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婷婷
摘要:中美經貿關系合則雙贏、戰(zhàn)則俱傷。我們要理性地認清美國的真實意圖和底牌,客觀正確地采取應對之策。
關鍵詞:貿易摩擦、關稅、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
一、引言
中美貿易關系自從兩國建立貿易關系以來就在摩擦和曲折中發(fā)展。美國和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良好的中美經貿關系不僅對中國有利,對美國照樣有利,同時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助推劑。中美貿易只有加強溝通、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才能有利于兩國經貿和兩國關系健康發(fā)展。但是,特朗普總統(tǒng)上臺后,極力推行“美國優(yōu)先”戰(zhàn)略,奉行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霸凌主義,堅持美國至上,成為國際社會最大的“不守規(guī)矩者”。同時,不斷揮舞關稅大棒,挑起與中、俄、日、韓、澳、歐盟、印度、墨西哥、加拿大等貿易戰(zhàn),中美貿易摩擦更是愈演愈烈,給剛剛步入復蘇的全球經濟蒙上陰影。
二、中美貿易摩擦發(fā)展經歷
中美貿易爭端一直不斷,2003年至2005年歲末,由美國單方面挑起的一系列貿易摩擦給中美貿易關系蒙上了濃重的陰影,貿易大戰(zhàn)似乎一觸即發(fā),中美兩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貿易摩擦期。
2018年3月22日美國發(fā)出威脅將對500億美元進口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中方多次表態(tài)將采取同等規(guī)模加征關稅進行回擊,中美貿易戰(zhàn)一觸即發(fā)。2018年5月3日至4日美方代表團訪華,就貿易問題主動要求磋商。5月17日至18日中方代表團訪美,雙方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中美不打貿易戰(zhàn),雙方停止加征關稅。然而美國出爾反爾,僅在十天后,便突然宣布將對500億美元進口中國商品征收25%關稅。美方代表團于2018年6月2日至3日再度訪華,要求就經貿關系進行雙方磋商,這次會談雙方一致認為“取得了積極進展,相關細節(jié)有待雙方最后確認”。然而,美國再次失信,任性地公布一份約340億美元進口中國商品加稅清單,并于2018年7月6日起加征關稅。中方仁至義盡,不得不采取反制措施。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于2018年6月16日決定,對500億美元進口美國商品加征25%的關稅,中美貿易戰(zhàn)正式開打。2018年12月1日,習近平應邀同特朗普在阿根廷會晤并達成共識,停止加征新的關稅,并指示兩國經濟團隊加緊磋商,朝著取消所有加征關稅的方向達成互利雙贏的具體協(xié)議[1]。
雙方加緊工作,截至目前共進行了11輪磋商。就在中美貿易關系幾乎要達成合作協(xié)議之時,美方再次破壞合談氣氛,要從2019年5月10日凌晨開始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關稅稅率從10%加征到25%,并揚言將啟動對剩下的3,25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25%關稅的相關程序。中國不愿打貿易戰(zhàn),必需時不得不打貿易戰(zhàn)。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自2019年6月1日起,對已實施加征關稅的600億美元清單美國商品中的部分提高加征關稅稅率。8月1日,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表示,美國從2019年9月1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3000億美元商品加征10%的關稅。由于美方嚴重違背中美兩國元首大阪會晤共識,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對8月3日后新成交的美國農產品采購暫不排除進口加征關稅,中國相關企業(yè)已暫停采購美國農產品。2019年8月24日,美宣布將提高對約55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的稅率。
2019年10月10日,應美方邀請,劉鶴率團同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財政部長姆努欽舉行新一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
三、中美經貿摩擦的本質
從表面來看,中美經貿摩擦的起因是中美貿易逆差。美國經貿談判的訴求是減少對華貿易逆差,即要求增加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并通過加征關稅減少美國自中國的進口。但由于中美經濟結構和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的差異,決定了美國家庭和企業(yè)對產自中國的商品和服務具有較高的依賴度,美國政府試圖通過加征關稅阻擋來自中國的進口短時間很難見效。
但本質上,中美經貿摩擦不是簡單的經貿之爭,而是美國以冷戰(zhàn)思維判斷中國,視中國為強勁的戰(zhàn)略競爭對手,打著貿易保護主義名頭阻礙中國發(fā)展,是在位霸權國家對新興大國崛起的遏制,是由于發(fā)展模式、意識形態(tài)、文化文明、價值觀等差異所引發(fā)的世界領導權更迭之爭。
美國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認為只有美國才是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者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當今中國已是世界最大貿易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由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正在快速推進,首個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已有93個正式成員國,由習近平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寫入聯(lián)合國決議、安理會決議,這一切彰顯了中國對全球經濟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重要貢獻,中國正在參與制定或者重新改寫國際規(guī)則。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和國際地位提升引起了美國高層的恐慌和美國政客的敵視,從美國官方的種種表現(xiàn)看,美國已將中國視為全面的挑戰(zhàn)者,中美關系也已由合作轉為全方位的競爭,這種競爭對立體現(xiàn)為政治制度、外交政策、貿易政策、產業(yè)政策等多個層面的沖突[2]。
