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顯露
摘 要:新課程改革不斷深人課堂,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模式也發(fā)生改變。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等現(xiàn)代有效的教學方法被廣泛應用在中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性正在逐步提高。但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仍然存在問題,高中語文中的一些課堂教學仍然存在實際教學中時間分配不合理的情況,仍然是在傳統(tǒng)課堂中的教育模式,教師根據(jù)預先設計的教學計劃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他們的教育任務,但是在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上存在問題。本文試圖探析高中語文課堂時間設計存在的問題,以提出有效性的對策。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時間設計;有效策略
一、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時間設計有效性的價值
在實際教學高中語文時,由于課堂時間的不合理設計,很容易導致課堂效率低下。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學生耗費太多課堂時間低效甚至無效學習,但是實際的有效學習時間卻不夠。學生們面臨著繁重的學習內容,但是在有限時間內沒有有效的學習相關內容,但由于時間分配不當,所取得的結果并不明顯。許多教育學研究人員提出了在教育學和學習理論方面的改進,但是結果仍然是有問題的。也就是說,在客觀和實踐教育的約束下,合理布置和利用教育資源來改善課堂教學是存在問題的。將課堂教育過程從過去的教師教育過程轉變?yōu)閷W生獨立,合作,研究過程,以及學生探索和追求創(chuàng)新的過程,以更好地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高質量的教育目標。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使課堂效率有效,首要前提是合理利用和分配課堂時間。因此,了解課堂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是建立充滿活力的課堂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內容,高中語文課的時間安排是促進學習的重要因素。時間是課堂管理的基本要素,教師的合理規(guī)劃、協(xié)調和使用直接影響教育的有效性,有效的課堂時間分配不僅為課堂教師授課提供了時間保證,而且還提供了學生課堂其他探究活動所需的時間,以實現(xiàn)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時間設計有效性的策略
在當今的教育背景下,舊的教育理念和課堂“滿堂灌”時間模型已不再滿足新時代教育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改革新的課堂教學時間結構。以開發(fā)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主題的改革已成為一種基本的教育趨勢和基本要求。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課堂中的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其在教育和課堂中變得更加積極,并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注重回到課堂分配時間上,在課堂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新情景,重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有更多時間自主探究,學生才能通過獨立學習,研究,協(xié)作,討論,充分展示和發(fā)展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扮演著輔助和指導的角色。因此,對于教師來說,有效地分配教學時間對于實現(xiàn)高效教育的目標非常重要。目前,有一些著名的課堂教學時間模型。首先,課堂教學時間模型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教育活動的時間結構,以及與之密不可分的一系列教育活動。杜郎口中學課堂教學的時間結構也有其變化階段,從課堂中教師滿堂灌到“0+45”階段,最后定型為“10+35”結構。該校的課堂教學空間結構被稱之為方塊型。其次是昌樂二中模式,昌樂二中的教學時間模式是一個非常高效合理的教學模式,該校在長期探索中形成了“271高效課堂”,就是根據(jù)學生課堂學習內容以及學生組成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時間和教學活動劃分為“271”三個部分,即為課堂上20%的時間為老師講解、引導、點撥的時間,課堂上老師講授不超過10分鐘,課堂上70%的時間放給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課堂上學生自學研討、展示的時間不低于30分鐘時間,在課堂上用10%的時間,課堂最后5分鐘,讓學生對當堂課所學的內容進行鞏固提高。三是心理—教育模式。心理—教育模式也就是將心理學引入到教學時間的研究中,通過心理學對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進行研究,以學生在課堂上的身心變化規(guī)律作為基礎內容,合理有效的安排教學時間,采用高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以最終達到課堂高效的目標。
經過以上探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任何教學都是在其限定時間內完成目標的,課堂教學更是如此,一般的中學課堂為45分鐘,在這有限的45分鐘內,教師不僅要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還要達到有效的目的,從而使每位老師都不得不考慮如何科學有效的利用這有限的45分鐘,把它合理的分配到每一個知識模塊上,教師們可以從影響教學時間分配的各個要素,主要從學生、教師、授課內容和外界因素考慮作為依據(jù),對課堂時間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
三、結論
高中語文上的教學模塊有內容形式之分,對各模塊進行時間劃分,使有限的時間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從內容模塊看:我們把所講內容分為引入內容,過度內容,輔助內容,重難點內容,復習回顧內容等等。課堂呈現(xiàn)的順序是有講究,重點內容應盡量出現(xiàn)在學生注意力和記憶力最強的時候。各模塊所需時間不一樣,重難點所需時間最多,其余模塊所需時間較少,但這些模塊都要為重難點的學習服務,如果處理不好,直接影響重難點的突破。例如,目前杜郎口較為先進的模式有:一般模式:為10+30+5;常態(tài)模式:10+35。在這兩種教學時間模式中,屬于教師的時間都不超過十分鐘,而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卻占到30分鐘以上。但是對于目前的教育形式大多做不到將課堂如此程度的還給學生,因此,對大多數(shù)高中語文45分鐘的課堂而言,教師單獨講授時間控制為13分鐘,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思考、練習時間為27分鐘,反饋回顧時間為5分鐘,這種模式同樣可以實現(xiàn)課堂的高效性,這樣的課堂時間模型既符合當代教育的實際情況,也能夠接近教學課改的新理念;既能夠高效的完成課堂教學,又能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既立足于現(xiàn)實,又能向未來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曾寶俊.如何高效率地利用課堂40分鐘[J].課程教材教法,2000(6) :3-20.
[2]盛力群,吳文勝.教學時間研究模式及其特點[J].課程·教材·教法,2002(10):7-10 .
[3]劉迪. 初中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時間利用情況的調查與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