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人教版《PEP》和新加坡《My Pals》兩套英語教科書的社會語境化和文化語境化水平進行了比較與分析,發(fā)現(xiàn)《PEP》在話題多樣性、語言材料真實性、學習任務交際性和文化多元性方面均與《My Pals》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研究結果,文章對于未來教科書的編寫和使用提供了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語言學習? 語境化? 教科書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51-0044-02
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環(huán)境下,教科書是學生獲取語言知識的主要媒介和有效途徑。然而,一線教學者和研究者們在對小學階段現(xiàn)行教科書的使用和研究中發(fā)現(xiàn),教科書還存在諸如語境不夠真實,內容生硬,語言不夠自然、地道等問題。語境是英語教學中影響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核心變量之一,教科書的語境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習者和同伴及教師進行互動和交流的潛能。本文擬以人教版《PEP小學英語》和新加坡《My Pals Are Here》教科書為研究對象,探討它們在語境化實現(xiàn)方面存在的異同,以期為未來教科書的編寫和使用提供一定的建議。
一、英語教科書的語境化
(一)社會語境化
Williams和Burden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和發(fā)展是發(fā)生在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中的社會活動[1]。這一理論強調學習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認為人類所有的學習都是社會互動的結果。語言學習的社會互動屬性決定了語言學習需要真實的社會語境。語言材料的真實性是評價教科書社會語境化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語言材料依據(jù)真實性程度,可以分為完全真實、部分真實和虛擬三個層次。完全真實的語言材料是指類似小說、詩歌、報刊文章等未經(jīng)刪減的原版作品。教材編寫者根據(jù)學習者語言水平對語言材料進行一定的加工和刪減而來的語言材料是部分真實的。虛擬的語言材料指的是為體現(xiàn)某一語言功能編寫的學習材料。此外,交際水平也是用來衡量教科書社會語境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依據(jù)學習任務是關注語言的形式或是意義,Littlewood(2004)對任務的交際性進行了五個層次的區(qū)分[2]。關注語言形式的任務考查的是學生對語法結構或詞匯意義的掌握,是非交際性的。真實交際性的任務關注語言的意義,它們對語言使用的限制較少并且是不可預期的。
(二)文化語境化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Bruner將學習、思考與文化的關系定義為“學習和思考都是置于一定文化語境中且依賴于對文化資源的利用” [3]。因此,文化語境是影響語言教學和學習中的另一個重要因素。Cortazzi & Jin根據(jù)文化所在地域將文化分為三類:學習者的本族語文化,將英語作為目的語文化,以及更寬泛的包羅世界范圍內各種英語及非英語為目的語國家的國際文化[4]。Herder建議教科書中包含的文化應該是多樣而不是單一的[5]。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比較研究的對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PEP》, 以及由新加坡教育局授權、新加坡Marshall Cavendish集團2004年出版的《My Pals Are Here!English》(后文簡稱My Pals)。選取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PEP》使用時間較長并且是我國小學現(xiàn)階段使用最為廣泛的教材,而《My Pals》也是新加坡發(fā)行量最大且大多數(shù)小學使用的英語教材;其次,兩套教材都涵蓋了小學三至六年級,有利于橫向比較;再次, 新加坡的教育質量在國際上有口皆碑,其在2015年的PISA(由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組織發(fā)起的國際項目評估計劃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測試中科學、數(shù)學和閱讀三科成績均排第一,他們的教科書可以作為學習其成功經(jīng)驗的切入點。本研究采用內容研究法。內容分析法是綜合運用量化技巧與質性分析,對內容進行研究分析探究其表面內容和潛在含義的一種研究方法。以對教科書的社會語境化和文化語境化的考查出發(fā),本文對兩套教材在話題分布、語言材料真實性、任務交際水平和文化教學知識方面進行了統(tǒng)計、比較與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話題分布
兩套教材均包括了周圍環(huán)境、個人情況、人際交往、社會生活知識、家庭、食品、動植物等話題,但側重點不太相同?!禤EP》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是個人情況、社會生活知識和周圍環(huán)境,而《My Pals》話題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是社會生活知識、文學知識和人際交往,并且《My Pals》中出現(xiàn)頻次較高的歷史社會文化、文學知識和天文地理在《PEP》中都沒有涉及。
(二)語言材料真實性
