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
[摘 要]《等邊三角形》在教材中處于重要的地位,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教學設計中,以學生為中心,以探究為主旋律,問題的設置難度由淺入深,能有效實現了學生思維的螺旋式上升發(fā)展.
[關鍵詞]等邊三角形;教學設計;反思
[中圖分類號]? ? G633.6?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0)29-0019-02
《等邊三角形》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3章第3節(jié)內容,課標對本節(jié)課的要求是探索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定理(等邊三角形的各角都等于60°)及等邊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個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或有一個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本節(jié)內容是延續(xù)了從一般三角形到等腰三角形再到等邊三角形的學習,進一步認識特殊的軸對稱圖形——等邊三角形,繼續(xù)探究等邊三角形的特殊性質和判定方法,更是今后證明角相等、線段相等的重要工具,在教材中處于重要的地位,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學生在小學已經了解等邊三角形的三條邊相等、三個角相等,進入初中階段后已經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及其判定;同時八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
教學目標:(1)探索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方法;(2)能運用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進行簡單的計算和證明;(3)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的數學活動過程,能有條理地表達和正確書寫推理過程,滲透分類思想.
教學重點:? 探索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并能進行簡單的應用.
教學難點:? 探究等邊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及性質與判定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問題1:前面我們一起研究了等腰三角形,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是從哪些方面來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呢?
歸納:我們從定義、性質、判定這三個方面對等腰三角形進行了研究.
問題2: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那么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叫作什么三角形呢?等邊三角形與等腰三角形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
(因為等邊三角形的三邊均相等,而等腰三角形只有兩條邊相等,所以等邊三角形是一類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二、引導合作探究
探究1:等邊三角形的性質
問題3:既然等邊三角形是一類特殊的等腰三角形,那么若把等腰三角形的有關性質用到等邊三角形中,又能得到哪些結論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①等邊三角形三條邊相等;②等邊三角形三個內角都相等,并且每一個角都等于60°;③ 軸對稱圖形(每條邊上三線合一),有三條對稱軸.
對于“等邊三角形三個內角都相等,并且每一個角都等于60°”,可以這樣引導:
(1)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先畫出圖形,再把自然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即寫出已知和求證;
(2)由學生合作探討,并嘗試證明;
(3)讓學生歸納出等邊三角形的性質:三個內角等,且它們等于60°.
數學符號語言:正[△ABC?][∠A=∠B=∠C=60°].
探究2.探究等邊三角形的判定
問題4:正三角形有三邊相等且三個內角都是60°等性質,那么,當一個三角形具備哪些條件時,才可判定它是正三角形?
思考1:一個普通的三角形,當它滿足哪些條件后,它是等邊三角形?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結論:
首先可以根據定義,三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等邊三角形,其次進行猜想:三個內角都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先畫出圖形,再把自然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即寫出已知和求證,讓學生嘗試說出證明過程,于是得到正三角形的一個判斷方法:數學符號語言:在[△ABC] 中,∵∠A=∠B =∠C,∴[△ABC ]是等邊三角形.
思考2:一個等腰三角形滿足什么條件時是等邊三角形?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寫出結論:若一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并且有一個角等于60°,則該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師生共同分析,此命題包含兩種情況:頂角是60°,一個底角是60°,然后依據命題的條件與結論分別“翻譯”成已知與求證并畫出圖形,由學生自主證明,最后得出判定方法2.
三、 應用
要求學生抓住圖形特征,從三角形內角和去思考.
四、 拓展
分析:圖形旋轉的性質,以及正三角形的判斷與性質,是本題的主要考點,而平行線的判定和利用旋轉前后的圖形全等的性質,是解答本題的關鍵點.
五、 反饋
六、 總結
請學生圍繞下面的三個問題來談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與疑惑.
(1)本節(jié)課我們從哪些方面對等邊三角形進行了研究?
(2)與等腰三角形相比,等邊三角形有哪些特殊的性質?共有幾種判定方法?
(3)結合本節(jié)課的學習,談談研究幾何圖形的一般方法.
本節(jié)課的設計尊重課本,一切問題都源自課本,同時對課本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本節(jié)課的設計過程處處以問題為中心,引導學生思考,并通過問題的設置,分解了新授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同時,本設計處處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探究是主旋律.問題的設置難度由淺入深,盡量滿足學生思維的螺旋式上升發(fā)展的要求.
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在于問題的設計還需進一步細化,從而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邁小步,卻有大收獲,這將在以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
[? ?參? ?考? ?文? ?獻? ?]
[1]? 孫虎.基于學生幾何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以“等邊三角形”為例[J].上海中學數學,2018(3):27-30.
[2]? 曹辰.培養(yǎng)學生化歸思想的教學案例設計:以等邊三角形尺規(guī)作圖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17(2):15-17.
[3]? 楊峰.同類問題來相聚,舉一反三思結構:以“等邊三角形”習題課教學為例[J].中學數學,2015(22):16-17.
[4]? 鄭愛素,奚喜兵.以“等邊三角形”為載體的“全等三角形復習”教學設計[J].中學教研(數學),2015(11):11-13.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