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古典詩詞鑒賞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但是由于多種原因的限制,以及古典詩詞本身的深奧性,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臨諸多的難題,因此對于高中語文教師來說,如何更好地提高古典詩詞鑒賞教學有效性則成為一個關(guān)鍵性問題。本文在此背景下進行研究,提出有效性指導策略,以期更好地為高中語文古典詩詞鑒賞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古典詩詞;高中語文;經(jīng)典名句
教育部在最新修訂的課程教學標準中,要求學生能夠?qū)诺湓娫~鑒賞有足夠的興趣,能夠從掌握最為基本的鑒賞水平和鑒賞方式,從而更好地豐富高中學生在古典詩詞方面的文化積累,從而全面提高高中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但是就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來說,其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課堂教學有效性不高,以下就從課堂教學實際出發(fā),針對古典詩詞鑒賞教學進行分析,提出幾點教學有效性策略。
一、以創(chuàng)作背景為切入點
古典詩詞是文人根據(jù)自己的生平經(jīng)歷,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為體裁進行創(chuàng)作的,這也就說古典詩詞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代表了作者的性格、創(chuàng)作手法、情感以及社會背景,因此為了有效提高古典詩詞鑒賞的教學效果,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妨以作者的生平,或者以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作為切入點進行教學,這樣可以更精準地讓學生把握整個詩歌的中心思想,從而全面地掌握詩歌主旨。比如說教師在進行《登高》一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快速了解該詩的主要內(nèi)容,首先就可以讓學生了解杜甫的生平。杜甫在創(chuàng)作這首詩時,其正處于唐代宗大歷二年秋天,在這一年中杜甫已經(jīng)56歲(對于當時的社會已經(jīng)算是高齡),杜甫在夔州到了窮困潦倒的境地。雖然當時的社會已經(jīng)過了安史之亂,但是還百廢待興,還會受到安史之亂的影響。除此之外此時年歲已高的杜甫身患惡疾。有一天杜甫獨自登上白帝城的高臺之上,然后有感而發(fā)。這樣經(jīng)過簡單的作者生平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學生就可以體會到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杜甫的思想,從而引發(fā)學生與杜甫之間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對古典詩詞鑒賞產(chǎn)生濃厚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二、 明確學生主體地位
傳統(tǒng)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都是以教師作為主體進行教學活動,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學知識,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無法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也就無法對古典詩詞鑒賞教學產(chǎn)生興趣,古典詩詞鑒賞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教學意義。因此針對此類現(xiàn)象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明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合理安排教學角色,讓學生能夠以課堂主體的身份主動參與到知識探索過程中,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知識的教學與傳授。同時在教學活動中還需要為學生留出足夠多的時間對古典詩詞進行鑒賞,這樣學生才能夠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思維,從而提升鑒賞能力。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根據(jù)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以及活動的效果進行實時觀察,以便更好地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狀況,這樣才能夠激發(fā)學生在古典詩詞鑒賞學習方面的自主性。比如說在《雨霖鈴》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知識探索,并讓學生分析討論在整個詩詞中所描繪的景物,最后根據(jù)詩詞中的內(nèi)容分析其主要的意象,然后留給學生充足的討論時間。通過學生的討論可以發(fā)現(xiàn)在整個詩詞中其描繪的景物有:楊柳岸、曉風殘月、千里煙波,暮靄等,作者寓情于景,其主要是通過對這些景物的描寫抒發(fā)出情人惜別時的離愁,從而淋漓盡致地將情感表現(xiàn)出來。教師對學生的討論結(jié)果給予肯定,這樣能夠有效增加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三、仔細品味經(jīng)典名句
在古典詩詞中韻律美以及景物美是必須具備的,甚至有一些的經(jīng)典名句都是經(jīng)過詩人反復推敲之后才形成的,因此其凝聚著古典詩詞的靈魂。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仔細、反復品味經(jīng)典名句,讓學生從這些句子中了解古詩詞文化。
比如說在《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程度,就可以讓學生仔細品味經(jīng)典,感悟經(jīng)典名句中的內(nèi)涵。其中在《勸學》中最為經(jīng)典的一個句子就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其主要是夸獎某人的意思。教師就可以利用該經(jīng)典名句為例,夸獎某一位學生在古典詩詞鑒賞方面的探索能力比教師的能力還要好,這樣既可以起到增強學生自信心的作用,還能夠讓學生了解句子內(nèi)涵。除此之外在該詩詞中“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币彩且粋€經(jīng)典名句,教師可以利用該名句勉勵學生,讓學生注意日常知識積累,這樣才能夠一點點取得進步,最終提高教學效果。
四、鑒賞詩詞寫作風格
古典詩詞的寫作風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作者經(jīng)過長期的創(chuàng)作而形成的一個特色,但是對于高中生來說,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其往往會采用一種固定的形式對所有接觸到的古典詩詞進行鑒賞和思考,這樣很容易陷入學習誤區(qū),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對古典詩詞進行寫作風格鑒賞。
比如說蘇軾、辛棄疾在風格上比較傾向于雄渾豪邁的寫作風格,而李清照則屬于婉約派的寫作風格,李白則是傾向于浪漫主義的風格等。教師讓學生對這些風格進行鑒賞能夠更好地讓學生了解古典詩詞,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五、結(jié)語
總之在我國文化史上古典詩詞占據(jù)主要地位,不僅能夠寄托作者情感,還能夠起到傳承歷史文化的作用,因此對古典詩詞鑒賞十分有必要。而高中生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必經(jīng)階段,能夠從古典詩詞中了解歷史、了解我國文化。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古典詩詞鑒賞教學時,要想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就需要以創(chuàng)作背景為切入點,尊重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仔細品味經(jīng)典名句,了解詩人的寫作風格,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更為深入、全面地了解古典詩詞,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朋.基于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有效性提升的探究[J].新課程[?]中學,2018(8).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