《PEP》中虛擬文本的數(shù)量占到了87%,只有31首英文兒歌是完全真實的語料?!禤EP》中的文本主要出現(xiàn)在單元主題的導入部分,對知識點呈現(xiàn)的“l(fā)ets talk”部分,增加學習趣味性的“l(fā)ets chant”和“l(fā)ets sing”部分以及單元最后的“story time”部分。這些文本大多以對話形式出現(xiàn),是編者根據(jù)該單元學習目標編寫的語言材料,屬于“教材體英語”。與之相反,《My Pals》中真實語料涵蓋了包括新聞報道、報刊雜志、小說、戲劇、詩歌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體裁類型,占到了全部文本數(shù)的87%,僅有的5篇虛擬文本出現(xiàn)在對信件這一應用文文體的介紹中。
(三)任務交際水平
以Littlewood的理論為基礎,對教材中的學習任務按照交際性水平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 《PEP》中只關注學生對語法或詞匯的掌握而不涉及任何交際的學習任務占到了57.5%,而《My Pals》中的非交際任務則只有26.7%。《PEP》中幾乎每個單元都有對目標詞匯和語言結構的操練和識記練習,只是到了高年級即五六年級,才涉及了諸如“星期六生活學習安排”這樣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開放型學習任務?!禡y Pals》也包含詞匯辨析這樣非交際的學習任務,但49.6%的學習任務是完全貼合真實交際語境的,它給學生提供一個既定主題,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表達需求隨意選擇語言形式和詞匯。
(四)文化教學知識
《PEP》和《My Pals》教材均重視文化教學,但對兩套教材中三類文化所占數(shù)量的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它們在對各類文化的側重上稍有區(qū)別?!禤EP》教材首先重視的是目的語文化知識,其次是國際文化,這兩種文化知識的比重為 87%,本族語文化僅為13%,占較少的比重?!禡y Pals》教材最重視的是國際文化,包含了諸如對中國、希臘、南非等非英語國家的文化介紹,占到了總比重的62%,對目的語和本族語文化的側重基本持平。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PEP》教材與《My Pals》相比在語境化實現(xiàn)水平上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一,文本涉及的題材還不夠多樣化?!禤EP》對歷史社會文化、文學知識和天文地理這幾個比較重要的話題都沒有涉及。第二,教科書缺乏原汁原味的真實語料。從英語國家兒童學習母語的材料中選取材料,不僅可以保證學生學到地道和規(guī)范的語言,也為他們接觸地道的英語國家文化提供了最佳切入口。第三,教科書中非交際性的學習任務比重偏大。語言學習的社會互動屬性決定了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應用它在真實交際環(huán)境中解決實際生活、工作中的問題。作為學生英語學習起點的小學英語教科書應該提供更多真實語境下的交際任務,讓學生能將課堂所學運用到實際的交際情境中去。第四,本族語文化內容稍顯薄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語教科書是培養(yǎng)學生多元文化意識的有效途徑。在教科書中過多強調目的語文化而忽視對本族語文化及國際文化的介紹,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文化包容意識,還有可能會強化本族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文化張力。
以上的分析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意義。對教科書編者而言,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來自英語國家為兒童學習母語創(chuàng)作的材料,如報刊文章、詩歌、小說、戲劇等。針對超出學生語言能力范圍的文本,編者可以適當?shù)剡M行修改來匹配學生的語言水平能力。在文化語境化方面,編者應當處理好三種文化間的關系,適當?shù)卦黾颖咀逭Z文化和國際文化內容。作為課程標準的具體實施者,教師應該能夠認識到教科書的各種問題,并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學目標對教科書進行語境化處理。
參考文獻:
[1]Williams, M. & R.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Cambridge: Cam?鄄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Littlewood, W. The Task?鄄based Approach: Some Ques?鄄tions and Suggestions[J]. ELT Journal, 2004(4):319-326.
[3]Bruner, J. Culture, Mind, and Education[A].In Scott D. (ed.). Theories of Learning[C]. London: Sage, 2013.
[4]Cortazzi, M., & Jin, L. X. Cultural Mirrors: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e EFL classroom[A].In Hinkel E.(ed.).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C].Cambridge:Cam?鄄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5]Herder, J.G. On World History:an Anthology[M].Lon?鄄don: M.E. Sharpe,1997.
作者簡介:
周棋豐(1981年9月-),女,湖南湘鄉(xiāng)人,漢族,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語篇分析,英語教學研究。