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健
摘 要:面對國內國際部分錯誤的歷史事實和歪曲的政治言論,亟需加強學生史料實證、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師作為課堂學習的引導者,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不僅傳授準確地歷史事實和精準的歷史規(guī)律,更在于樹立正確的歷史史識,確立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唯有了解長征的歷史,才能體會長征精神,方能走好當代中國的長征路!
關鍵詞:歷史思維;歷史事實;歷史史識
信息社會便利信息的發(fā)布與傳播,時事政治評論、影視劇等不乏歪曲的歷史事實和錯誤的歷史史識,不僅背叛樂歷史,更嚴重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教師作為課堂教學主導者和學生引導者,不僅有傳授準確的歷史知識和精準的歷史規(guī)律的義務,更有培養(yǎng)正確的歷史史識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的責任。加強歷史理論學習,進行歷史思維教育,有助于推動史料實證、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等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本文以長征歷史和長征精神為例進行說明。
一、準確的歷史事實
任何一部歷史著作都不能將歷史事件中一分一秒的事情記錄在案,歷史實際是斷裂的。通過合理想象,將歷史融會貫通,不致孤立片面,杜維運稱其為“合法的歷史建設”?!八^歷史想象,是將自己放入歷史之中,進入歷史的情況,進入歷史的時間,進入歷史的空間,然后由此想象當時可能發(fā)生的一切。如此易于得到歷史真理,而除去一些后代的附會”①。依托正確的和全面的歷史史料,遵循歷史邏輯,進行地合理想象重新構建歷史的本來面貌。
了解長征的歷史,才能領會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才能走好當代的新長征。通過《讀懂長征》《長征記》《記憶長征》《紅軍長征記》等著作,切實了解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艱難險阻,深刻體會紅軍勇往直前、堅忍不拔的長征精神。有些著作是當事人、見證人和知情人親歷、親見、親聞所寫的,將長征途中的事件形象生動地呈現出來,描繪普通紅軍戰(zhàn)士的長征,這成為補證長征歷史的重要材料,合理想象以“神入”歷史,促進心靈交流。
二、精準的歷史規(guī)律
歷史教學同歷史研究均注重歷史因果關系,多元思維認識歷史。歷史的發(fā)展由必然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構成,“克列奧佩特拉的鼻子”是否真的牽動歷史發(fā)展進程?“原因一元論對歷史研究都是有害無益的,歷史學就是要探索錯綜復雜的原因”②。當下中學歷史教學對同一事件提供不同角度、不同時代和不同立場的史料,甚至是沖突性史料,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歷史試題亦強調分結構、多層次組織答案。利用思維導圖教學訓練發(fā)散思維,分析根本、主要、直接、客觀和主觀等原因,勾連不同歷史事件關系,增強歷史的橫向聯系和縱向貫通。
客觀歷史的發(fā)展受到偶然性因素的影響,卻依然呈現出一定的客觀規(guī)律。某些歷史事實之間卻存在本質上的相似性或共通性,因此歷史是存在重復的或再現的。抽象概括歷史現象,會“發(fā)現歷史現象之間的共同本質,即規(guī)律性”③。
分析中國長征的背景和長征勝利的原因,找尋中國革命從勝利不斷走向新的勝利的密碼。深入分析背景,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成熟:從“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到獨立自主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中國實際問題;從反對南京國民政府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全面分析原因,領悟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城市中心論到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正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以民為本、以國家利益為重,才獲得了人民的支持,取得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繼續(xù)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目標!
三、正確的歷史史識
歷史學家要摒除自己的主觀意見和意識介入史學著作,以確保史學的客觀性。克羅齊提出歷史主張歷史要嚴格判斷,避免被思想的負面影響所制約。李振宏認為主體意識結構包含哲學觀點、政治立場、生活經驗、情感、知識基礎等因素,主體意識不可避免地滲透到作品中。歷史材料的選擇是史學家自主選擇的結果;史學家解釋歷史材料體現了主體意識的社會性。解釋歷史現象,一定要研究其所處的特定時刻和特定環(huán)境。
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堅守歷史底線,堅定正確立場。詆毀戰(zhàn)斗英雄邱少云、褻瀆革命烈士葉挺、“反中亂港”言論……一些別有用心者利用網絡媒體肆意歪曲歷史、顛倒是非黑白、隨意胡編亂造,不僅抹黑了歷史英雄和革命精神,更影響了青少年健康成長。講好長征故事與中國歷史,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這才是正確的歷史!
只有正確理解長征歷史,才能堅定地走好當代的新長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有正確理解中國共產黨歷史,才能更好地領悟中國力量——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勢和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的英勇奮戰(zhàn),這是新型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取得勝利的保證!
運用史學理論改進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釋和認識歷史的能力,提升歷史思維能力,推動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通過正確的歷史史識,確立正確的政治立場,批駁歪曲的歷史事實,加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勵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杜維運.史學方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馬克·布洛赫.歷史學家的技藝[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
[3]李振宏.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