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9年,在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全面使用了部編版教材,而新時期下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為了研究重點。部編版教材除了變革最大的“先讀字,后拼音”形式,精讀內容也減少了,并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如何引領學生進行閱讀以發(fā)揮部編版教材的優(yōu)勢,是需要進一步探究的課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能力 培養(yǎng)方式
小學語文新教材經(jīng)過多年的試用和修訂,其中蘊含的新型思想和教學體系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核心觀念是如何通過更少的精講性工作,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可以自主掌握課文的內容。
一、新時期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
1.主觀能動性的開發(fā)
部編版教材中要求精講的文章數(shù)量大幅降低,可以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來廣泛閱讀,因此,教師如何開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成為了研究的重點。主觀能動性包括三個層面,首先是文字學習上的能動性,其次是語句分析方面的能動性,最后是通篇閱讀方面的能動性,這三個能動性的培養(yǎng)和提升過程有一定的關聯(lián),學生在了解文字的基礎上才可以理解語句和文章含義,所以,教師要提出不同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方式,讓學生能夠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水平。
2.授課新穎度提高
小學生對于授課新穎度的要求較高,傳統(tǒng)教材中的知識點分布方式是,在學生未識字的基礎上講解拼音,這樣一來,學生內心原有的學習熱情和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會逐漸消失。部編版教材打破常規(guī),為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奠定了基礎,而問題在于教師如何發(fā)揮教材中的這一優(yōu)勢。此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要分析如何在不同的時間段建立和使用新型的教學方法,比如課堂導入的時機、文字記憶方法的講解和完善等,只有將這些項目全面完善,學生才能在學習中長期保持興趣,進而提高閱讀能力。
3.講解保持完善性
對于小學階段,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是讓學生在具備閱讀興趣的基礎上,了解文章的各項基礎性知識。只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強化了學生的自主分析過程,所以要求教師要研究如何提高授課水平。還要注意的是,部編版教材要求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識字量只有300個,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這與市面上的多種課外讀物也不對接,所以教師要做好詳細的分析工作,探究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
1.主觀能動性的開發(fā)方法
主觀能動性的培養(yǎng)目的是讓學會可以在課余時間通過主動閱讀,自主分析和探究小學階段閱讀能力中含有的各類知識點。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跨度較大,不同年齡段的培養(yǎng)方法不同。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主要方法是教師的替代性閱讀,從而讓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了解文章中的信息和相關內容,對于高年級學生,采用的方法則是讓學生自主閱讀,并讓其自行討論和分析,以提高知識儲備量。
例如,在低年級教學階段,事實上一年級之后的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拼音的用法,而教師為了讓學生接觸不同類型的文章,同時讓學生自主發(fā)掘文學之美,可以考慮在完成基礎知識的講解之后,向學生推薦詩歌、短篇小說的閱讀。如果教師選擇的是由某小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的作品,內容是:“荷花聽說夏天來了,她有點緊張,總覺得自己無法在夏天里展現(xiàn)自己的美。后來呀,她看到了太陽的熱情,聽到了鳥兒的啼唱和小河的叮咚作響,她越發(fā)自卑。只是她沒有想到,她就是夏天最得意的代表作?!苯處熇首x完,并不需要帶領學生分析文字中的情感、內涵以及手法,只是讓學生體會其中的美感,學生會在不經(jīng)意間了解文學之美,然后主動脫離課本,尋找課外讀物。
2.授課新穎度的提高方法
授課新穎度的提高過程,要依托當前學生已經(jīng)閱讀過的各類材料,根據(jù)當前的授課內容采用不同的課堂導入模式。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的“另類解讀”,擴寬學生的思維,從而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知識體系的建設過程中來。
比如,教師在高年級的教學中,閱讀材料是《駱駝祥子》中祥子從兵營逃出后回到人和車廠,與劉家父女的對話和描寫片段。在授課伊始,教師即可提出問題:“你覺得劉四爺是個怎樣的人?”一些已經(jīng)了解到各類分析結果的學生會認為劉四爺是一個冷血、壓迫工人的人,而單純閱讀片段的學生可能會認為這個角色并不存在壓迫行為。教師在觀察到學生的思維模式和對于人物的評價兩極分化嚴重時,可以通過舉辦微型辯論賽的方式讓學生深入分析,而當學生的看法過于相近和集中時,可以鼓勵學生從其他角度進行分析。教師采用這一方式可以說明,單純聽從他人的解讀,或者從某個片段中了解某個人的形象是有失偏頗的,繼而鼓勵學生閱讀整部小說,這一新穎的引出方式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講解完善度的保持方法
部編版教材的編寫原則是,讓學生可以自主儲備語文閱讀知識,這對于語文教師來說,較難保持知識精講的完善度。筆者認為,新時期的教學方法是,在確定學生已經(jīng)參與了大量閱讀之后,教師的任務變成幫助學生使用精煉化的語言儲備各類知識。比如大量的文章都含有環(huán)境描寫,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了基礎性的知識儲備,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啟發(fā)教學—反復論證”這一流程,幫助學生鞏固。例如,某閱讀材料中的某個片段是作者和父親之間出現(xiàn)隔閡,雖然存在矛盾,但是父親依然在傾盆大雨時為作者購買生日蛋糕。學生在閱讀中已經(jīng)理解這一段的環(huán)境描寫是為了說明父親這一行為的難度、作者心里的內疚等,教師的啟發(fā)式教學采用提問法,如“這段環(huán)境描寫是不是說明了事件的發(fā)生背景呢?”如此和學生的意識完美銜接,學生的知識儲備量由此增加。
綜上所述,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其關注點包括知識點的完善、主觀能力的開發(fā)和授課新穎度的提高。采用的方法包括課堂的合理導入、教學流程的合理規(guī)劃以及階段性方法的改進等。
參考文獻:
[1] 陳學君《淺議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周刊》2019年第36期。
[2] 許益宏《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途徑》,《學周刊》2019年第32期。
(黃桃娟(1983.1—)女,漢族,大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