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作為一門新興的語言學分支而言,語言類型學近年來發(fā)展迅速。類型學研究主要是根據語音、詞法或句法對語言進行分類,進而可以被利用進行跨語言研究。在類型學視角下,漢語和英語一般按照有無量詞而被分歸為兩大類,即分類詞語言和非分類詞語言。準確來說,漢語名詞計數(shù)時強制性地使用量詞(如:四個人),而英語等印歐語言卻直接計數(shù)名詞(如:four people),不再額外使用分類詞。本文將從量詞的分類和量詞的語法對比兩個方面對漢英表量結構進行研究。
關鍵詞:漢英表量結構 分類 語法結構
1.引言
量詞是漢藏語系的顯著特點之一。因此漢語作為漢藏語系的一個分支,量詞成為了其獨特的語言范疇。據歷史記載,古代殷商時期就有了度、量、衡、容器和貨幣的單位詞,到了先秦就有了“匹、兩、乘、張、個”等個體量詞。在以后的漢魏六朝、元明時期量詞又有了新的發(fā)展,其體系與用法已接近現(xiàn)代漢語的量詞。漢語的量詞極為豐富,是一個非?;钴S的詞類,用處很廣,且大部分來自名詞(王曉玲 2001)。
相反,屬于印歐語系的英語在傳統(tǒng)的語法體系中缺乏量詞這種獨立的詞類,但表達量的概念的形式卻是一直存在的。因此一些語法學家把這些表量的名詞稱為“特殊量詞”(陳定安 1998:29);而以Quirk(1985:180)為代表的另外一些語法學家則將表量詞歸在名詞類下,并把它們稱為“表量名詞”(Quantitative and partitive nouns),常見的表量結構是“a/number+N1+of+N2”(N1表計量單位,N2表計量對象)(李勇忠,尹利鵬 2018)。
2.量詞的分類
量詞在漢語詞類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作為一個獨立的詞類存在,已被普遍接受。我們對漢語量詞進行分類研究時,一般將量詞分為名量詞(物量詞)和動量詞兩大類。名量詞又可以細分為個體量詞、集體量詞、不定量詞和定量量詞;動量詞根據它的來源可分為專職動量詞以及借用動量詞??傮w而言,英語量詞系統(tǒng)也均由名量詞和動量詞組成,而且名量詞的數(shù)量多于動量詞。
2.1名量詞—個體量詞
相對于集合量詞而言,漢語中個體量詞表示人和事物的單個量。個體量詞是名量詞的主體,運用范圍非常廣泛, 同時它的功能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它憑借數(shù)量多和專用性強兩個特征成為了漢語量詞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類。個體量詞在使用時要求同特定的名詞相搭配。如 “位” 只能同人搭配,像一位先生、一位醫(yī)生、一位女士等,而不能用于抽象名詞或不可數(shù)名詞,例如一位河流、一位主意、一位心情等。
而英語在計量個體的人和事物時使用量詞的情況和漢語有著較大差異:首先,英語的中可數(shù)名詞在進行個體計量時無需使用量詞,例如 a table, seven pencils,two waiters等;其次,英語中計算可數(shù)名詞的不同種類時,量詞必須用來修飾可數(shù)名詞,例如 a kind of person,a type of machine等;最后,英語中的不可數(shù)名詞在計數(shù)時,則必須使用量詞,其中以 “piece” 這一表量結構最為常見,涵蓋面最廣(陳定安 1998:134)。
2.2名量詞—集合量詞
與個體量詞相對應,集合量詞用來表示若干人和事物,可以細分為定量量詞以及不定量量詞兩個子類。
2.2.1定量量詞
漢語中,定量量詞用來表示若干人或事物的量。定量量詞本身就包含著數(shù)量的概念,而且這個數(shù)目量是相對固定不變的。例如“雙、對、打、副、旬”等。這些量詞所表示的集合量是一定的。例如:“雙”、“對”表示兩個,指成對的人或事物。例如一對夫婦、一對冤家,一雙兒女、一雙筷子等。
而英語中的定量量詞同漢語中的定量量詞有一定相似之處,即它所包含的數(shù)量也是一定的。例如:a cupful of(一滿杯):a cupful of jelly,a cupful of water等。
2.2.2不定量量詞
漢語中的不定量量詞表示若干人或事物的量是不定的,它所包含的人或事物的數(shù)量是不確定的。例如:一群人、一批貨、一系列問題、一堆草料等等。以上例子中所表示的量,均很難說出具體數(shù)目,因為它是不定的,可變的,是一個大約量。其中,漢語不定量量詞中使用頻率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有兩個:“些”和“點”,它們可以和數(shù)詞“一”結合,也可不用。例如:一些人,買了些東西等;一點兒景,吃了點兒飯等。
