用反饋的好機會,浪費了課堂時間,降低了學習效率。一些中小學生在做作業(yè)本時,由于缺少老師的即時教學,抱著得過且過,蒙混過關的心理,小練筆往往會馬馬虎虎以次充好,草草寫幾句了事。因為沒有充分地進行思考挖掘,因此達不到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三、 依托作業(yè)本提升隨文練筆效率的方法與策略
(一)依樣畫瓢,仿寫句段
青出于藍完全可以勝之于藍。學生每一天都要接觸的課文,其中不乏精美的詩歌散文小說,引導學生化用其中的佳句美文,從中挖掘值得學習的寫作方式,優(yōu)美詞句,從而開啟寫作思路是十分有效的。
通過改編典型句式,可以訓練學生寫話能力;好的段落和文章,也是學生模仿的藍本?!渡倌觊c土》作業(yè)本上一題是想象寫話,一題是根據(jù)課文第一段內(nèi)容填空,并回答問題。我先引導學生完成填空題,把課文內(nèi)容補充完整,分析環(huán)境描寫的襯托作用,和動作描寫對人物刻畫的幫助。然后讓學生模仿這一段的寫法,說說當閏土在海邊拾貝、雪地捕鳥、沙地管瓜、看跳魚的時候,“我”和朋友們都在做些什么?說后再寫,再議。這樣的仿寫,盡管有“東施效顰”的嫌疑,對開啟寫作思路卻是十分有效。
(二)變虛為實,填補留白
為了表達的需要,有些文本會運用一些留白或概括的描寫手法,這些留白或概括的地方往往給讀者無盡的想象空間,讓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展開想象,填補課文的留白之處,促使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文本的內(nèi)涵,體會作者表達的特點與玄妙,是極好的練筆點。
《地震中的父與子》中有一段話是對父親經(jīng)歷了36小時的搜救過程后的外貌描寫,這36小時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是什么讓父親如此疲憊不堪?給讀者留下了一段空白。我是這樣教學的:透過父親滿臉的灰塵、布滿血絲的雙眼,破爛的衣服、斑斑的血跡,請學生想象這36小時里父親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在學生想象的過程中,讓父親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豐滿起來。然后,讓學生看作業(yè)題,想象一下,阿曼達在廢墟中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寫下來。這時學生會主動進行角色代入,設身處地地想象阿曼達在廢墟中的所思所言,隨文練筆的目的就水到渠成了。
(三)化簡為詳,擴展想象
《魚游到了紙上》寫一個小女孩看到聾啞青年畫的金魚驚奇地叫起來:“喲,魚游到了紙上了!”一個“游”字高度概括出青年畫的金魚栩栩如生。我結合作業(yè)本讓學生進行隨文練筆寫金魚的動態(tài)。學生想象到的畫面是豐富多彩的,如:
“一條披著紅衣裳的金魚擺動著扇子一樣的大尾巴,昂著頭,一對魚眼瞪得大大的,它也許是餓了,正在到處覓食呢!”……“游”字所涵蓋的生動逼真,活靈活現(xiàn)地在學生的筆下展露無遺。孩子們既學到了如何描寫金魚的動態(tài),又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體會到青年那高超的畫技。
(四)深化矛盾,化解難點
為了強化學生對文本的印象和對文本的理解,教學時我常常會采用一些對比的方式。這個時候,如果有練筆的融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習《懷念母親》一文,我先讓學生解釋“凄涼”的意思,然后讓學生說說普通的“凄涼”是怎樣的感覺?作者的“凄涼”又有何不同?為什么作者的“凄涼”里有甜蜜的感覺?解決了這些問題,再讓學生完成作業(yè)本:“作者想到故鄉(xiāng),想到老朋友,感到凄涼,這是因為?;同時又感到甜蜜,這是因為?”。通過深化矛盾,讓學生領會課文的人文內(nèi)涵,升華主題,同時理解體會作者這樣表達的巧妙之處,輕而易舉就化解了理解的難點。
(五)體會精妙,比較對照
在隨文練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可以讓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學習如何通過神態(tài)描寫、語氣詞的運用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想法、凸顯人物的性格,在比較對照中,體會遣詞造句的精妙與獨到。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有這樣一句話:“你們應該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樣,善待我們的河水。”“如果將選文第三段最后一句中的‘善待換成‘對待,句子仍然是通順的,基本意思也沒有發(fā)生變化。你認為這里用哪個詞更合適?為什么?”我先讓學生品讀兩個句子,進行比較對照,體會善待是善意的對待,比對待更多了一層人性的光輝,讓學生懂得在這個語境里用善待更合適。指名回答后進行課堂練筆。學生不但懂了用詞要準確精當,還掌握了組織語言回答問題的技巧。
(六)加深感悟,展開想象
