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科技變革,知識的來源已不再局限于教師與書本,而是擴充到浩瀚無邊的網(wǎng)絡中。視唱練耳這門基本樂科也需要更新思路,由一元轉為多元,借助多種媒體平臺,讓學生全方位多維度的理解和掌握課程。筆者通過親身實證“微課”在視唱練耳教學中運用,采用實驗班對比成績、問卷調查等形式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教師角色的定位已經被改變,取而代之的是新型師生關系的出現(xiàn)。
關鍵詞:視唱練耳? ?“微課”? ?師生關系定位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1-0099-03
現(xiàn)如今“微課”這種教學模式已不再陌生,絕大多數(shù)高校已經采用了這樣的形式教學,師生通過網(wǎng)絡將5-10分鐘的知識點進行學習與傳播,更新了以往“面對面”傳授知識的模式,是教育界的一次大變革。尤其在內蒙古地區(qū),學生的生源多元,城市與農村牧區(qū)的學生占有相同的比例,筆者認為采用“微課”模式運用在視唱練耳教學中能很好地解決學生程度不均、學習興趣低、學習資源不平衡等問題,且筆者已經在很多屆的學生中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結論是“微課”能讓學習更高效全面。
因此教師角色從傳統(tǒng)的唯一的“講授者”轉變?yōu)閷W習的“貫徹者”“執(zhí)行者”“參與者”“輔導者”,教師除了原有角色,還增加了另外一些身份,這是本文需要討論的問題。
一、視唱練耳教學的現(xiàn)狀
視唱練耳承擔著培養(yǎng)音樂專業(yè)學生基本音樂技能以及綜合音樂能力的任務?,F(xiàn)在大部分的音樂類高校中視唱練耳課程仍舊采用“講臺—學生”的大課模式。隨著網(wǎng)絡計算機的普遍運用,本課程也需要進行變革與更新,用“微課”的教學模式有效的促進學習。
二、“微課”模式下視唱練耳教學的實現(xiàn)
“微課”是整體教學內容的“微縮”課堂,以說明短小內容和知識點為前提,主要用不超過十分鐘的視頻形式展現(xiàn),并在網(wǎng)絡平臺上發(fā)布供學生線上觀看、觀察及學習?,F(xiàn)如今這一理念在教學各領域都開始興起,但是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則涉及較少。
(一)教學工具支持
要求支持多媒體的寬帶網(wǎng)絡系統(tǒng),終端設備要求具有顯示和處理教學活動中的視頻、音頻等信息和進行加工處理多種信息類型的能力,然后通過網(wǎng)絡傳送到其它終端,它包括多媒體電腦、手機等。[2]教師和學生可以在網(wǎng)絡平臺上進行資料的上傳、閱讀、互動等。
(二)教學過程
“微課”模式多種多樣,第一種是講授型,講授時間在10分鐘內,師生交流在網(wǎng)絡進行。教師要設計、編寫、后期剪輯、動畫處理等。微課的設計精巧構思巧妙、易于學生掌握。第二種是作業(yè)型,教師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在網(wǎng)絡進行回課,然后進行檢查與輔導,使教師與學生及時溝通、成效顯著。而視唱練耳適用的方式則更偏重于后者,因為后一種方式可以實時檢測學生本節(jié)課的音高、節(jié)奏內容是否掌握,并能通過學生“回課”及時指出某些地方的差異,迅速改進。
筆者已經在2016-2019學年各學期中對各專業(yè)、各年級的學生進行“微課”的教學,通過具體的實施微課、用實驗班做成績對比等幾種途徑論證。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微課”模式的確促進了視唱練耳教學,且能讓學生的能動性、主動性大大提升,改變了以往教師課堂“滿堂灌”的情況,極大推動了基本樂科的發(fā)展。
三、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
“微課”的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交互式教學方法為基礎,設計出以音樂微課為媒介的“介入互動式”教學新模式,這種新模式的核心要素是音樂微課,學生與教師以平等的關系介入教學活動,學生和教師之間可以進行交互式討論。[4]教師是實施者,制作微課;主體是學生,接受新的知識并反饋給教師;媒介是網(wǎng)絡。教師、學生、網(wǎng)絡之間三者互相影響互相作用。這種模式利用了學生課下的“碎片”時間,教師則能針對性教學。而新模式下教師的角色定位與傳統(tǒng)教師單一化“講授者”的身份則不同,具體體現(xiàn)在如下幾點:
(一)課堂思路的設計者與貫徹執(zhí)行者
教師是課堂主要思路、主要任務的設計者,需要思考將何種教學內容用何種方式向學生發(fā)布任務。需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接受知識的“敏感點”,善于運用網(wǎng)絡平臺進行不同形式的學習,例如唱視唱、聽作品、自己尋找答案等等模式。替代了過去“強制學習”而產生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使學生積極主動、有所創(chuàng)新的學習。
(二)教學活動的研究者
