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璦珉
【摘 要】 目的:研究心血管介入導管室實施個性化護理及護理風險管理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我院心血管介入導管室收治1050例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格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525例接受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525例采用個性化護理+護理風險管理,記錄比較兩組不良事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護理后觀察組護患糾紛、風險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心血管介入導管室應用個性化護理+護理風險管理,可有效減少科室風險事件發(fā)生率,預防并發(fā)癥,提高護理質量,值得推廣。
【關鍵詞】 心血管介入導管室;個性化護理;護理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2-278-02
心血管介入診療作為一種新興技術,是以心導管為基礎,具有高效微創(chuàng)、免開胸、痛苦小、恢復快等優(yōu)點被廣大醫(yī)患青睞;但該技術仍具備一定創(chuàng)傷性,不可避免存在一定并發(fā)癥及突發(fā)意外事件;加之科室較為特殊,收治患者病情嚴重、兇險,對護理要求較高,常規(guī)護理模式應用價值有限[1]。鑒于此,本研究篩選525例應用個性化護理+護理風險管理,取得顯著成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4月心血管介入導管室收入1050例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525例;對照組中,男360例、女165例,年齡42~77歲,平均年齡(60.22±3.05)歲;觀察組中,男351例、女174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60.50±2.87)歲。入選患者既往無心血管手術治療史,符合相關適應癥,且自愿參與本研究;對比兩組患者資料(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針對個性化護理和護理風險管理的具體內容再豐富一些)
對照組接受生命體征監(jiān)測、用藥指導、飲食護理、健康教育等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實施個性化護理+護理風險管理,具體如下:(1)個性化護理:①入院指導:患者入院后科室責任護士主動積極與患者接觸,為患者簡單介紹科室環(huán)境,了解患者認知水平、病情現狀,并詳細記錄;指導并協助患者完成相應的檢查工作、及注意事項,建立良好護患關系。②心理護理:患者受疾病影響,多伴有消極、焦慮等負面心理情緒,對患者依從性造成影響,對此,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全面評估,了解患者心理顧慮,給予心理疏導,消除其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幫助患者建立信心,提高其配合性;與患者溝通時,注意自身態(tài)度、語言與其及溝通方式,避免患者產生誤會,增加護患糾紛發(fā)生率。此外,術前與家屬積極溝通,獲得他們的支持與幫助,告知家屬多給予患者鼓勵、安慰及關懷,全面調動患者社會支持力量,使患者不覺得孤獨,幫助建立信心。③保溫護理:術中注意對患者保暖,控制室內濕度55%左右、溫度23℃。④健康宣教:入院后對患者認知水平、疾病了解情況等進行統(tǒng)計,利用一對一、多媒體、健康手冊等方式對其進行宣教,幫助患者提高對疾病認知,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重視度與認可,使患者明白積極配合護理,對減少風險事件、不良事故的重要性。(2)護理風險管理:患者入院后統(tǒng)計調查患者一般情況,包括病情嚴重程度、年齡、性別、疾病類型、心理狀況等,并進行綜合評估;由科室護士長檢索大量相關文獻,結合自身經驗對科室可能存在風險進行總結,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相應預防措施,如:加強護士對搶救設備學習管理、加強用藥三查七對、加強風險技術培訓、加強心理指導與健康教育、加強病房巡視、加強病房安全防護管理等。提高醫(yī)護人員風險意識、做好預見性風險管理,通過細化責任至個人;制定與學習應急處理流程,加強開展多形式業(yè)務學習,每日由護士長對護士進行考核、提問,逐步提高護士對患者的判斷力與總體分析能力,加強其應急處理能力。完善科室護理風險管理制度:確保每位護士對護理風險管理職責的認同與掌握,并對工作現狀進行分析,找出潛在風險隱患;護士長對科室管理工作、現有制度中薄弱環(huán)節(jié)、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等進行主動查找,并定期組織討論分析,識別、評價潛在護理風險,并進行相應處理,完善風險管理制度。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兩組護理后護患糾紛、風險事件發(fā)生率,并統(tǒng)計并發(fā)癥情況。
1.4 統(tǒng)計學
研究運用軟件SPSS 18.0系統(tǒng)數據處理,x2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t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統(tǒng)計學有意義P<0.05。
2 結果
統(tǒng)計顯示,觀察組525例患者中,護患糾紛5例(0.95%)、風險事件6例(1.14%),對照組525例中護患糾紛33例(6.29%)、風險事件35例(6.67%);數據對比,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x2=4.086、4.074,P<0.05)。
觀察組525患者中,發(fā)生尿潴留9例、摔倒跌傷7例、血管迷走反射延遲2例;對照組尿潴留28例、摔倒跌傷19例、血管迷走反射延遲10例。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x2=4.160,P<0.05)。(這部分病例發(fā)生率高了些,臨床實際工作中發(fā)生率很低,把數值修改一下)
3 討論
心血管介入手術是臨床重要治療措施之一,相比于傳統(tǒng)治療措施,在心血管疾病治療中,其具有創(chuàng)傷小、痛苦輕微、恢復快等優(yōu)點,更符合現代微創(chuàng)理念。但該術式仍然屬于有創(chuàng)性操作,加之患者自身狀況差,病情危重,圍術期存在較高風險事件,且易出現強烈心理應激反應,對治療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心血管介入導管室如何有效降低護理風險、減少并發(fā)癥,提高治療效果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2]。
近年,隨著人們對健康認知的不斷提高,護理模式、理念的改變,傳統(tǒng)局限性護理模式被打破;臨床護理工作不再局限于單純疾病護理,注重于以患者為中心、開展全方面護理干預、人性化護理作為新型護理模式,主要從情感交流、重視心理護理、營造舒適安靜的環(huán)境、提供專業(yè)護理服務等多方面開展護理工作,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強化優(yōu)質服務、深化整體護理模式,拓展服務領域,提高護士服務效率、藝術、態(tài)度、技能及意識,為患者提供更優(yōu)質護理服務。同時,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對患者情況全面掌握,從加強病房巡視、安全防護管理、技能培訓、加強管理等,從多方面積極預防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并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最大限度降低護理風險因素。研究顯示,觀察組護理后護患糾紛、風險事件、并發(fā)癥等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應用人性化護理+護理風險管理,可有效提高護理安全性及質量。
綜上所述,對心血管介入導管室實施常規(guī)護理同時,加強護理風險管理,積極預防各種護理風險,并結合人性化護理消除患者心理障礙,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減少并發(fā)癥及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曉焱, 賈璟楠, 曹艷茹,等. 護理風險管理結合個性化護理在心血管介入導管室患者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 2018, 24(22):26-28.
[2] 高宏博. 探討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的導管室護理風險管理[J].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7, 15(25):22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