四、中國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的策略
中美之爭已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博弈,美國甚至認為,中國勝,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就會沒落;美國勝,中國也會面臨經濟倒退、政局不穩(wěn)等諸多問題。因此,短期內中美經貿摩擦不會平息,和談與對抗交替將成為常態(tài)。中國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加快改革創(chuàng)新以提升自身經濟活力,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成功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引起的外部沖擊。
1、弘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推進 “一帶一路”建設。
中國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向世界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為發(fā)展中國家構筑完善的基礎設施,為其經濟騰飛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致力于逐步解決全球經濟發(fā)展與分配過程中的嚴重失衡問題,積極推動新一階段的全球化和縮小區(qū)域發(fā)展差距,愿同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創(chuàng)造世界經濟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懈努力 [3]。
2、堅持開放引領、加強機制對接,推動貿易暢通高質量發(fā)展。
中國用改革開放打開了擁抱全世界的大門,實現(xiàn)了國家發(fā)展的偉大跨越。改革開放讓中國成為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一大進出口貿易國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成為1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主要貿易伙伴。中國開放的步子還會更大,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召開進口博覽會、建設國際貿易港等戰(zhàn)略實施,不斷壯大自己的貿易圈。中國堅定不移支持多邊貿易、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促使中國外貿伙伴日益多元化,外貿抗壓能力不斷增強。正如習近平所說:“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腳步不會停滯!”
3、堅持自主研發(fā)、科技創(chuàng)新,助推實體經濟發(fā)展。
中美經貿摩擦的持續(xù)升級,使國人清醒地意識到我們在科技創(chuàng)新、高端制造、金融服務、大學教育、核心技術等領域與美國之間的差距。當前,中國經濟繁榮更多的是基于科技應用,而核心硬科技研發(fā)存在著明顯的短板,更要理清中美經貿摩擦本質是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征收高額關稅,遏制《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zhàn)略的推進。以“中興事件”為例,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以中興違反了美國限制向伊朗出售美國技術的制裁條款,禁止美國公司7年內與中興開展任何業(yè)務,導致中興陷入困境,經過國家層面的多次斡旋,最終結果是中興付出了14億美元的罰款和董事會及全部高層離職換得解除禁令,這是一代中國“缺芯”企業(yè)的求生縮影。因此,我國必須堅持自主研發(fā)、科技創(chuàng)新,擁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硬科技,開啟高質量發(fā)展新時代。將核心硬科技的研發(fā)全面納入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中,制定國家層面的硬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原創(chuàng)性成果,列為國家“剛性”支持計劃;加快核心硬科技合理布局,夯實發(fā)展平臺和基礎條件,形成核心硬科技的生態(tài)體系,建立健全核心硬科技發(fā)展的長效機制;完善核心硬科技發(fā)展政策、優(yōu)化環(huán)境,強化符合科技創(chuàng)新規(guī)律和市場經濟規(guī)律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優(yōu)化扶持方式,促進科技成果產業(yè)化,促進核心硬科技的轉化和應用,助推實體經濟發(fā)展[4]。
五、結語
中美經貿摩擦不是簡單的貿易之爭,而是美國打著貿易保護主義名頭對中國的遏制,是新冷戰(zhàn)思維引發(fā)的在位霸權國家對新興大國崛起的遏制,是由于發(fā)展模式、意識形態(tài)、文化文明、價值觀等差異所引發(fā)的世界領導權更迭之爭。因此,我們要客觀理性的認清中美貿易摩擦本質,全面提升自身經濟活力,以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引起的外部沖擊。
參考文獻:
[1]高太平,高文昊.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及應對策略[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20):82-83.
[2]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關于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EB/OL].(2019-06-02).
[3]習近平.攜手共進,合力打造高質量世界經濟——在二十 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關于世界經濟形勢和貿易問題的發(fā) 言[EB/OL].(2019-06-28).
[4]陳超.建議高度重視“硬科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EB/OL].(2018-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