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龍泉小學 許愛芳
從現實情況來看,很多教師、家長都忽視了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yǎng),甚至將運算簡單地看作算數、計算,認為這是一種沒有技術含量的數學能力,只需要細心便可以做好。從長遠來看,這是錯誤的想法。要想提高小學生計算正確率,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在教育學界,遷移學習理論是十分盛行的,指教師需要通過借助之前已經講授的教育內容和學生比較熟悉的知識作為展開點,持續(xù)對其進行延伸,通過一個已知知識點不斷拓展出其他未知知識點,這樣遷移學習就能夠達成了。在小學數學的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完全可以采取遷移教學法來實現算理和算法之間的有機結合。
例如,在學習小數加減法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首先借助在小學低年級所學習的加減法的知識來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可以通過應用題的方式來創(chuàng)設,也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創(chuàng)設。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紅紅和小明一起來到超市買東西。水彩筆10.8元一套,鉛筆1元一支,橡皮2.55元一塊。紅紅買了一套水彩筆,小明買了兩支鉛筆,那么請大家算一算,紅紅和小明誰花的錢比較多,多多少?雖然學生在計算這道題目的時候,可以根據已經學過的加減法運算法則進行簡單的計算,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計算,但是由于學生并沒有掌握小數加減法的算理知識和算法知識,所以在計算的時候很有可能出現運算錯誤的問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當中,筆者同樣發(fā)現,當拋出這些問題的時候,有部分學生會將兩個加數的末位對齊來進行計算,也有部分學生會將對齊的標準放在小數點之上,也就是說將小數點對齊進行加減運算。此時,教師在旁就需要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的思維,首先讓學生回憶起在小學一二年級所學的加減運算法則當中的算理與算法;隨后需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思考元、角、分之間的關系和進位方式。這樣一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就會去思考:當計算這種小數加減法的題目的時候,應當根據不同的單位把數字對齊,在計算的時候,需要以小數點為標準進行不同數位的對齊。而這種教學方式實際上就是對遷移教學法的運用,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習過的知識的基礎之上的,完成算理和算法之間的互相遷移,既達到了溫故知新的目標,又能夠使得算理和算法之間的關系被凸顯出來,讓學生既掌握了計算的思想與思維過程,又掌握了計算的技巧與方法。
習慣對于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對于小學生來說,能否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和數學習慣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數學成績的高低和數學思維的成熟程度。但是實際上很多小學生都忽視了計算習慣的養(yǎng)成,而是將更多的練習重點和學習重點放在了簡便算法的使用以及計算方法學習上。筆者認為,目前小學生的審題習慣、估算習慣和驗算習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制約小學生運算能力培養(yǎng)與提升的重要因素。
首先,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需要更加強調計算基本功(如加法表、乘法表、約分、通分,一個數擴大或縮小十、百、千倍等),應當要求每個學生都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不能有絲毫差錯。書面作業(yè),嚴格要求書寫端正、清楚、整潔,還要養(yǎng)成自我驗算的習慣。有些學生在計算中書寫潦草,0與6分不清,5與8看不出區(qū)別,數位不對齊,漏寫小數點,約分、通分不準確,這些現象都是馬虎所致,是計算錯誤的根源。因此,從低年級起就應嚴格要求,讓學生養(yǎng)成嚴肅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此外,在批改作業(yè)中,教師也需要從嚴掌握。如在混合運算中,只要有一步做錯就算全錯,促使學生從小養(yǎng)成對自己計算負責的態(tài)度。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覺訂正的習慣。凡是做錯的題目,必須找出錯誤的原因,認真訂正,嚴禁抄襲他人作業(yè)。通過嚴格的訓練,達到培養(yǎng)運算能力的目的。
其次,還需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因為只有書寫的規(guī)范性,才能夠保證后期抄寫不容易出現失誤。要求學生準備一個驗算本和草稿本,在計算數字的時候,需要工工整整地把計算過程寫在本上,每一道題的題號都需要進行詳細的標注。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將每一道題的答案都準確無誤地抄寫在試卷上、課本上,才能夠在后期的驗算過程當中更加一目了然地查找出自己計算時所存在的問題。
綜上所述,良好的運算能力可以使得小學生的觀察能力、計算習慣、記憶力等都得到有效的提升;反之,如果學生在運算能力上有所缺失,那么就如同毫無根基的高樓大廈一般,很難在未來的數學學習中取得成效。本文著重研究了目前小學生運算能力培養(yǎng)中的影響因素,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新研究視角,最終詳細闡述了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yǎng)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