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一鯤
摘要: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5的課文《項脊軒志》其結尾為“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歷來受到評點家們的贊許。其景語寥寥,情語不盡,表達了作者對亡妻的深切思念。擬由一道由此設計的結尾續(xù)寫作業(yè)題入手,在此基礎上結合作者生平、該文被選入教材時的刪減部分和作者的另一篇散文,發(fā)現(xiàn)其結尾蘊含的情感。
關鍵詞:《項脊軒志》;結尾續(xù)寫;尊重文本;知人論世
一、結尾續(xù)寫作業(yè)的設計緣由
《項脊軒志》是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5的第二專題“此情可待成追憶”中的一篇課文。本專題導語為“心靈,是博大而又紛繁的世界。真摯、豐富、高尚的情感是健全人格的基石……”不難發(fā)現(xiàn),本專題以“情”為關鍵,“旨在使學生感受、認識、理解豐富多彩的情感”。盡管在本專題的課文中有更集中地研習愛情的文本,但相對于其更多通過激情獨白或直抒胸臆來表現(xiàn)“熱烈”這一特質,《項脊軒志》中更多的是以景語寫情語的文句,尤其是文末“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的獨特表達,更是余味繚繞。
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接觸過關于“愛情”的篇目,因此,學生有能力去把握和分析《項脊軒志》結尾所蘊含的情感?;趯W生對《項脊軒志》回憶故人的最后部分(回憶妻子)的濃厚興趣,以及在學生群體之間流行的歌曲《盜將行》歌詞最后“……立枇杷于庭前”的熱點,在充分尊重文本和作者的前提下,以訓練發(fā)散性思維為目的,筆者以網友的一句話為素材,出了一道結尾續(xù)寫作業(yè)題。題目如下:
《項脊軒志》以景語作結:“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比挥芯W友惡搞,在其后加了一句:“今伐之,為博小娘子一笑?!闭埬阍谧鹬匚谋竞妥髡叩幕A上,發(fā)揮適當?shù)南胂筮M行續(xù)寫或反駁。
二、結尾續(xù)寫作業(yè)的反饋
作業(yè)下發(fā)后,學生積極參與,表現(xiàn)出了極高的寫作熱情。在上交的50份作業(yè)中,有4份不合格,有46份有效作業(yè)樣本。其中,按照續(xù)寫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痛斥型
此類型的作業(yè)樣本有6份,主要通過以第二人稱直接與該網友對話的形式,反駁網友的觀點,痛斥伐樹人(網友)的做法,正面將原作者的寫作意圖展現(xiàn)。例如:
然伐之,把亡妻置于何地?唯恐亡妻夜半尋你來。
作者寫這顆枇杷樹,是表達對亡妻的思念之情。如今,你把它伐了,只為博得姑娘一笑,讓作者多加了一份凄涼之情。
玩歸玩,鬧歸鬧,別跟枇杷開玩笑……伐樹樂一時,養(yǎng)樹數(shù)十載。
(二)移情說
此類型的作業(yè)樣本有5份,主要抓住“小娘子”另有其人這一點,猜測其或與亡妻長相相似。但題干中的要求已經排除了“移情”的可能,因此這種類型雖然做到了表面文字的銜接,但實際在還原作者情感上仍有偏差。例如:
笑而不語,盡顯媚態(tài),遂吾心忘歸。
小娘子眉眼之間與吾妻甚是相似,愿陪小娘子嬉笑。
(三)思之如狂,念之不忘
此類型的作業(yè)有28份。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能夠理解題干的含義,因此學生大多把續(xù)寫內容的情感落腳點放在了“相思”上。而枇杷樹是作者在妻子去世那年親手種的,多年以后亭亭之狀又與故人早已不在身側的悲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加深了作者的相思之情。除去一些表達內容上的瑕疵,此類型書寫的發(fā)揮余地相對較大,或在溫馨的回憶里徜徉,或回故悲情的現(xiàn)實,或將情感延伸至“死當長相思”。例如:
伐之,為博小娘子一笑?未然,每視之,如視吾妻,心生哀愁,伐之,本絕余心痛。
枇杷亭亭逾垣墻,吾妻卻已不復回。
只求他日能葬入這枇杷樹雕成的棺木中,生前不能共偕老,死后定要長相守。
但學生作文中存在忽略解釋“小娘子”而導致上下文銜接不到位的情況。
(四)還魂記
此類型的作業(yè)有4份,大有一種中國古典戲文大團圓結局的意味,與湯顯祖《牡丹亭》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深有異曲同工之妙,淡化了現(xiàn)實中對于死亡的無力感,借助鬼神形式,讓悲劇轉化為喜劇。例如:
有一道士在門口徘徊,口中念叨‘命數(shù)可改,命數(shù)可改……第二日,枇杷樹全部枯萎,而亡妻竟站在了樹旁,原來,她與那棵樹換了命數(shù)……外人只道為博小娘子一笑而伐之,豈知其中玄妙?