相比漢語而言,英語中的不定量量詞的數(shù)量龐大且種類豐富。例如:表數(shù)量不大的有a corps of,a ban of,a clump of等;表數(shù)量較大的有a cloud of,a batch of,a galaxy of等。
2.3動量詞—專用動量詞
專用動量詞是專門用于表達動作和行為量的量詞。例如,漢語中常見的專用動量詞包括“次、回、趟、遭、番、陣、場、頓、遍”等。而英語中的專用動量詞目前來看只有一個“time”,它大致和漢語的“次、回、趟、遍”表示的意義相當。例如:約翰失敗了五次(John failed five times)。
2.4動量詞—借用動量詞
借用動量詞最常見的是借用名詞的形式。借用名詞又可分為一下兩種方式:(1)借用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工具,例如:放一槍、抽一鞭等;(2)借用表示人體器官的名詞,例如:瞪一眼、咬一口等。而英語借用動量詞與漢語借用動量詞之所以存在差異,是因為英語中的借用動量詞實際上是從表示動作的動詞轉化而來的名詞。例如“have a look”中的“have”這個詞本身不具有實際語義,只是原來表示動作的動詞轉化成了名。因此英語中的借用動量詞的表達結構是“意義虛化的動詞+從表示動作的動詞轉化而來的名詞”,而漢語則是“表示動作的動詞+借用動量詞”。
3.量詞的語法對比
3.1組織形式
漢語的量詞和數(shù)詞結合的非常緊密,組成數(shù)量短用來語修飾名詞。因此,現(xiàn)代漢語中數(shù)詞和名詞是無法直接組合的,一般而言需要借助量詞用來構成以下形式:“數(shù)詞+量詞+名詞”。
英語中量詞和名詞組合時,它的形式通常借用一種結構,即“a/number+表量單位+of+表量名詞”。這種組合形式有些類似于古漢語中的一種表量形式,即“數(shù)詞+量詞+之+名詞”。例如:六尺之孤。此外,英語中的不同名詞往往和不同表示相應群體的量詞結合,以此產生不同的意義和效果。
3.2修飾成分的介入
漢語中常見的修飾形容詞是用來表示事物狀態(tài)的形容詞,例如“大、小、長、滿”。
就英語表量結構而言,修飾成分的介入情況比較常見,相比漢語來說數(shù)量更多,種類也更加豐富,例如:a rising flow of visitors、a new kind of bicycle等。
3.3詞法功能
漢語的量詞絕大部分是單音節(jié)量詞,而單音節(jié)的量詞都可以進行重疊,重疊后的量詞功能隨著它在句中的位置不同而發(fā)生改變,因此可作主語、定語、狀語和謂語等。例如:條條大路通羅馬(條條—定語)、件件都是出于好意(件件—主語)、天空白云朵朵,地上牛羊點點(朵朵、點點—謂語)、冷雨陣陣襲來。(陣陣—狀語)。
而英語中的量詞雖然不具備漢語量詞的那種重疊形式,但英語有它獨特的特征:(1)在多數(shù)情況下,英語需要用替換簡化的方式來表達漢語的重復數(shù)量結構。(2)有時英語量詞可以和“by”或“after”組合,例如:bit by bit(一點點地)。(3) 英語量詞有單復數(shù)形式,這也是英語形態(tài)的體現(xiàn),比如“three pairs of glasses”等。
4.結語
本文通過總結得出以下兩點。第一,漢英量詞可分為名量詞與動量詞。其中,名量詞又分為個體量詞與集合量詞,集合量詞再次細分為定量量詞與不定量量詞;動量詞分為專用動量詞與借用動量詞。漢語中個體量詞的種類比英語更繁多,意義也比英語中的個體量詞更加豐富。英語中的集合量詞種類比漢語更繁多,意義比漢語的集合量詞更加豐富,分工也細得多。第二,就量詞的語法對比而言,漢英表量結構在組織形式、修飾成分的介入以及詞法功能方面各具特色。
參考文獻
[1]Quirk, R.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2]陳定安. 1998. 《英漢比較與翻譯》[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
[3]李勇忠,尹利鵬. 2018. 語言類型學視角下英漢表量的認知對比研究[J].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40-144.
[4]王曉玲. 2001. 漢英量詞之比較[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2-45.
(作者介紹:張思嫻,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語言學與語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