“微課”實施中,教師需要不斷的根據(jù)學生的反饋、接收情況對整體教學進行調整,制定出適合每一個年級、每一個班甚至每一個學生不同的教學方案。因此教師需要不斷鉆研教學理論,同時需要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在這個循環(huán)中教師就是教學活動有序進行的研究者,用新型的教學理念引導教學實踐,同時再從實踐中檢驗教學理論的正確與否。
(三)與學生的朋友身份
以往的教師都是出現(xiàn)在“三尺講臺”的,與學生的接觸與聯(lián)系僅限于90分鐘之內。而采用了新型模式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也更多的集中在網(wǎng)絡上,在論壇、平臺進行討論、答疑、講解。因此,除了之前教師的權威身份之外,也多了一層“朋友的身份”。我們知道,現(xiàn)在學生的年齡大多集中在90后和00后,如果一味的用“強制”“壓迫”等教學方式往往不會收到好的學習效果,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因此教師的“朋友身份”是一種有效的新定位,教師可以在網(wǎng)絡上跟所有學生熱烈討論,也可以進行一對一的教學指導,從“善意的”“友好的”角度拋出問題,讓學生自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一種更為有效的教學手段。
四、“微課”模式的優(yōu)勢
(一)學習主動性增強
微課是傳統(tǒng)課堂之外的“網(wǎng)絡化”模式,學生可以和教師及時交流,對于“唱”“聽”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來說,及時糾正音準、節(jié)奏,乃是促進學習的良劑。在網(wǎng)絡中利用碎片時間師生互動則可以更加個性化的指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二)模式多元化
在網(wǎng)絡上的學習,除了一對一教學,還可以群組討論、一對多等模式。而且學習的數(shù)據(jù)可以被記錄,學習資源也可以共享,師生之間都能受益,學習的模式更加多元化。
(三)評價體系更新
教學模式擴展到網(wǎng)絡中,因此網(wǎng)絡學習的積極性、態(tài)度、方法等都會納入評價體系,而學習軟件會產生相應的數(shù)據(jù)作為參考;學生也可以根據(jù)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反向評價。這樣無疑實現(xiàn)了以評促教、以評改教。
五、新模式下的思考
視唱練耳課程采用微課的教學法,無疑是有效的。從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和感興趣程度、掌握知識的牢固度來說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都是優(yōu)于傳統(tǒng)的“鋼琴—講臺—教室”這種模式的,我們應該予以肯定和發(fā)揚。
但是同時,這種模式要不要廣泛應用于視唱練耳課程的所有內容上?線上與線下課程的比例又是如何?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在深思熟慮之后方能行動。筆者認為,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線上的微課是不能替代線下的主體課堂的。在線下課堂中,學生可以和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能更快的掌握“聽唱”方面的技巧,這樣的教學才更有意義。
而且,微課教學一般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之外,教師需要重新備課、篩選教學內容,制定教案,重新設計教學。甚至還需要用到視頻制作、視頻剪輯、圖片處理等能力,同時也需要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及時解答,其工作量無疑是增強了許多,對于教師的要求也更高。有的高校設立了“教學秘書”一職來輔助“微課”的實施,筆者覺得也是有可取之處的。
參考文獻:
[1]廖哲勛,田慧生主編.課程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吳軍其,齊利利,胡文鵬,袁永波.微課件的學習活動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2,(09).
[3]鄒雅菁.有關高校音樂學專業(yè)理論課程微課建設的思考[J].北方音樂,2015,(15).
[4]李健武,李彥敏,朱宇.基于微課的音樂教學新模式的設計與實現(xiàn)[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4,(06).
[5]李健武,朱宇.論音樂微課遠程教育平臺的構建[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
[6]李慧方.微課視域下教師的角色定位[J].天津教育,2014,(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