(五)吾家有女初長成
此類型的作業(yè)有2份,其不借助神秘色彩,更著眼于現(xiàn)實,將“小娘子”這一較難把握的形象與作者亡妻之女重合。例如:
小娘子,吾與吾妻之女。念及其母,悲慟。每與樹下泣。遂移其于小女院中,若有母常伴左右。
小娘子一笑,勝似吾妻歸來……且小娘子當婚之時,為父欣慰不已,故今伐之。唯愿小女宜其室家,夫婦和順,不輸吾與吾妻。
這樣的續(xù)寫相較于前面幾種更有新意。尤其是第二個示例不僅將拳拳愛女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從側面表達了作者與亡妻之間的伉儷情深,與原文的結尾所表達的情感相契合。
從學生上交的作業(yè)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能較好地理解文意,在尊重作者和原文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合理想象,將題干中較難處理的“小娘子”部分巧妙與文本結合,產生了新的故事走向,又不失原文的情感方向,加深了情感意蘊。
三、結尾蘊含情感的再探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本罢Z寥寥,暗語不盡。“枇杷樹”本就寓意著高潔、美滿和子嗣昌盛,“亭亭如蓋”的枇杷樹恰與故人不再的現(xiàn)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回憶再度泛起,當年的種樹人也被蒼涼的現(xiàn)實感染了。而這種蒼涼的現(xiàn)實感,卻不僅僅只是悼念故人那般簡單。
亡妻“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中,一個“時”字,不難讓人想象出魏氏對丈夫的依戀,而她回娘家時與姐妹們聊起“閣子”,聊起“閣子”里那位滿腹經綸的丈夫時的興奮也是不言而喻的。這些細節(jié)深深烙印在歸有光的腦海里,給予了歸有光在孤寂歲月里極大的安慰。
這些描寫不過是淡筆,而歸有光散文的特點便是在平淡和細節(jié)處顯真情。
《項脊軒志》從“余既為此志”開始屬于補記。原文在這段補記之前還有一段議論(“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但在選入教材時被刪去了。
這段議論雖以“坎井之蛙”自嘲,暫居陋室,卻也以“諸葛亮”“蜀清”自許,可見其建功立業(yè)的抱負。這一點與前文讀書于軒中、大家庭變故、祖母的殷切期盼有關聯(lián)。然而,歸有光八次會試落第,直到花甲之年才中了三甲進士,其間艱辛可見一斑。
恰如《寒花葬志》中那句“事我而不卒,命也夫”,這里的“命”,不僅指寒花的命運,也兼指魏孺人乃至多次應試、此時尚未中舉的歸有光的命運。因此,在補續(xù)部分出現(xiàn)的“亭亭如蓋”的枇杷樹不僅象征著對故人的無盡思念,這種類似于電影當中“空鏡頭”的處理,更有一種蹉跎了光陰仍科舉不第的命運無力感,不言悲而悲自現(xiàn)。
由此可見,如果從“作者已死”的角度分析,這道續(xù)寫作業(yè)題獲得了一定的文本自由,可以算得上是一種讀者視角的新詮釋。
但是,如果從“知人論世”的角度,這道結尾續(xù)寫題在設計上有些狹隘,其在無形之中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續(xù)寫時易走入單薄的情感傾向。原文結尾處不僅僅只是表達作者與魏氏的伉儷情深,這棵亭亭枇杷樹背后蘊含的情感更為厚重。因此在續(xù)寫時,我們仍要結合前文、刪減部分、作者生平等進行相應的操作,做到“戴著鐐銬”,也能好好“跳舞”。
作者簡介:鮑一鯤(1994—),女,浙江省嘉興市嘉興外國語學校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