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觀察組術后1、4周BN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4周心功能各指標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關鍵詞 冠心病;經(jīng)皮冠狀"/>
聶鵬
摘要 目的:探討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前應用替羅非班對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及BNP水平的影響。方法:2016年2月-2017年8月選取行PCI治療冠心病患者76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8例。對照組行PCI治療,觀察組行PCI前應用替羅非班。比較兩組心功能及BNP水平。結果:兩組術前BN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4周BN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前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VESD)、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DD)等心功能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4周心功能各指標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冠心病患者行PCI術前應用替羅非班可促進術后心功能恢復。
關鍵詞 冠心病;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替羅非班;心功能
冠心病近年來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人術(PCI)是治療冠心病的首選方法,PCI通過擴張狹窄管腔,改善血流,預防再狹窄,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遠期預后。研究指出[1],受局部炎性反應和血小板聚集等因素影響,PCI術后易發(fā)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經(jīng)調(diào)查研究顯示[2],早期使用替羅非班可預防血小板聚集,改善PCI預后。目前,替羅非班是否會對行PCI治療的冠心病患者BNP及心功能所有影響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分別對直接行PCI和PCI術前應用替羅非班的冠心病患者BNP水平及心功能進行觀察,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2月-2017年8月收治行PCI冠心病患者76例,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8例。觀察組男24例,女14例,年齡49~77歲,平均(63.03±4.15)歲。對照組男23例,女15例,年齡48~79歲,平均(63.26+4.1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兩組患者行PCI前均嚼服拜阿司匹林300mg/次,氯吡格雷300mg/次,靜推依諾肝素鈉4000IU/次。對照組直接行PCI治療。觀察組行PCI術前30min靜脈推注替羅非班10μg/kg,3min內(nèi)完成注射,然后以0.15μg/(kg.min)速度靜脈滴注,共50μg,靜脈滴注時間為36h。術后,兩組均接受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抗血小板藥物、調(diào)脂藥物治療。
觀察指標:①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1、4周清晨取空腹肘靜脈血5mL,采用免疫熒光法檢測BNP水平。②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4周行心臟彩超檢查,檢測患者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VESD)、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DD)等心功能指標情況。
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應用SPSS20.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4周BNP水平比較:兩組術前BN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4周BN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4周心功能指標水平比較:兩組術前LVEF、LVEDD、LVES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4周心功能各指標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發(fā)展,冠心病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現(xiàn)已成為威脅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盡早開通閉塞冠狀動脈,使缺血心肌再灌注,對挽救瀕死心肌、縮小心肌壞死范圍、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3]。PCI是臨床公認最有效的再灌注手段,但PCI治療時易發(fā)生強烈的血小板活化反應,因此積極對行PCI治療的患者進行抗血小板治療是預防PCI圍術期及術后遠期并發(fā)血栓事件的關鍵方法。
研究表明[4],對實施冠狀動脈支架術治療的冠心病患者,術前予以高負荷量氯吡格雷可預防支架內(nèi)急性和亞急性血栓形成。由于阿司匹林具備高抵抗性特征,加之氯吡格雷也可能出現(xiàn)抵抗現(xiàn)象,從而削弱了兩種藥物的抗血栓作用。替非羅班是非肽類血小板蛋白IIb/Ia受體的可逆性拮抗劑,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纖維蛋白原與糖蛋白Ib/IIa結合,從而發(fā)揮阻斷血小板交聯(lián)和聚集的作用。動物實驗結果提示[5],替羅非班可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防止其被激活,從而無法釋放損傷血管活性的物質以及生物趨化因子,減輕血管內(nèi)皮損傷,最終抑制血栓形成,減少心臟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BNP是評估心肌缺血程度,左心室收縮及舒張功能不全的指標,也是檢測PCI術后早期病死率及不良心臟事件預后的指標間。本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術后1、4周BN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4周LVEF、LVESD、LVEDD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替羅非班可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和預后。原因可能是替羅非班通過抑制血小板激活、聚集,改善冠狀動脈微循環(huán),提高患者心肌灌注水平,改善內(nèi)皮功能,避免PCI過程中微血栓脫落,可防止及減輕遠端栓塞等因素有關。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行PCI術前應用替羅非班可促進術后心功能恢復,減少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廖佩娟.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人治療術前應用替羅非班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6,24(5):103-105.
[2]李偉玲.阿司匹林聯(lián)合替羅非班預防冠心病PCI術后血栓形成100例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7,46(1):112-114.
[3]王建林,闞宏亮.早期應用替羅非班對PCI患者血漿MMP-9、P選擇蛋白和心血管事件的影響[J].山東醫(yī)藥,2016,56(22):41-43.
[4]李秀芬,李麗娜,姜述斌,等.替羅非班在冠心病高危患者介人治療術中術后的臨床應用[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12(11):1035-1035.
[5]梁海峰,楊明,韓凌等.替羅非班對接受PCI治療的ACS患者炎性反應及預后的影響[J].河北醫(yī)藥,2013,35(13):1941-1944.
[6]牛麥玲.鹽酸替羅非班在冠心病治療中的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