展開想象,做好拓展延伸的練筆,相當于在閱讀與習作間為學生打開了一條通道,讓學生既能領悟到課文的人文意蘊或表達特點,又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次練筆的機會。
《跨越百年的美麗》作者用優(yōu)美的文筆向我們展現(xiàn)了居里夫人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到一個端莊堅毅的女學者的轉變,這時我讓學生看作業(yè),讓學生說說居里夫婦提煉出這0.1克鐳,要面對多少困難和挫折?請學生想象其中一個場景,并把它寫下來。通過點撥啟發(fā),合情合理的想象描寫,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居里夫人奮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成績,這樣的鋪排可以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此時學生有情可抒,有話可寫,練筆的效果就會很好,但如果拖到另外的時間段再去完成這道題的話,效果肯定會打折扣。
(七)推陳出新,改寫原文
改寫就是在原文的基礎上,發(fā)揮想象,對原文進行重組、加工的一種練筆形式?;蚋淖兾恼碌捏w裁,或改變文章的結構,或改變文章的敘述人稱、方法等,擴寫、改寫、縮寫等都屬于此類延伸。
《伯牙絕弦》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空,并照樣子再寫幾句。學生填空以后,我讓學生想象伯牙鼓琴還會想到哪些高雅的事物,然后再對原文進行擴寫。有學生寫道:伯牙鼓琴,志在綠柳,鐘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楊柳!”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鐘子期曰:“善哉,皚皚兮若白雪!”通過擴寫,使學生對“知音”兩字有了更深的認識。
把文言文,古詩文改寫成一篇現(xiàn)代的記敘文,這樣的練筆在作業(yè)本上也有好多,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
(八)錦上添花,續(xù)寫故事
續(xù)寫故事是學生從文本理解向習作練筆的過渡。有些故事看起來已經(jīng)結束,細想起來卻還留有懸念,文到此而意未盡。讓學生續(xù)寫故事,將領會到的文章語言特點通過文字訴諸于外,更能鞏固學生對文章表達特點的掌握,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在《凡卡》學習過程中,由于缺少對凡卡所處生活現(xiàn)實的體驗,學生對美好夢境與殘酷現(xiàn)實的認識是不夠充分的。
我先讓學生想一下,凡卡回到爺爺身邊的夢能實現(xiàn)嗎?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從種種現(xiàn)象看,這個夢不能實現(xiàn)。那么凡卡睡醒后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學生討論后開始續(xù)寫,其中一個學生寫道:“‘凡卡,你個小東西,原來在這兒,看我不收拾你!看到凡卡趴在他的桌子上,筆和紙散落一邊時,殘暴的老板擼起袖子,掄起拳頭,朝凡卡打去??蓱z的凡卡來不及躲閃,一巴掌打在他的臉上。焦黃的小臉立刻呈現(xiàn)出痛苦的表情,這一拳鉆心的痛,疼得凡卡忍不住淚水流了下來。老板娘也責罵道:‘好啊,你一個小小的學徒,竟敢使用我的東西,真是不要命了!說完,又立刻朝凡卡打去。伙計們嘲笑著他,不懷好意地看著他。小凡卡再一次因為毒打和惡罵昏在了地上……”通過續(xù)寫故事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美妙夢境與殘酷現(xiàn)實的對比,更加激起對凡卡悲慘生活的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憤怒,效果十分理想。
“石本無火,相碰而發(fā)靈光;水嘗無華,相蕩乃生漣漪?!崩米鳂I(yè)本進行隨文練筆,使讀與寫在語文課堂上相映相照,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這種教學方法貌似老生常談,卻不失一種高效、省力、科學的教學方法。就像“清粥小菜”,雖是家常,只要細水長流,也能滴水穿石,加速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小學中高段《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2]于永正.于永正課堂教學與經(jīng)驗[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5.
[3]鐘啟泉.核心素養(yǎng)十講[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翁月芳,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蕭山區(qū)義蓬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