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宏
(呂梁市離石區(qū)實驗幼兒園,山西呂梁,033000)
自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以來,建立有效的德育銜接體系開始備受關注。然而,關于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銜接研究卻很少。幼兒期處于道德發(fā)展和形成的關鍵期,德育的有效銜接能為后期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筆者試圖在皮亞杰兒童道德發(fā)展理論的指導下,探討如何將幼兒的道德教育進行有效銜接,以提升幼兒的道德水平。
德育銜接是在學校德育的組織過程中,由不同的學齡階段構成,每個階段都有其本質的特點和規(guī)律,不同階段之間既是獨立的,又是連續(xù)的,同時又是前后相隨、互相影響的一個系統過程。[1]
皮亞杰強調道德認知中諸多因素對兒童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兒童在不同的年齡處于不同的道德發(fā)展水平階段,因此,要根據兒童的具體階段,有針對性地進行道德教育,從而促進兒童道德由他律向自律發(fā)展。他將兒童的道德發(fā)展主要分解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由無律階段(0—2歲),幼兒處于感知動作階段,在不斷地動作重復中獲取快樂,沒有任何道德規(guī)范可以對其形成約束。
該階段幼兒處于道德認知的“空白期”。該階段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表情、語言、動作等告訴幼兒行為是否正確,初步培養(yǎng)幼兒的是非觀,為他律道德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第二階段:他律制約階段(2—7、8歲),幼兒開始學著判斷行為的適宜性,頭腦中儲存了一定的判斷標準,但是這種標準源于成人的權力與威嚴帶來的懲罰。
此階段的幼兒身心迅速發(fā)展,德育銜接工作仍需繼續(xù)提高幼兒的道德認知,著重培養(yǎng)幼兒道德推理和解決道德難題的能力,為自律道德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第三階段:自律成長階段(9—13、14歲),兒童可以根據行為結果來判斷是非,不再囿于成人設定的規(guī)范或標準;開始理解規(guī)則,并開始在游戲中與同伴制訂并運用新規(guī)則。
本階段,兒童的認知水平提高,自主性、獨立性增強,教師要提高學生德育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進行主動式的學習,最終形成自律道德。
由此可見,德育活動的開展只有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才能取得效果。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兒童身心發(fā)展各有特點,因此,德育銜接工作尤為重要。
小學德育目標清晰,層次分明,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與態(tài)度、良好的生活行為及習慣、學習過程中的技能和方法,基本只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進行。而幼兒園德育目標則相對分散,融合在幼兒園環(huán)境中、游戲中和生活中[2],目標也無法量化考核。我們一直強調三維目標,但在落地過程中還是更關注學習技能與方法,在幼兒園與小學的德育目標銜接上不夠全面、深入、具體。
皮亞杰認為,兒童期主要通過培養(yǎng)其親社會行為進而促進其品德的發(fā)展。教師灌輸外在的價值標準,再通過外在行為來分析幼兒的道德水平,這樣既忽視了幼兒作為德育的主體地位,也沒有關注幼兒的個別差異。
孟倩在2012年的研究中發(fā)現,80%的幼兒園教師運用游戲法進行教學,而一半的小學教師認為講授法是最重要的教學方法,或者師生一起討論,或者是讓學生分組討論。[3]由此看出,教育對象及教學習慣的不同,德育方法差別很大,對幼兒而言幾乎沒有過渡與銜接,幼兒進入小學后需立即轉變角色適應小學教師的講授法,這有可能導致學生無法適應而被“批評或懲罰”。同時,教師忽視學生作為德育的主體地位,德育實效有待提高。
教育部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對我國幼小銜接問題進行了長達四年的研究后認為,幼兒入學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在社會適應性方面。[4]目前,幼兒園主要是傳授基本的生活知識和生存技能,幼兒教育具有具體性、基礎性、形象性。而小學德育專門開設品德與生活課程,具有抽象性。因此,幼兒往往難以適應小學以課程知識為主要內容的課程學習,容易表現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而且,不論是幼兒園還是小學,在社會適應性的培養(yǎng)方面還未完全落地、全面實施,這勢必會影響德育的效果。
正確的意識能促進客觀事物的發(fā)展。因此,樹立科學、有效的教育意識才能發(fā)揮正確的指導作用。
首先,上級教育部門應做好政策上的引導,加大經費投入,指導幼兒園和小學分別做好德育具體工作。同時應設立專門的德育管理部門,為德育工作提供科學指導。
其次,要增加各級德育部門和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探索有效的銜接途徑。組織小學、幼兒園進行德育課題的研究,定期進行工作內容和經驗的交流學習,促進德育銜接工作的制度化和科學化。
最后,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將德育銜接工作真正納入教育計劃中,并且要注意德育評價的多樣性和評價指標的可操作性。
皮亞杰認為,德育目標的設定受幼兒認知水平的制約。轉換到德育課程目標的設定,也必須將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學生的需要考慮在內。課程目標的銜接程度引領著課程內容的銜接水平。設置科學合理、有機統一的目標則是課程內容銜接真正有效落實的指揮棒,因此目標的銜接具有重要意義。
幼兒園教師要在目標的引領下研究幼兒的學習方式以及獲得的成效;小學教師在總目標的引領下,則要更關注兒童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更注重對學習和生活的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這樣才能幫助兒童平穩(wěn)、快速、有效地度過幼小銜接期。
皮亞杰認為,發(fā)展兒童道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兒童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他特別重視兒童在德育活動中的地位,強調通過對話的形式讓兒童發(fā)表不同的觀點,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及其主體地位。
幼兒園和小學的教學活動時間、教學形式各有特點,自然教學方法也有很大不同,這也影響兒童快速地適應小學生活。小學德育課程可以進行內容整合,教學方法盡量多樣化、活動化,充分發(fā)揮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幼兒園大班教師則可以適當結合小學講授法、討論法組織德育活動,為幼兒升入小學提前做鋪墊。
教學方法的有效銜接不僅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提高教學效果,而且能幫助兒童盡快適應小學生活,成為學校的小主人,并幫助其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皮亞杰認為,道德認知水平的提高是道德發(fā)展的前提。德育課程的開展從提高兒童道德認知開始,豐富兒童的道德體驗及道德情感,旨在促進兒童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因此,課程內容是否有效銜接關系到整體品德教育的效果。
首先,課程內容的銜接要考慮其內容來源于兒童的日常生活;其次,課程內容要尊重兒童的前期發(fā)展經驗,選擇有利于兒童產生道德認知沖突的內容,兒童在這樣的過程中更加容易掌握新的道德知識,并且能夠內化成屬于自己的道德準則。除此之外,幼兒園和小學都應該特別關注兒童社會適應性的培養(yǎng),樹立一種全局觀,將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一項長期的德育工作來進行。
學前教育機構和小學作為兩個重要的德育階段,其銜接既是兩個不同年齡段的品德發(fā)展的銜接,同時也是兩組教育機構內各種要素的銜接,包括教師群體,德育課程的目標、方法和內容的銜接??傊?,道德教育是一個復雜而又漫長的過程,只要遵循兒童道德發(fā)展的規(guī)律,就能取得積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